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帶動系統化:BIM的中國路徑?
(2012)系統化的管理模式誕生於19世紀後期的美國,而且催生了相應的信息化系統(使用紙張、電報等介質的)。這是工業革命到了後期進行轉型升級的必然,但是,這都是發達國家的路徑。在當今的中國,兩者是並行發生的,甚至於,在很多時候,信息化還起到了帶動系統化的作用。
在觀察BIM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對強烈的對照組:帶有系統化管理模式的BIM作業,和還沒有系統化管理的BIM作業。
兩者的對比,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同時在中國建築和設施行業的土地上發生著,有時候就是在同一個工程項目中發生。即使是在完全使用著系統化的設施管理模式(FM)的外企的總部大樓建築中,其建設過程的諸供應商(多為國內公司)與甲方所使用的管理模式,也經常可謂是天壤之別。
拋開先進的CaBIM軟體工具不談,只看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的匹配情況,在有無系統化的情況下,其信息化狀況的差距就可以拉開很遠的距離,從而使得我們很容易去獲得觀察特徵,比如:電子郵箱、電子審批、內部諸管理職能的電子化狀況、核心業務的電子化作業比例等等。這些都是靜態的指標。
動態地來看,在過去的幾年中,以信息化手段(尤其是CaBIM手段,這是建築設施行業最為典型的系統化的信息工具)來迫使組織進行系統化的提升的案例明顯增多,非常像ERP在十幾年前之於製造業的情形。國家也是在90年代後期才最終確定下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策,這才有了後來的工業與信息化部。
如果這個趨勢真的就像製造業那樣的話,那麼,BIM在中國的路徑就會很像ERP(不僅是其電子化工具,更是其系統化管理模式)。
【陳光 評註】2012年附評
房地產、工程界的系統化思維正在逐漸建立起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教育模式的問題,導致了大量的摸索是從零件到自行車,這之中暗含了一種假定,即:學生可以自動地將零配件組裝成自行車。
(如林同棪《結構概念與體系》中所說,過去的結構專業教學是從構件講起,這是假定學生學完了所有的構件力學之後就能夠自動的組裝成為結構體系,而實踐證明這是錯誤的)
我們主張的方法是反過來的:從自行車到零配件。哪怕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自行車。推薦閱讀:
※中國的工業化是否阻止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
※人民公社如果不解散,發展到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日本有過哪些「忽悠」中國的歷史?
※如何看待1929年的「中國夢」:《十問未來之中國》?
※中餐如此豐富多彩是不是和中華民族歷史上機械化水平較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