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財沒有錯,但有的人理財就是大錯特錯!

倡導理財,科學合理管理自己的財富,一直是菜導的觀點,但今天我要說有的人理財本身就是一種錯。是菜導要自己打臉嗎?並不是,因為這幫人理財,乾的是不務正業、扭曲市場、空手套白狼的噁心勾當。

說的是誰呢?就是讓萬千股民為之瘋狂又為之心碎的上市公司。為什麼說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就不對?今天菜導給大家分析分析。

上市公司巨額買理財產品

先來看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大體情況。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從2012年開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就像坐火箭一樣一路飆升。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達7268.76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上年增長23%、39%。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今年一開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勢頭更猛:根據Wind數據統計得知,今年以來截止2月19日,共有345家上市公司投入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涉及的總金額約為901億元。

你我的錢變成上市公司套利工具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愈演愈烈、屢創天量,至少說明一點:上市公司手裡很有錢。那麼,錢是從哪裡來的呢?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資金叫做閑置資金,閑置資金分為兩類:閑置募集資金和閑置自有資金。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上都是閑置募集資金。簡單來說,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錢都從股民手裡募集來的,可能是你的錢,也可能是我的錢。

拿著股民的錢去買理財,這事就有點變味了。股民之所以把錢交給上市公司,是對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有信心,上市公司卻不把錢投向主營業務,其實使股民失去了購買上市公司股票的意義。

前腳向股民融資,後腳就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算盤打得精,用股民的錢理財套利,融資淪為典型的圈錢行為,股市的錢不圈白不圈。

沉迷理財背後:主業收益不及理財

上市公司沉迷理財的原因很簡單: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做得太差。

比如,去年9月,上市公司中國動力把高達80億元的限制募集資金拿去買理財,而中國動力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僅1.68%、利潤同比下降4.94%、凈利潤同比下降0.83%。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值得質疑的是,上市公司手中這麼多錢,主營業務這麼差,為什麼不想辦法提高主營業務的賺錢能力,卻去購買理財呢?

菜導分析一下,一是怕二是懶。

怕是因為上市公司對自己主營業務根本沒信心,心裡清楚很自己幾斤幾兩,投錢也沒用,中國股市裡面這樣的公司是在太多。

懶是因為上市公司賺錢太容易,就像中國動力巨額買理財,3個月賺了5500萬元,這錢賺得多輕鬆,自然懶得去費心費力提升主營業務,沉迷於買理財不可自拔。

好吧,就算是買理財,如果回報率足夠高能夠回報股民,自然也沒話說。但有媒體統計,從預期的收益情況來看,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超過6%,但預期收益率最低的理財產品,僅有1.12%。

有分析稱,這麼低的收益上市公司還是願意巨額買理財產品,可能是理財產品獲利高於上市公司主業盈利。這句話大家好好想想,真是細思極恐啊。

一句話:實在太坑爹了!就這收益率,還不如自己買點P2P呢!這就是上市公司為股民賺錢的真實能力。

股民朋友們,把錢交給上市公司買理財,還不如自己理財呢!話說這些上市公司也夠無恥,這麼多閑置資金,真不知道怎麼用,給股民分紅也好啊!

證監會限制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

上市公司大舉購買理財,往小了說,是對廣大股民的不負責任。公司上市的目的,是募集資金更好推動公司主營業務發展,讓投資人共享公司發展紅利,如今卻利用股民的錢去套利。

往大了說,更是助推資金變相脫實入虛。金融的基礎是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就是空中樓閣。上市公司都把錢投入理財,實體沒人干,沒有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不僅理財遊戲會破滅,更會危及整個國家的穩定發展。

不過我留意到證監會也坐不住了,這幾天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將募取資金投向理財等財務投資。對於廣大股民和實體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提醒大家,對於炒股或購買基金的朋友,如果持有倉位中的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那就要小心觀望了。

如今監管政策收緊,這些公司無法再通過理財套利,加上本身主營業務表現糟糕,投資風險顯然將增加不少。

菜鳥理財微信公眾號(ID:cainiaolc)


推薦閱讀:

所謂的理財專家或名人是否靠譜,為什麼經常會看到專家也被打臉?
什麼我們對財富惴惴不安?關於財富天花板的6個問題
活期類P2P真相
年輕人,買房要趁早
個人理財:會理財是男人成功的標誌之一

TAG:个人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