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刻意練習,人人都能從新手到大師

PomoNote提示

本文是書籍《刻意練習》的書評分享,看完這篇書評,再看一下我分享的書摘和思維導圖,你就不用再閱讀一次了。

公眾號 PomoNote 回復關鍵詞「刻意練習」,可獲取本書的書摘和思維導圖。

閱讀本文需要3分鐘,你將知道從新手到大師的最重要因素。

前言

《刻意練習》這本書是在去年年底出版的,那段時間一度佔據了Kindle書店的各類榜單,而且不管是在豆瓣,還是在Kindle商店,評分和評價都非常高,豆瓣的評分高達8.2——說明這是一本可以反覆閱讀的好書!

剛上架Kindle書店的時候,我就以¥7.99的價格入了電子版,卻一直放著沒讀。

而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就想做一個效率類書籍的閱讀分享專題,並計劃在這個月開始執行,因此私下裡也問了一些讀者希望聽到哪些書的分享,而很多讀者都推薦了《刻意練習》。

嗯,效率閱讀分享的第一次,就這樣給了《刻意練習》……

書籍介紹

這本書出版於去年年底,也就是說出版自今才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但它卻取得了極高的用戶評價——

在我主要使用的查看書籍質量的網站中,亞馬遜網站上好評連連,而在豆瓣上,更是獲得了來自近1500位讀者打出的8.2分的高分。

要知道,豆瓣上超過7分的書,幾乎都是值得花時間仔細閱讀多次的。

這本書的紙書一共340頁,我花了約15個番茄時間,把這本書精讀了兩次,一次是通讀,第二次是閱讀和回顧書中有標記和書籤的部分——因為我閱讀的是Kindle電子版,所以做這些標記比較容易。

總體評價

這是一本相當棒的書籍,無論是作者和譯者,水平都非常高,絕對值高達8.2的豆瓣評分——我給這本書打了四星,其實也相當於8分。

如果用一段文字來評價《刻意練習》,我會這樣評價:

這是一本帶雞湯的技能類科學著作

說它是科學著作,是因為作者從大量實驗和研究出發,向讀者論證了「刻意練習」這種練習方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並向眾所周知的「天賦論」和「一萬小時定律」開炮。

說它是技能類,是因為它向讀者提供了可以參照的「刻意練習」方式。

而說它帶有雞湯元素,則是因為讀完這本書,你會知道,即使你天資平庸,也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成就卓越。

但是,完美的書籍並不存在,這本書在我眼裡也有一些缺點,最大的缺點在於:

這本書用大量的例子來顛覆了傳統的「天賦思維」和近幾年很正能量的「一萬小時定律」,也正是因為如此,讓研究案例佔據了本書超過2/3的篇幅。

因此,本書的整個重點在於向我們證明了「刻意練習」的這種練習方式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也提供了如何進行刻意練習的大方向,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詳細的進行刻意練習。

1. 從傳統的認知開始

對於取得卓越成績的人,傳統的認知會將其歸功於「天賦」,從小到大,你一定聽到過無數這樣的聲音:

每位家長眼中都有一位「小明」存在,這位小明似乎永遠比我們做得好,於是,家長會說:你看看人家小明,數字學得多好啊,人家是學數字的料。

或者,當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夠好時,家長會說「別灰心,你只是沒有做這個的天賦,你做那個一定很擅長!」

這是我理解的關於成就認知的第一個階段——把所有的成就歸功於天賦

但是,如果你對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超級大師說他們的成就只是因為他們有天賦,他們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指著你的鼻子大罵:我付出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你特么居然說我是靠天賦!

幸好,現在的人沒有那麼傻,我們逐漸相信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因此才有了像「天才,是由1%的靈感和99%的汗水組成」這樣的名言。

這是我所理解的關於成就認知的第二個階段——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但是,即便我們越來越理智,但對於一些開掛的存在,我們還是會把他們歸功於天賦。比如說下面的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莫扎特,他牛逼到什麼地步呢?6歲就跟著父親在歐洲為上流人士做巡迴演出,那時他的雙手才只能勉強夠得著琴鍵,而他一輩子創作的樂譜,交給普通人抄,可能都抄不完。

第二個例子,俄羅斯象棋大師阿廖欣,同時和26人下棋,注意,不是普通的下棋,是同時和26人下盲棋,什麼意思,就是他自己看不到棋盤,而是由工作人員告訴他別人怎麼走棋,他再告訴工作人員他下一步怎麼走,然後工作人員再幫他挪棋,整個過程中,他看不到每一個棋盤和每一顆棋子,全靠記憶來記住26盤棋的所有每一步棋。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阿廖欣贏得了其中17盤,輸了5盤,和了四盤。

第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看過最強大腦,對裡面的記憶大師王峰有一些印象,這也是這本書里舉的一個例子,在2011年的世界腦力錦標賽上,王峰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當別人以每秒鐘一個數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數字之後,他記住了300個數字。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人的這些技能,真的就是像開掛甚至是超自然現象一樣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根本沒法理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這就是對於成就的第三個理解階段——刻意練習。

2. 如何證明刻意練習是有效的?

為了了解這些非凡的傑出成就是否是可以後天訓練出來,作者找來了一位名叫法隆的實驗對象,想要提升他的長時記憶,也就是像王峰那樣的能力。

剛開始,並沒有使用任何的訓練方式,法隆只能夠記住最多七位的數字,因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能夠記住七個隨機數字。

而三天後,法隆能夠記住9個數字了,雖然這還不夠好。

在第五天的時候,情況變了,作者換了一種訓練方法:比如,先從五個數字開始,如果法隆記住了,就接著測試6個數字,如果沒有記住,就測試4個數字。

而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作者和法隆的訓練方法不停改變,最終,經過200多次的練習,這個實驗結束了,而這時的法隆,竟然能夠記住82個隨機數字!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刻意練習作為一種訓練方法的威力,它可以無限制地突破人類的極限,讓自己成為開掛般的存在,就像超體中的Lucy一樣。

而且,這個例子還只是作者作為研究者做的第一次記憶力實驗,後面又進行了很多次實驗。

在這些實驗中,有一次因為被實驗對象的原因而失敗了,而訓練效果最好的一次,達到了可以記錄300個數字!整整超出了普通人的記憶極限40多倍!

這為我們證明了一種可能:人類大腦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而且,大腦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隨著刻意練習的不斷深入,大腦的組織會因為這些訓練而發生變化,導致腦白質和腦灰質真多,來適應因為訓練而導致的結果。

這個看似科幻的結果,已經在很多的實驗中已經被證明。因此,大腦強大的適應能力,並不僅僅只是我們原以為的改變神經迴路那麼簡單。

如果我們把大部分傑出人才的成就都歸功於刻意練習的話,那麼我們之前所認為的「天賦」論是怎麼回事呢?

書中說出了我很認同的觀點,即「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人們假設,天才在確定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時,這種假設會指向一些決定與行動。如果你以為那些不具備某方面天生才華的人絕不可能擅長於這方面的事情,那麼,當父母、老師或者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長做某件事情時,就會鼓勵他去做別的事情。對看起來笨手笨腳的孩子,不會讓他去搞體育;對那些唱歌不著調的孩子,會讓他去試試別的;對那些不喜歡數字的孩子,會跟他們講,他們不擅長數學。

於是,這些預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們認為這個搞不了體育的女孩,絕對不可能精通打網球或踢足球;人們覺得那個男孩是音盲,那他也絕不會去學習演奏某種樂器或者學唱歌;還有些孩子,人們覺得他們不擅長數學,等他們長大以後,自己也就信了。這種預言真的自我實現了。

當然,另一方面,當孩子從老師、教練那裡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表揚,並且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勵時,最終會比那些被告訴永遠不要去嘗試的孩子,能夠更快地提升他們的能力,因此使所有的人相信,最初的表揚是有道理的。這又是一次自我實現了。

所以,這種「預言的自我實現」,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就是因果倒置:大家所認為的沒有天賦,就不去做這件事情,但實際的根源在於,我因為種種外界評論而沒有去做這樣的事情,因此也就導致我並不存在做這件事的天賦。

3. 如何刻意練習

那麼問題來了,要達到開掛的等級,應該如何訓練?

我們在小學就學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大家對這個故事印象之深,也就不用我再廢話了。但這樣反覆的練習,並不是有效的,因為不斷重複只是「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

所以,如果只是我們常說的「把簡單的事做很多遍」,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工作多年的人,可能還沒有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人有能力,尤其是在醫生的這個領域,如果一位工作幾年的醫生沒有去學習一些逐漸流行的技術,只是就原來的知識不斷重複練習,他是很容易被新人取代的,因為新進入的醫生很可能在讀書的過程中就已經接受了新技術的教育。

而法隆的例子中,作者採用的訓練方式,其實是精心設計的,是屬於「刻意練習」。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呢?它應該包含這些要素:

1. 有明確定義的特定目標

法隆在訓練中,每個階段的訓練,都是有目標的,從最開始的七個數字,到後面的10個,再到20個,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

2. 練習時方式專註

在法隆的例子中,總共訓練了200次,每一次的時間都不長,但在訓練期間,是保持高度專註的。從人類極限的7個數字,到能夠記憶82個數字,這樣的時間累積遠遠不到1萬小時,卻取得了如此優異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歸功於專註。

3. 需要留意和處理練習中的反饋

法隆的每一次訓練結果,作者作為研究人員和導師,都及時給出了反饋,並做出訓練方式的調整。

4. 走出舒適區

每到一個階段,訓練都會遇到門檻,比如法隆的例子中,剛開始突破7個數字的常規極限時。這時刻意練習的方式要求我們走出舒適區,去找到更好的訓練方法。

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你會經歷四個階段。

首先,在第一階段 ,你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對一項事物產生興趣,然後便會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來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你的興趣會逐步加深,然後便進入第二個階段,變得認真起來,這時你可能清楚了這個行業里的大框架,也知道了這個領域裡,誰是最厲害的人。

接著,如果你還有興趣和激情的話,你會進入第三個階段,開始全力投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不斷訓練、根據訓練結果的反饋,再不斷調整你的訓練方式,這是一個PDCA循環。

最後,隨著全力投入和訓練的時長不斷增加,你開始成為這個領域小有成就的傑出人物,你需要進入第四個階段,開始開拓創新,因為已經很少有他人的經驗或訓練方式能夠幫到你,這時想要繼續成長,你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成長,找到更好的練習方式。

在刻意練習中,有兩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合理的訓練方式

不斷重複只是天真的練習,那麼,刻意練習需要什麼樣的訓練方式呢?

它應該是一套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並且它應該適合受訓的人。比如,對於繪畫0基礎的我來說,使用達芬奇的訓練方式肯定不適合,反而教幼兒園大班的訓練方式肯定會更靠譜。

好的訓練方式有多重要呢?這裡要說一下馬拉松的例子——

1908年,約翰尼·海耶斯(Johnny Hayes)奪得奧運會馬拉松冠軍,當時的報紙把這場比賽描述為「20世紀最偉大的比賽」。海耶斯不僅奪冠了,還創造了馬拉松世界紀錄,成績是2小時55分18秒,差五分鐘三個小時。

如今,距離海耶斯奪冠一個多世紀以後,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已經刷新為2小時2分57秒,比他創造的世界紀錄快了近30%,而且,如果你是年齡為18-34歲的男性,想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那麼,只有成績不低於3小時5分,才可能獲得參賽資格。簡單地講,海耶斯在1908年創造的世界紀錄,如果換到今天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中,只夠剛剛贏得參賽資格。而且,你要知道,這項比賽吸引了大約3萬名長跑者參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個世紀里,馬拉松成績有了如此突飛猛進的變化?

最重要的,其實就是訓練方式的升級。

第二,合適的導師

我們剛分享了訓練方式的重要性,但問題是,你如何知道什麼是好的訓練方式,以及什麼是適合你的訓練方式呢?

所以,你需要有一位在這個領域中比較傑出的人,來作為你的導師,幫助你制定訓練計劃、指導你訓練並給你安排一些作業。

當然,這個導師並不需要是最好的,而需要適合你現在這個階段,比如,你能想像莫扎特這樣的頂級大師教我彈鋼琴會有多麼慘烈嗎?

因此,隨著你刻意練習的深入,你在這個領域的層次是會不斷提升的,所以,在不同的階段,你會需要不同的導師。

所幸的是,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相對來說,我們可以更容易的通過網路渠道找到這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比如,你想學做PPT,你會找到秋葉,想學習營銷,你可能會找到李叫獸,想學習番茄工作法,你可能會找到我。

每一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專家,但這些專家不一定有時間和精力來指導你,比如我想學賺錢,我很輕鬆的就能知道馬雲可能是全中國最會賺錢的人,但我就算找到他,他願意鳥我嗎?

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去分析和學習專家的經驗,分析他們的成長路線,他們做了一些什麼樣的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然後,針對這些分析進行分解,就成了我們自己一步步的練習目標。

如果你有幸能夠找到一位願意幫助你的導師,你還得注意,他是否有教學的能力,比如,通過我們對番茄工作法的訓練,很多小夥伴現在能非常順利地把番茄工作法運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但這些優秀的番茄工作法運用者,大多都不具備如何去教別人怎麼使用。

能夠把番茄工作法的理念說清楚很簡單,但問題是,沒有指導他人的經驗,就不會知道在哪些環節容易出問題,針對每個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

結語

書中的精華都在這了,看完這篇書評,再看一下我分享的書摘和思維導圖,你就不用再閱讀一次了。

思維導圖和書摘,可以在公眾號PomoNote中回復書名獲取。

覺得有用,請隨手點個贊,謝謝~
推薦閱讀:

你想知道我在看什麼書嗎?
重讀《小王子》
【 我的書單-持續更新 】
看一部經典的電影和一部經典的書有什麼不同?哪個更好?

TAG:阅读 | 书籍推荐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