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中「生態敏感性」與適宜建設強度間的關係如何理解?

困擾多年了。

國內近年的景觀文獻中,景觀生態敏感性的概念較常見,一般分析結果是異質性較高的區域敏感度高不適宜建設(如旅遊開發),異質性較低的區域敏感度低適宜建設。

但從生態的角度來講,低敏感區域的低異質性也是容易產生並積累生態問題的原因,(比如農業和居住用地的污染和對原有生態要素的破壞)此時再加入人類的建設活動豈不是雪上加霜?怎麼能說適合?況且這種建設多是永久性的,也就談不低敏感度生態系統在去除外部干預後,恢復速度快這一「優點」。

雖然分析的結果與經實際工程中的經驗相符合,但感覺邏輯上總是牽強。感覺景觀安全格局的理論解釋起來更能令人信服,至少從宏觀博弈的角度指出了方向,是否可以這麼理解?


謝 @丁文韜 邀。分享一些粗淺的看法,不一定對,歡迎大家討論。

首先,我認為上述問題是由於景觀異質性—&>生態敏感性—&>建設適宜性這條邏輯鏈不可靠導致。

生態學角度的敏感性,更多人考察它的對立概念——生態系統的穩定性resilience——即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高resilience的系統,從物理模型講,其實就是個自穩平衡,有負反饋把偏移拉回平衡態。低resilience的系統,就是這種負反饋回穩能力差,甚至有正反饋(如鏈式反應)形成崩塌效果。對於生態系統穩定性這個因變數,其實系統本身的特徵和干擾的特徵都是自變數。干擾對於resilience的影響比如中度干擾理論。

為什麼複雜的生態系統resilience高呢?比如我們從食物鏈來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孫儒泳老師的&<普通生態學&>就是這麼開始講穩定性的),如果食物鏈足夠複雜,比如青蛙又吃蚊子又吃蒼蠅,那麼當蒼蠅出現種群波動的時候,青蛙還可以吃蚊子,這時被二次影響的物種從1個變成2個抗干擾能力增加,在一定範圍內阻止了生態系統再下一級的鏈式反應,增強了抗干擾能力。

那麼景觀生態學直接用景觀異質性來評價穩定性又是否合理呢?狹義的景觀生態學其實是圖論(graphic theory)在地物圖像上的應用。有興趣的可以找fragstats的manual來讀讀(http://www.umass.edu/landeco/research/fragstats/documents/fragstats.help.4.2.pdf

)。這些圖論的指標沒有對錯,但對這些指標的進一步解讀中,很多判斷和理論並沒有實證支撐,被過度解釋了。異質性指數是我們可以通過設定一系列規則計算的,但並沒有任何證據說明,我們所選景觀單元分類得出的異質性就必然反應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非常非常複雜,空間異質性並不一定能抓住主要矛盾。

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本質聯繫之一。而景觀空間格局卻並非本質聯繫(但可能間接反映著某些本質聯繫)。傳統生態學按照食物鏈去分析生態系統靠譜,景觀生態學用景觀空間格局去分析生態學就並不一定靠譜。這就像初中學物理時,抓住本質規律的學霸按照牛一牛二牛三分類題目,沒抓住本質的學渣按照是否包含斜面、小球、單擺和方塊等分類一個道理。

大家想想,利用不變的異質性分類這把刀(而且是把很鈍的刀),去切生態系統這個複雜的對象,得到正確答案是多麼小概率的事件啊。懂統計的同學可以這麼想像,對於高維點陣的簡化本來應該基於其統計特徵,比如對每個系統單獨做個主成分特徵提取來降維。但這個基於異質性的生態系統敏感性彷彿搞了一根直線然後試圖通過該直線投影解釋所有高維點陣的特徵,這無異於守株待兔,又懶又笨。其實縱觀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我指狹義的景觀生態學,即圖論),在上世紀90年代火了一把,然後就淡出景觀和生態而自嗨了。

所以最後結論:我個人覺得,不考察生態系統本身,試圖直接從簡單的landcover異質性去直接推導生態系統穩定性,以不變應萬變,本來就是懶惰而不靠譜的。我傾向於丟掉這些教條的計算,就著已有的數據,同時使用邏輯/統計和整體性直覺理解兩個工具,去理解生態系統本身,最大化挖掘數據的信息,挖掘本質規律、主導作用和關鍵環節,不斷的對分析結論進行直覺經驗校核。這才是更靠譜的工作方式。


謝邀。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又要知道規劃設計中如何看待生態,又是如何處理生態問題的。題主所提的問題非常含糊,題目中混淆了很多概念,也沒有很好地理解場地分析和格局分析雙方的重要性,問題跨了生態、景觀、規劃幾個緯度,我猜題主心裡也亂成一團麻。

那麼題主,我們先坐下來,好好梳理一下你的問題吧!

----------------------------------------------嚴肅的分割線--------------------------------------------

1. 首先,問題是什麼?

按我的理解,題主的問題有三個層次(我反覆看了無數遍題目才捋清楚):

  • 景觀生態敏感性(不服!請見下一條)是否與適建性呈負相關關係?
  • 如果低敏感與適建性呈正相關,那建設應該由什麼生態理論進行指導?
  • 景觀安全格局(不服!請見下一條!)從宏觀角度指出方向,是否更能讓人信服?

2. 景觀?景觀生態?生態?安全格局?敏感度?異質性?建設適宜性?

題主混淆了好多詞,比如「景觀生態敏感性」,比如「景觀安全格局」。我建議最好把景觀和生態分開來講,不要把景觀以及景觀生態混為一談。這樣當我們在討論異質性的時候,才知道到底在討論什麼異質性,而什麼類型的異質性高低是指向哪種敏感度,又是否會影響建設適宜性的。

是的,我就是對概念很較真,請見我之前另一條回答「 景觀與建築設計中,怎樣才是好的生態設計?

3. 好的,來探討問題吧。第一個層次是關於「生態敏感性」的問題,暫且認為題主問的就是生態敏感性吧。

東竹謙驗 已經為大家解釋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抵抗性的問題,下圖簡單明了地解釋了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生態敏感性呢,你想像一隻草履蟲,你滴點刺激性液體進去,它就會縮一縮,拿探針戳戳,也會縮一縮的感覺。大致就是應對環境突發性改變的一種感知能力,如果感應速度快,可認為是敏感的,和脆弱性並不十分相似。

但是這個一般是在生態系統層次討論的問題,我想和題主想要的規劃中的生態敏感性並沒有太緊密的聯繫。

(未完待續)

------------------------希望大家嚴肅對待專業,珍惜自己的專業能力-----------------------


題主混淆了景觀敏感性分析、建設適宜性分析。雖然都是空間疊加的方法,但這是兩個是目標、指標都不同的分析,景觀敏感性只是給建設用地選址一個空間避讓的結論。

景觀不敏感的地方也不一定適合建設,但景觀敏感的地方就不應該建設了。


1.首先贊同 @東竹謙驗的觀點。

2.越想腦子裡東西越多讓我理理。。。


推薦閱讀:

開放小區是否有瓦解業主委員會的政治考量?
機器學習在城市規劃研究領域中的嘗試目前有哪些?
為什麼城市內的高架橋或者輕軌不是用吊索橋建造的?
如何理解「洋規劃」?
居住區規劃表現圖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

TAG:城市規劃 | 生態學 | 景觀設計 | 風景園林 | 景觀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