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我的提問沒人理?
01-27
閱讀本文約需6-7分鐘,不需要心理學專業背景n
很多人都在問:為啥我的提問沒人理?
讓數以千萬計的知友中少數活躍回答者看到問題已屬不易,回答問題更像彗星撞地球的概率。其實,你不知道那些活躍答主也在搜尋著感興趣的話題,而你,只是不得提問要領。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提問更高几率獲得大V回答 ?1 擒賊先擒王,提問找准人許多提問題的知友都以為,只要提一個問題,下面寫上「誠邀各位知乎大牛解答疑問,跪謝!」,然後大量邀請那些系統推薦的優質答主,廣撒網之下,總會有願者上鉤。
但事實上過了一陣子後,問題下面仍然空空如也……海發邀請沒人回,怎麼破?咳,有時候問題簡單到你都想像不到,你提問時沒有明確指出特定的答主。心理學家發現,當有其他人存在時,人們不大可能會去幫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幫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時給予幫助前的延遲時間越長,Latane & Darley(1968)把這稱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這種原因產生主要來自於責任擴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和情景不明確性(Ambiguity)。責任擴散是說周圍的人越多,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越少。情景不明確性是說,人們有時無法確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處於緊急狀況,這時候其他人的漠視也會讓被求助者認為沒有任何緊急情況。因此,恰恰是旁觀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為的缺乏的原因。所以問問題時,可以狠一些,例如不懼灰飛煙滅的指名強撩:請問@朱炫 大濕胸,「如何像朱炫那樣博學多才?」
2 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後邊
拋出核心提問之前,還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比如,想問大問題,先問小問題。幾乎所有的銷售員都知道一個銷售法則,那就是登門檻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這是一種分兩步實施的技巧,第一步先向他人提出一個小的要求,等他人滿足該要求之後,再向其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此時對方滿足較大要求的可能性會增加。Freedman(1966)和Schwarzwald(1983)通過實驗與數據分析證明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為什麼登門檻技巧有效呢?Freedman & Dejong(1979)認為這與個體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的改變有關。一旦他們同意了(實驗者)小的要求,他們的自我形象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既然答應了簽名,那麼就應該屬於參加此類活動的人」、「既然回答了一個小問題,那麼他就應該是我比較親近的粉絲」。一般人們盡量不在相似問題的言行上自相矛盾,因此,隨後出現一個大的要求時,他們會比以前更加願意順從。你回憶一下,火車站抱著嬰兒的婦女,是不是先說從外地來向你問路,再說自己錢包被丟問你借錢?其實她在幫你建立起內部的一致性,你(給我指路,所以)是一個善良而樂於助人的人,遇到這種描述的悲慘境遇還能不捐點錢出來?所以在向@何明科 拋出真正的問題「初入金融行業,如何進行實用行業研究與行業分析?」、「Excel 可以做出哪些財務模型?」前,先在私信里或答主回答評論區問一個容易回答的封閉式問題,如「您平時數據分析用SAS多還是Python多呢?」 或 「Excel可以實現數據分析的所有功能嗎?」或許是不錯的選擇。3 前戲做的好,答案准沒跑有時問題問完了,始終也看不到回復。直接指向一個人也未必好使。為什麼會這樣呢?
知乎大牛被邀請的問題數以百計,問問題的人很多,又不少你一個,不認識你怎麼辦?所以提問前,要懂得互惠規範,先維護好關係。在社會規範中,互惠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對一個人行為的順從影響較大。互惠規範強調一個人必須對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報,如果他人給了我們一些好處,我們必須要相應地給他人一些好處。這種規範使得雙方在社會交換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只要運用得當,你也可以把它變成影響他人的一種手段。比如買保險的挨家挨戶推銷保險時會小禮品,無非是為了增加人們的順從的可能性。以及,根據社會責任規範(Social Responsibility),人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那些依賴自己並需要幫助的人。也就是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個規範主要是對助人者而言的。另外,心理學家Zajonc(1968)發現曝光效應(Mere Expose)的存在,即人們對其他人或事物的態度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變得更加積極的現象。用人話說,就是某個人只要經常出現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對他的喜歡程度。當初剛建造起埃菲爾鐵塔時,巴黎人們認為這簡直給巴黎美景添了一坨屎,到後來竟然成了巴黎象徵。那麼,作為一個潛水員,我們能為大牛做點什麼?- 不斷給優質答主點贊、感謝、收藏
- 在討論區評論文章,並積極與答主互動
- 如果他開通了專欄和值乎,也多參與多點贊
- 在私信里表示對他文章的感謝,和對他本人的肯定
4 專業製造內疚感
《孫子兵法》中提到,「上兵伐謀」,也就是說,打仗,最牛逼的還是打心理戰。走過最遠的路,是你的套路。上過最大的當,是明明老子不欠你什麼,但不幫你好像就特么跟欠你似的。如果能懂得製造衝突和引起對方的內疚感,就能比較容易地得到對方的回復。當知識經濟飛速發展,而我們又得到許多閑暇時間,我們得以獲取在信息時代的剩餘價值,那就是認知能力的盈餘(Cognitive Surplus),因此有了維基、知乎。驅動這些知識分享的動力,一個是我們認知能力的提升和時間的充裕,一個是我們內在的影響和成就動機。因此,你可以看到,如果有機會,大部分人都是好為人師的。所以你在問問題時,可以引用那些大牛的經典論述,把這些理論用於自己問題的分析,然後表示還是沒法分析出結果。這時候拋出你的問題給大牛。根據Hoffman(1990)提出的虛擬內疚(Virtual Guilt)理論,儘管人們實際上並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但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做錯了錯事或與他人所受到的傷害有間接關係,也會因感到內疚而自責。所以,如果大牛看到你沒有充分理解他的問題,或者他沒能充分說明白這個問題,看到你因此而陷入困境,我想回挺身幫你解決問題的。一是值乎。我們很高興的是,知乎上開通了 值乎 ,這個平台光明正大地給了我們把提問轉換成商務邀約的機會。你只要發出提問,就會被題主收到。
其實這些金錢不會等值於作者的付出,因為往往值乎標價比較低,10元、20元……50元。如果我們真的找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職業生涯規劃師諮詢,你知道問題肯定不只是這個價格。在值乎,兩根芒果味馬迭爾就能換回一個大牛2分鐘的認真回復(我真心不是給馬迭爾打廣告的)~二是約稿。以自媒體的形式向作者約稿,稿費不會很貴,但是讓答主感受到的溫暖可就不能喝金錢等值了,答主會感到自己的知識勞動被尊重而往往不太計較費用,但是付出的精力、體力和資源,那可不是幾張毛爺爺儘管彌補的……(你以為我們查文獻資料不得花錢買校園網vpn或知網賬戶啊)……Thaler(1980)的心理賬戶理論(Psychic Accounting)認為,人們會根據錢的來源和消費方式不同而歸納到不同賬戶。也許在平媒花幾百元買一篇稿子,感覺稿酬一般。但是放到本來是免費回答的知乎,大家還是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認可的。因此,如果你願意私信里給你的大牛的回復喊個價格,我相信肯定會增加他回復你問題的可能性的。6 大牛,咱倆好像喲人際相似,對當事人對對方給出積極評價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大牛給出回答的可能性也會水漲船高!Festinger(1954),Goethals(1986)用自我確認理論(Self Validation)來解釋該現象。認為當情境不明確的時候,人們往往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確認自己。而選擇那些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使自我概念得以確認,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般同意我們的主張,對我們的觀點加以支持,使我們更有信心。Heider認為,個體有強烈的慾望要維持自己對他人或事物的協調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可以通過喜歡或不喜歡來達到。人們通過喜歡那些支持自己意見的人,或反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而使認知達到平衡。
所以,你要真想讓大牛回答你的問題,你先看看人家喜歡什麼。比如對方是個分子生物學家@饒毅,你非要拿個太極或佛字做頭像,你猜他能回復嗎?所以最好的是,系統地展示自己和對方相似的地方,比如:我是江西人、我是北大某某系學生、我有意申請UCLA的**碩士、我是分子生物學愛好者……至於頭像呢,最好是神經元啊、細胞啊等等跟生命科學相關的東東,或者北大、UCLA校徽,讓人家一眼看到就願意花時間去看你的問題。只有肯用心,總能找到很多相似之處的,加油~如果說以上是利用社會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理論來探討如何問問題的話,接下來,我們通過問題本身的研討,來說說如何讓大牛們注意並回答你的問題。7 廢話千千萬,乾貨兩句半一個好的問題,可能暫時沒有人回答,但只要立意準確,隨著時間積累肯定會有人關注的,關注的多了,自然被成長期的小牛和中牛們所關注。
究其原因,在於抽象的概念性問題具有更好的遷移性而適用於較大規模的群體,因而更容易被知友所關注,小牛回答此類問題可獲得更多知友的關注與認可,從而積攢人氣。好的概念性問題,其背景和疑問都經過了抽象化與概念化,但是又不高到哲學層次而假大空。差的具象問題呢,只關注自己的實際問題,而不考慮即便大牛回答了,有沒有別人看,你知道大牛花了一下午查文獻、翻資料回答完畢,結果問題始終只有個位數關注,這是非常打擊人的。所以如果你的問題瑣碎如流水,而且掛上去兩天還有你自己關注,那請修改你的問題吧。好的問題要做到既不因抬高逼格而顯得空洞,又不至毫無提煉流於瑣碎。我們來舉兩個栗子。好的提問:初學人力資源者應該怎樣學習?不好的提問:應屆畢業生工科女不想從事本專業工作,想做人事,但一直沒能拿到offer,是不是我太眼高手低了…?8 泱泱水中魚,岸邊待投餌好問題會願者上鉤。激發人們分享需求的問題是一種高級釣魚。 根據馬斯洛馬大叔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大家都是有不同需求的,主要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尊重的需求,從個體內外差異,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簡單來說,內部尊重就是個體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所以在知乎上努力回答問題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有這個動機在支持。 你看老師在班級中設立小紅花管理小學生,就是讓學生在尊重動機的驅動下,往往積極一面引導。因此,這種可以滿足知友尊重需求的巔峰體驗類問題可以得到更多知友們的答覆。提問也一樣,體驗類問題一定要簡單明了,常見的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被不會撩妹的男人強撩是什麼體驗?長的丑但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關於學習的,比如如何提高……水平,顯然沒有這樣問的好:「怎樣在…月/周………拿下……考試?」怎麼在一個月內讓英語聽力有明顯的提高?如何在3個月攻下雅思?除此想問一些經歷問題,一定要加上「最」以及一些形容詞,例如「你……時做過最……的事情?」你遇到過哪些精彩或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面試問題?研究生複試面試中都有哪些奇葩問題?如果問某些通關經驗,這樣問也可以,「如何從……勝出?」如何在面試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中脫穎而出?如何使一個新註冊的微博帳號一個月內關注我的人超過 1000 ?就有小魚自動入網了~9 小牛滿街找,大牛人氣炒不是所有的提問問的好,大牛就一定來。如果一個問題問的還不錯,但是一周過去了,始終關注人數在個位數,也沒有人回答,那就說明這個問題回答完,也未必會多高的人氣。這時候,你需要炒作一下造造勢。提高關注人數與回答個數,以此吸引大牛的到來。提高關注人數的方法有很多,誰在知乎上混的時間長了還沒有三五個朋友,讓他點擊一下關注唄,又不費什麼事情。另外,我聽說有人還利用知乎刷粉絲啥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刷問題關注的,當然了,我是強烈反對任何形式的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人氣的方法的!!!特別聲明。關於如何增加回答個數,更簡單了!利用方法三和四的方式,拉攏一些成長中的知友,並不一定非要大牛小牛,來簡單回答一下題目。把題目的人氣攢起來,就不愁不來分類里的大牛了。所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嘛~10 學習是根本,提問先檢索知乎是有一些規範的,比如「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同時還有一些規則就是你先用知乎的搜索來檢索一下,是否已經有人提問出相同或相似問題了,以避免問題雷同和資源的浪費。如果和其他問題主幹相同,那一定要標記出自己提問問題的差異性。其實知乎潛水員多而真正大牛少,所以不要指望每個問題都能得到答覆,學會搜索才是正道。希望每個人能在知乎學會並掌握問題檢索的方式,那樣,你的問題未必一定需要提出來,看到別人的類似問題和答案,自己的問題就解決了。最後,雖然提供了一些套路,但還是希望知乎上,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本文轉自我的回答 在知乎上,如何提問更容易獲得答案?| 後記把這篇文章搬出來是想說,各位艾特小紅的知友們,乃們好,提問已收到,很多都很贊,小紅正在碼字,問題隊伍太長,容我有生之年慢慢答來……謝謝各位信任!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