不知道想做什麼事情,怎麼辦?

去年年底,有同事跟我說:有個部門新招的男生,剛進來的時候很積極,做的東西也不錯。但最近幾個月,感覺越來越沒勁頭了,每天無精打採的,下班了總是第一個走,工作也明顯沒以前用心了。

我於是單獨找他聊天,問他,怎麼了?

他也蠻誠實,告訴我:一開始進來的時候很有激情,但是公司轉型之後,不太喜歡現在的路線,感覺做的事情都沒什麼價值,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所以提不起精神。

我問:那你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不妨說說看,我可以協調轉崗。

他搖搖頭: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在想。

我又問:那你有沒有採取什麼行動去改變這種現狀?

他有點茫然:沒有,我還在想。

其實,這是很多人非常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

我在公眾號和知乎上面,收到最多的私信,就是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知道想從事什麼行業,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怎麼辦?

我很理解這種急切、焦慮和無助,因為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

大四求職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找什麼工作,跟著室友跑各種宣講會、招聘會,哪個公司投簡歷的人多,我就跟著投。也跑了不少面試,最後拿到了不少offer。

但最終我一個都沒有去,全部推掉了。

也虧得有這段經歷,我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我們的教育與社會太過脫節。讀書時,絕大多數大學都不鼓勵進行社會實踐和實習,以至於到了大三、大四,許多人根本都沒有做好求職的準備;工作後,更是被繁忙的生活壓得團團轉,僅有的時間,也用來消遣和放鬆,無暇去思考這些問題。

很多人就這樣做著一份根本不喜歡的工作,做了三年、五年、十年。

去年年底母校校慶,校友群里又熱鬧了起來,聊著聊著,大家吐槽起了自己的工作,紛紛抱怨:工作累,加班多,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什麼價值,迷茫,渾渾噩噩,諸如此類。

每個人聊起別人的工作都是羨慕不已,但被羨慕的人自己卻也一肚子苦水。

這樣的問題,在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曾經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

很多人會有這麼兩個誤區:

  1. 既然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索性就不去考慮。

    目前的工作雖然辛苦,但薪水還不錯,前景似乎也可以,就這樣做下去吧。

    他們會這樣說服自己:人生本來就不存在什麼規劃,誰能知道三年後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呢?走一步算一步吧。
  2. 反正不喜歡現在做的事情,那就敷衍了事。

    像前面例子的那位男生一樣,無論做什麼都不上心。如果做不好,就用「這不是我喜歡的事情,我沒有必要花心思去做」來安慰自己,讓自己心安理得。

    但你如果問他們「什麼才是你想做的?」他們又說不出來。

這兩種心態,長遠來看,都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情形下,工作變成了一種維生的方式,而不是有價值的事業。久而久之,你會慢慢失去對工作的熱情,開始感到懈怠、疲倦,進入平台期。每天上班了總盼著下班,下班之後則是休息、消遣、娛樂,再也不想管工作的事。

這就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現在我們說「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其實很多都源於這種情況。

那麼,如果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總會覺得,這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某件事情,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工作做好。我現在做得不好,只是因為沒有找到最適合的那件事而已。

其實並不是這樣。

如同戀愛一樣,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圖所說的「靈魂的另一半」嗎?——很遺憾,並沒有這回事。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找到一個令自己動心的人,然後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種種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為了對方而改變、調整、適應,磨去彼此相對的稜角,最終達到「契合」。

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從來不存在任何一步到位的情況。

工作也是一樣的。

並沒有一項工作天生就擺在那裡,等著你去擁有它。你需要在不斷的嘗試之中,經歷一步步的成長,慢慢提升你的能力和層次,調適自己的期望和價值觀,最終將價值觀、能力和職業三者統一起來,達到自我實現。

每個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都要經歷兩次轉變。第一次轉變,是你發現想像和現實的差別如此之大,令你無所適從,陷入失落、彷徨和探索之中;第二次,是你終於摸清楚社會的規則,想明白如何融入社會,利用社會的運轉規則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可惜的是,許多人都停滯在第一次轉變之後,裹足不前。

要知道,「沒有想做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每個人都一樣。但如果你光是空想,不去行動,永遠也不會有一件「想做的事情」從天上掉下來。

你需要的,是行動。

具體來說,可以參考這三步:

1. 嘗試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不妨想一想,你從小到大,有沒有哪件事,是做得特別棒,經常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賞的?

我們總是說:喜歡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得好,學得快,我們才會喜歡上它。

道理非常簡單。在一件事情上,你很容易取得進步和成就,就會激活大腦的「獎賞迴路」,產生成就感和愉悅感。反過來,這份成就感和愉悅感又會與這件事情綁定,讓你更願意去做。這就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無論任何事情,無論你有多喜歡,「做」的本身是不會讓你產生快樂的,讓你產生快樂的,是做完這件事情之後的成就感。

我喜歡寫作,但我自己清楚地知道,趕稿子的時候、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有多麼焦慮和痛苦——真正從寫作中得到快樂的是什麼呢?是寫下一個滿意句子的時候,是冥思苦想終於解決一個棘手問題的時候,是一氣呵成寫完一篇文章的時候。

同樣,工作本身是不會讓你產生快樂的,無論多麼有趣、多麼輕鬆的工作都不行,能夠讓你產生快樂的,是「這件工作做得很好」這件事。

所以,改變「我不想努力,因為我沒有想做的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從中建立起信心、成就感和正向循環的動力。

2. 擴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一個人的圈子、視野,能夠接觸到的平台,都是有限的。

如果困在這個圈子裡,你很快就會觸達天花板。你會慢慢發現,隨著你的能力提高,你接觸到的事情都開始變得簡單,你接觸到的人,層次都有點跟不上自己的腳步了。

你仍然做著擅長的事情,但卻慢慢感到,你不滿足於目前的現狀。

即使你依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擴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接觸更多的人。

一方面,你可以了解到,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每個環節是如何跟其他環節銜接,在這些環節之中,你的能力可以用在哪裡,可以如何發揮你自己的價值。

你可以了解各個行業的狀況,找到比現在更契合自身價值的位置。

另一方面,這可以打響你的個人品牌,讓你接觸到更多的機會。

要知道,在這個社會中,許多機會和資源,都是只向熟人和朋友開放的。你的社會路徑延伸得越遠,接觸到的觸點越多,通過這些觸點,去撬動和利用資源的機會也就越多。

3. 不斷試錯

在前面兩步的基礎上,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世界正在被一點一點打開,許多以前全然不曾了解過的社會規則和形態,逐漸展現在你的面前。

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嘗試,找到那個讓自己覺得「最合適」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不斷地更新對自己的認識:你會更清楚地了解,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嚮往什麼。

這些,都是為你最終找到最合適的團隊和使命,所打下的堅實鋪墊。

這件事情要趁早去做。大學就開始,那最好;畢業三五年,也完全沒問題。30歲以上,也許,你去試錯的成本就會慢慢提升,就要三思而行了。

一個合格的老闆,不會拒絕一個有過多段工作經驗的人——只要他能夠說清楚,為什麼離開,理由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提升了什麼,來這裡的原因是什麼。

但要注意的是,每走一步,你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於「自己想做什麼」的認知,都必須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

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願每個人在新的一年裡,都能有突破性的飛躍。

推薦閱讀:

部門新來的實習生,沒有工作任務,而我(進公司三年)工作忙不完,如何打消心理上的稍微不平衡呢?
公司混日子的人是怎麼看工作勤奮同事的?
如何當好一個總經理助理?
最怕聽到你說「如果當時 …… 就好了」
想進入銀行行業,應如何設計未來的職業道路?

TAG:互联网 | 自我提升 | 职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