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成東| 新零售來了,為什麼傳統零售依然沒翻盤機會?

為什麼從趨勢上看,傳統零售會不斷地被替換。因為,零售的基本發展規律是,效率越來越高,低效率且在用戶體驗沒有特殊差異化價值的零售業態註定被逐漸淘汰。

2月20日,阿里將召開「新零售」大會,讓更多傳統零售商加入阿里生態,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即便傳統零售商還有價值的,也將被阿里、京東等電商平台整合到全渠道通路當中。而且,這還是最好的出路。這就是傳統零售商將面對的「新零售」!

在某媒體群和一記者爭辯,關於京東給所有員工上五險一金的事情。這位對數字「敏感」的媒體朋友說,京東的月平均五險一金1500元低於北京市最低收入標準,進而之一京東快遞員的收入很多還達不到最低繳納基數。如果是按照非實際數繳納,那就是欺騙社保。

數據依據是某自媒體撰稿中提到的15萬員工,月人均1500元,再往前追溯就是2015年京東年會,老劉說要再招4萬人到15萬人。

實際上,京東是上市公司,每個季度都嚴格披露全職員工人數相關數據,並不需臆測想當然。基於錯誤數據、不存在的事實討論,牛頭不對馬嘴。媒體記者做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是「真實、客觀、及時」,不及時,更談不上真實客觀。

東哥讓負責基礎行業研究的同事找了一下京東財報數據,2016年Q3,京東全職員工人數為115811人,這樣人均五險一金1943元(另找京東朋友了解最新數據,截止到年底不到12萬人),而非某些記者說的15萬人(人均1500元)。當然,北京的最低收入標準是比較高的,而京東倉配員工絕大部分並不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另,京東2015年Q3財報全職員工94615人,2016年Q3員工115811人,同比增加22.4%。Q3京東凈收入607億元,同比增長38%,人均52.41萬元,人效提升12.7%。交易總額(GMV)達到1588億元,人均137.1萬元,同比增長47%,人效提升20%。

京東的人效是蘇寧的3倍左右,而蘇寧人效還不包括賣場裡面大量廠家銷售員工。京東季度人效52.43萬元,也高於沃爾瑪的33.2萬元,略低於亞馬遜72.51萬元。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就是受到電商衝擊以後,傳統零售的人效在繼續下降。亞馬遜是因為過去一年大幅增加倉儲及最後一公里配送,人效在往下走。如果京東剔除掉6萬多最後一公里配送,季度人效將大幅高於亞馬遜,將達到100萬元。

東哥戰略輔導合作的一家垂直電商平台,2015年40人的時候,年流水3億多,合作一年後的2016年做到了近30億流水(GMV口徑太寬),公司員工人數不過80人,人效大幅提升4倍,人均銷售額僅次於阿里的人均1億。電商的平台效應,遠飛傳統零售所能比擬。

零售當中,無論是在線零售,還是傳統零售最大的一塊成本就是人力成本開支。因此重點不在於撕逼,而是,電商的優勢在於規模化經濟提升人效,京東大規模無人倉無人車技術使用,會繼續提升人效,降低成本。而隨著人力成本不斷上漲,依賴門店銷售的傳統零售如何抵抗?

? 東哥投後,怎麼看新零售?

年後,和負責投後管理服務的搭檔許晉豪(xujinghao2017)連續出差十幾天,見了幾十家電商和投資機構,都談及了新零售。

「新零售」不只是馬雲提出的一個概念,因為,整體在線零售增速已顯著放緩。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的新增活躍用戶同比增長降低至5%以內,4季度新增用戶才400萬,預計GMV增速已經跌至10%以內。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將眼光投向了傳統零售。

據上證報報道,阿里計劃於下周一(2月20日)宣布其「新零售」戰略。從傳統優勢領域電商出發,阿里在「新零售」板塊的資本布局可謂最為密集,從私有化銀泰,到入股蘇寧雲商、三江購物、日日順等,無一不在A股引發旋風效應,這周又傳出阿里將戰略投資華潤零售業務。

阿里比京東的牛逼之處,在於馬雲能夠調動社會的各方面資源為我所用,而不是像京東,盡自己所能,盡善盡美埋頭幹活。執行好壞決定產出,但投入量更決定產出量,ROI低一點無所謂。新零售大會本質,就是在傳統零售商遭遇電商危機,不知所措的時候,讓他們加入阿里系生態,按照阿里的套路/解決方案,轉型,尋求生路。

阿里和京東的全渠道零售思維

希望創業者和投資人不要誤會,阿里和京東的新零售,本質上是「平台電商全渠道思維」。而此前的全渠道思維,一般多指品牌的多渠道管理。也就是說,在此前阿里和京東只是品牌商在電商里的一個渠道之一,而未來的阿里和京東,將全面整合線下渠道,幫助品牌分銷商品,不僅僅收集用戶在線的行為和交易記錄,也將收集用戶在線下的行為和交易記錄。

阿里和京東不僅幫助品牌商提供在線營銷推廣服務,也提供線下的推廣營銷。有這麼多數據,也將反向C2M,幫助廠商優化產品結構,大幅提升產業效率,減少浪費。當然嫁接在「新零售」之上的,還有雲服務,大數據,以及金融業務。

關於新零售,或者說電商的全渠道零售的布局,阿里已經做了四五年了,京東也起步一兩年了,所以,並非馬雲2016年底演講才剛開始的。比較典型的是,前者投資/收購了蘇寧,銀泰,又布局盒馬鮮生、阿里1688零售通,後者主要是京東到家和B2B新通路。

阿里和京東為什麼要整合線下渠道

不管電商效率多麼好,送貨速度多麼快,商品多麼豐富,價格多便宜,還是有很多用戶不會網購,至少這個轉移過程需要三四十年。比如,美國網購的人群2億,也只佔人口的62.5%,如果在線零售佔比不到10%,還低於中國12%。

即便用戶網購了,也不是什麼都在網上購買,就如作為資深網購的東哥,差不多三分之一商品還是會選擇線下,比如服裝、生鮮水果等。不宜網上銷售的商品,還包括傢具建材,還有醫藥,前者是因為物流配送,後者有政策限制。

騰訊最有優勢,卻不為所動

新零售,在全渠道零售整合當中,阿里和京東各有優勢,但優勢最大的應是擁有微信,又是京東大股東的騰訊。然而至今,騰訊毫無作為,至少到目前,還沒有認真想過「新零售」這件事,更談不上業務布局。或許Pony堅持認為,騰訊是做社交的,不是做零售的。然而,阿里做「新零售」,可不只是為了做零售。

雖然,騰訊也不是專業做支付的。但過去三年,微信支付通過微信紅包就逆襲了支付寶。雖然,騰訊不是做零售的,目前通過微信平台,京東每年產生數百億銷售額,通過微店服務號每年也是數千億的交易額,數以千萬計的微商也產生數千億的交易額。

雖然,騰訊沒有規劃「新零售」,但絕大多數的品牌和傳統零售商,已經將騰訊/微信視為最重要的線上營銷和銷售渠道。今年,東哥也將計劃啟動孵化一個基於微信做渠道下沉縣域的電商項目,深感微信機會非常大。阿里馬雲應該感謝pony馬和張小龍堅定執著的做社交,而不是做商業,少了一個最大的威脅。

最後總結一下,論購物習慣趨勢,人越來越懶越來越依賴電商;論成本效率,傳統零售不如電商。即便是新零售無法擺脫線下,但新零售高度依賴技術,傳統零售依然做不過阿里京東。

新零售來了,除了百果園和良品鋪子等極少數成功轉型的,絕大部分傳統零售商依然只有被選擇賣身的份!

銀泰、蘇寧、三江、永輝......

作者李成東,前騰訊、京東戰略分析師,電商天使投資人,京騰匯創始人,有不同觀點,歡迎就「新零售」問題直接評論、回復互動!東哥投後管理招聘2名資深行業記者/分析師,歡迎投遞簡歷,待遇從優。


推薦閱讀:

新零售,有哪些經典案例值得學習
29分鐘內,生鮮送到,現吃現買,還要什麼冰箱?
大超市是否可以產品化經營
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
零售業常見的數據難題,看它如何一一化解?

TAG:新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