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到底好在哪裡,讓那麼多人為它驚嘆為它哭?
01-27
看了兩遍《愛樂之城》。看第一遍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情感,被裡頭表達的夢想和愛情所觸動。但坦白講,看的時候不夠專心,因為老是被片中的一些橋段所吸引,在為那些流暢的鏡頭與優美的畫面驚嘆之餘,會忍不住去琢磨:這一段是怎麼拍的?攝影機是如何運動的?燈光是如何處理的?導演是怎麼調度這一場戲的?諸如此類的疑問,將我的思緒拉到銀幕之後。即使幕前的許多細節非常打動我,也還是止不住地會去想影片拍攝的問題。譬如開場那六分鐘左右的公路歌舞,換成我來面對這一段的劇本,可能就會思考類似的問題:在不用電腦特效的情況下,如何呈現真實的高速公路擁堵?如何安排一百多名舞者完成各自的歌舞又實現一定的統一?怎樣解決演員的服裝與汽車車身的顏色,才會既讓畫面好看,又讓氛圍夠熱烈?該怎麼調度,才能完成一鏡到底的酣暢感?在這樣人多、車多且又狹窄的空間里,如何讓攝影機自如運動?
想想都難。首先,要解決場地問題,需要找一段真實的、安全的、可以讓你拍一兩天(意味著需要封路)的高速公路,這不僅得去找這樣的場景,還得完成一系列的審批;其次就是演員調度,他們的歌舞動作、出鏡順序、移動走位、與音樂的配合、與攝影機的配合等等,是一個需要精密規劃的工作。尤其是攝影機的運動,在不同的人、車之間穿梭運動,要考慮光線、構圖問題,還得考慮一鏡到底的效果,對攝影師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下面這個鏡頭倒是相對輕鬆)我在看的時候,猜測開場那一段應該是經過了嚴格排練的,攝影師可能是用斯坦尼康拍攝的,但裡頭有好多鏡頭,又有明顯的跨越隔離帶與升降、轉移的運動軌跡,單純用斯坦尼康,怕是難以實現。還有夜晚跳舞那一段,如何把洛杉磯的夜色拍得那麼層次分明(藍、白、粉、紫)、那麼美?如何把兩位主演的舞蹈拍得那樣的流暢自然?包括結尾那一段穿越多個場景的歌舞場面,又是如何調度拍攝的?這樣的問題縈繞著我,讓我對它的幕後拍攝故事愈發的感興趣。回到北京陪家人遊覽了兩天之後,便找了時間跑到影院,看了第二遍。還是覺得好,故事好,情感好,音樂好,氛圍好,表演好,服裝、色彩、燈光、攝影都好,除了裡頭的價值觀會遭遇不同的討論之外,其他都很好。
比如故事:影片用春、夏、秋、冬來分章節敘事,不僅線索分明,情感也表現得更為貼切。男女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感變化,就像四季那樣,有萌動,有熱烈,有凋零,也有冷寂。相對來講,《愛樂之城》的故事很簡單,兩個有夢的男女青年,因為夢想走到一起,又因為各自的夢想而分離。影片開始分別從各自的視角交代了瑞恩·高斯林與艾瑪·斯通飾演的男女主角的背景,隨後又合成一條線同步敘事,將兩人從相戀到出現矛盾到分離到再相遇依次呈現出來,邏輯順暢,節奏自然,如同四季變換,很好理解。比如情感:許多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不禁淚目,大概是被裡頭的某些情感所觸動,引發了共鳴。影片表達了兩大情感要素:夢想與愛情。男女主角各自心懷夢想,一個想著傳承和發揚爵士樂,一個想著成為一名演員,在本就充滿夢境與造夢工廠的洛杉磯,二者相遇、相戀,最終分離。相遇前,高斯林為了夢想,獨自在城市奮鬥,精神上獨立豐富,無奈物質上近乎窮困潦倒,只好妥協去餐廳演奏、去趴體伴奏,但卻從未放棄對夢想的堅持;艾瑪·斯通為了夢想,不斷地試鏡,不斷地鼓勵自己,厭惡乏味的社交,醉心於表演,但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咖啡廳當服務員,擠著時間尋找機會;逐夢之路並不順暢,兩人卻都各有堅持,品嘗過逐夢過程中的那些辛酸苦楚,才更懂得堅持的可貴。於是互相能看到對方的閃光點,能互相吸引,彼此動情。相戀後,兩人繼續為各自的夢想而奮鬥,過程雖然仍有艱辛,生活卻更多歡樂。但終究還要面對現實,在艾瑪·斯通與家人通電話的時候,提到的關於錢的問題,讓聽到談話的高斯林有了些變化。他開始接受室友的邀約,彈奏能夠取悅潮流的音樂,開啟各種巡演。錢是賺到了,但卻離自己當初的夢想漸行漸遠,那並不是戀人所期盼的。一頓爭吵之後,男主開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女主遭遇事業上的打擊,兩人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即便是有過那麼多的美好,即便是男主用一個試鏡來試圖挽回,兩人的關係也不得不面臨分離。多年以後,二人再遇,各自都實現了當初的夢想:女主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知名演員,男主擁有了自己的爵士樂餐廳。但兩人已經有了各自的生活,那些二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的場景,只在想像里出現。眼前的現實是,兩人四目相對,飽含難以言說的滋味。
遺憾也好,祝福也罷,曾經在一起的諸多美好,都已成過往。能夠在四目相對時,依然露出笑意,彼此頷首點頭,就是對過往最好的一種安放。許多觀眾被最後十分鐘所觸動,在兩人四目相對時忍不住落下淚來。大概也是想到了自己所經歷的愛情吧,那些遺憾,那些曾經。當然了,也有觀眾表示不知道哭點在哪。這很正常,沒有經歷過為夢想奮鬥的人不會被感動,沒有經歷過遺憾的愛情的人也很難被觸動。畢竟,大多數感動,都源於電影里那些和自己產生共鳴的點。《愛樂之城》的故事和情感,無疑是做得很好的。但我最為關心的那些拍攝問題,也在經過查閱諸多採訪、報道以及相關文章資料之後,有了一些答案。比如開場那六分鐘的公路歌舞,有上百輛車和上百位舞者參與,事先的確進行了多次排練。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帶領劇組在製片辦公樓附近的停車場進行排練,演員、編舞、攝影師等等,紛紛參與到排練當中,為實際公路的拍攝做充分準備。劇組選中了洛杉磯一條高速公路交匯的地段拍攝,時間只有兩個周末,第一個周末,劇組進行了多次排練,因為場地的原因,導演推翻又定製了多個拍攝方案。這段公路是個斜坡,且又一個高約四英尺的隔離帶,給編舞及攝影帶來了諸多不便。用斯坦尼康來拍攝並不方便,而導演還是想要一鏡到底的效果。於是,劇組啟用了「車載伸縮搖臂」,才解決了攝影機運動的問題。
有意思的是,和電影《鳥人》一樣,這一段長鏡頭效果里,也包含了剪切點。因為場地限制,影片這段六分鐘的長鏡頭被分成了三段,只是在拍攝的時候,通過「快速搖鏡頭」的方式,製造了剪切點。後期處理之後,看上去就是一個鏡頭下來的,很流暢,很自然,也很震撼。
包括像夜晚山頂尬舞那一段,劇組也是事先進行了多次排練,攝影師特意定好了二十七處攝影機運動的點,才完美地捕捉到了這一段超浪漫的舞蹈。
這裡十分有必要給兩位主演點個大大的贊,因為影片的拍攝除了需要他們貢獻精湛的演技之外,還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瑞恩·高斯林和艾瑪·斯通都不是專業的鋼琴手或者舞蹈者出身,為了演繹好片中的角色,兩人都接受了長達數月的訓練。這和國內一些動不動用倒模做替身的演員比起來,真是令人尊敬啊。
但一部電影的成功,又不僅僅是演員的功勞。《愛樂之城》能夠給我們呈現如此這般的好,離不開攝影、燈光、配樂、編舞、美工等各工種的用心配合。但影片最大的功勞,當屬導演達米安·沙澤勒。這位85年出生的導演,能夠堅持那麼多對電影本身的藝術表達,是十分令人佩服的。正是在他的堅持下,才讓我們看到了2.55:1的超寬畫面,看到了膠片拍攝的質感,看到了歌舞電影的魅力,看到了爵士樂所蘊含的獨特味道。
《愛樂之城》是一部用心製作的電影,自然也值得我們用心去對待。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路,歡迎交流~首發於公號【木易的島】(muyidd2015),同步發於知乎問答:如何評價電影《愛樂之城》(La La Land)?
推薦閱讀:
※《逆時營救》3個楊冪有4條故事線,這個腦洞有點大
※《筆仙大戰貞子2》升級不是一點點,網大真的要變天
※王家衛拍《小時代》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