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很枯燥?我3歲兒子證明只要套路深,根本停不下來
常有朋友給我留言,讓我推薦寶寶看的科普書籍,但我一直沒敢推薦。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科普書籍在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磨滅小朋友對此的興趣。
本文的主角是這本叫《人類進化聖典》的書(現在出了新版換了個名字)。它是很嚴肅的科普書籍,有效內容242頁,版面比一本雜誌還大一些,所述題材即使在兒童科普領域內也是比較冷門的。我兒子開始閱讀它的時間是3歲1個月,顯然此書對他來說不輕鬆,存在較高的無法閱讀的風險,但他卻深深地迷上了此書。
我覺得這樣一本書的陪讀過程,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把這個過程寫出來,供各位爸爸媽媽參考!先想好套路,再談選書不遲。
閑話少說,正文開始!
1 興趣和時機童書有很多種類,但面向低齡寶寶的入門級科普書籍並不多。入門級科普書籍往往是包裝成繪本、故事書等形式。我覺得這樣的形式很好,符合低齡寶寶的理解能力。我兒子在3歲以前,已看過多套這類包裝成繪本的低齡科普書籍了,對此類書籍表現出較強的興趣。
在他3歲時,我購買了這本嚴肅的科普書籍《人類進化聖典》。購買它的原因是當時看到網上有活動,而且看介紹覺得此書很不錯,於是就買了。但由於此書介紹是7~14歲看的,所以我買回來並沒有給兒子看,而是準備先放幾年。
在兒子3歲1個月的某一個周末,他在當時家裡的200本書中選來選去,卻選不出想看的,我看他精神也為之不振。
於是,我對他說,我買了一本書,是7歲的小朋友看的,但我今天可以先給你看看,不過可能會看不懂,如果能看懂就看,看不懂也沒關係,放起來等到7歲再看不遲。
兒子歡呼雀躍,連聲說,好好好!
我拿出此書,兒子立刻就翻看起來。
從那一天開始,在後來的3個月中,他幾乎每天都只看這一本書,纏著我給他講,纏著我媳婦給他講,纏著來家裡的每一個客人給他講。
我後來總結,早期給兒子看了一些低齡寶寶的科普書籍,對他應該是一個這方面很好的啟蒙。加之我本人和我媳婦都是理科生,所以可能講這類科普讀物比較擅長,更容易讓他體會到這類書籍中的樂趣。所以,在3歲1個月過渡到嚴肅的科普書籍時,非常順利。
另外,我那天觀察他的狀態,和事先做的鋪墊也還算恰當。以我兒子的性格,在我說出「看不懂也沒關係」這種話後,他即使在開始的時候真看不懂也不會承認,反而會堅持下去。而這種嚴肅書籍往往需要堅持一小會兒才能體會到樂趣。
tip: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提升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找一個好的時機,做足鋪墊,不要操之過急。
2 選書很關鍵
書選得合適,就更容易激發小朋友的興趣,反之則有負作用。我個人總結面向小朋友的優秀科普書籍有3個特點。
特點1:畫面精美
不管怎麼說,給學齡前兒童看的書,字太多圖太少一定是不合適的。
小朋友首先上來也是看顏值的,顏值太低的書基本上很快會被打入冷宮。
下圖是我家的《十萬個為什麼》中的一頁:
下圖這是《人類進化聖典》中的一頁,講化石形成的幾個階段:
這兩本書的顏值體現了作者投入的精力,一眼便知誰投入的精力更大!
通常每本新書買回家,我會讓兒子先自己看一遍,然後我再陪讀。他在自己看完上面那套《十萬個為什麼》之後,對我說——這套書每本講4頁就行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著這套書的顏值低得他根本就不想看下去!
特點2:入門級科普書籍需要內容集中
注意,此處說的是「入門級」科普書籍,而《人類進化聖典》不屬於這一類。
入門級科普書籍往往是面向低齡小朋友(0~3歲),或者是剛接觸科普書籍的小朋友。如果內容太多太發散,小朋友理解不了,會造成很大的障礙,進而影響興趣。
所以,入門級科普書籍,往往不厚,但是內容完全集中到一個點上,從頭到尾都在講這個點。
比如,我之前在繪本點評文章中提到的這本書——《美麗的螺旋》。
它就著眼於一個點——螺旋這種形狀。然後書中內容就是展示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會盤成螺旋形狀,各種植物會形成螺旋形狀,海浪、龍捲風這類自然現象是螺旋形狀,DNA是螺旋形狀……
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小朋友容易理解每頁的內容,並且明白每一頁底下的潛在線索。我觀察兒子在看完這一頁之後就會很想看下一頁是什麼樣的螺旋的事物,所以會很迫切地去看下一頁。
如果讓我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反例,還是《十萬個為什麼》。
它的內容幾乎是完全不集中的,每一頁都是回答一個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點,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聯繫。所以,我個人認為它不適合作為入門級科普書籍給小朋友看。
特點3:嚴肅科普書籍需系統性組織知識
看科普書籍當然要學知識,但知識如果靠死記硬背來記憶是低效又無趣的,而如果能理解知識的內在核心和邏輯,往往是不需要記憶過程卻自然就記住了。一本系統性強的書,會讓人更容易理解它。
我個人非常看重系統性這一點!
什麼是系統性呢?我舉一個例子,我寫過一篇白血病的文章——白血病,你給我站住!知乎專欄
這篇白血病的文章中寫了白血病的癥狀。白血病的具體癥狀有幾十個,如果用背電話號碼的方式來背,過幾天我就會忘了。所以,在寫白血病的癥狀之前,我要先寫血液有4種成分,每種成分的功能是什麼,而白血病的核心是未成熟的白細胞多了,從而導致血液中有3種成分會變少。那麼這3種成分變少,自然它們原本的正常功能就受損,進而出現對應的癥狀。再加上未成熟的白細胞會滲入身體其他組織,滲入到哪兒,哪兒就會出現癥狀。
所以,只要知道血液的4種成分是幹嘛的,再理解了白血病的一個核心特徵(未成熟的白細胞多了),自然就會推導出幾十種癥狀,所以癥狀就不用背了。
回到咱們說的嚴肅科普書籍上。
一本系統性組織的圖書,會先告訴你一個主幹,讓讀者對整體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後,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告訴讀者每一個分支的具體情況。這樣,讀者的腦海中就會形成一棵樹,只需要記住樹榦,理解分支的邏輯,然後幾乎完整的一整棵樹就會存在於讀者的腦海中。
比如《人類進化聖典》中,有相當篇幅是講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經歷的各個人種。這個部分在開始時,有一幅譜系圖,清楚地標註了各個人種在時間長河中的進化順序:
然後就是依照時間順序逐一介紹每個人種的相關知識。
全部介紹完畢後,又按照時間順序給出這些人種的頭部對比:
我兒子最喜歡的就是這兩頁,大家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兩頁都翻爛了,都是用膠帶粘上的。
講每個人種的內容遵循了幾乎一致的結構。
開始是面部特寫:
然後講一下遺址怎麼發現的:
身體結構特徵:
頭部特徵:
生活場景:
由於每一個人種都講這些,所以前後章節之間的聯繫就很緊密了。小朋友很容易看出,在進化過程中,各個方面都從古猿越來越靠近現代人。
系統性組織的科普書籍,前後內容不會是孤立的,而是有緊密聯繫。讀者看到每一個部分都會自動把它和別的內容聯繫起來,並清楚地知道其在整個知識結構中的位置。
如果要舉一個反例,還是《十萬個為什麼》。
這類書裡面的組織結構是靠很多問題來支撐的,問題通常來說五花八門,以獵奇的問題為主。這個問題和下一個問題沒有必然聯繫,即使把所有問題的順序隨機交換,也是沒有關係的。所以,這樣的書看過之後,在腦子裡留不下什麼。
tip:書對路自然事半功倍
3 講書有講究
通常來說,小朋友是不能自己看懂科普書籍的,肯定需要父母講。
講究1:父母自己得先看懂
有的科普書籍,其實蠻難的,其中的知識父母也未必全知道,所以,父母得先花時間讀一下,自己先看懂。否則,在講書過程中難有好的效果。
再一個,書中的內容並非要全講,也並非只能講書中的內容。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生活經驗等具體情況,在講書過程中應該進行篩選和發散。而這要求父母對所講內容是能夠掌控的。
講究2:重點是理解,而非記憶
讓小朋友背誦知識點,是低效而又無趣的,宏觀上也沒有必要。應當著重引導小朋友去發現和理解眾多知識點下面的潛在邏輯。並通過系統性地組織,將知識點串在一起。
這本質上是在學習如何學習。
講究3:對比和聯想是高階的樂趣
書不必按順序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看到和前面的內容有關聯的內容,可以引導小朋友翻來覆去地對比,以及進行聯想。這件事情本身是很有樂趣的,其體現了小朋友對已讀內容的掌握,小朋友完成後會有一種滿足感。
上面這張圖,是我兒子後來在另外一本書中也看到了黑猩猩的骨架,於是自己去把《人類進化聖典》中相關的一頁翻出來,說要對比一下兩個骨架有什麼不同。最後他的結論是顏色不同。儘管這種對比方式不是我們成人的對比方式,但我覺得一點也無妨。
講究4:結合多媒體
書有很多優點,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是靜態的,不如動態的看著鮮活。
如果小朋友在某一個方面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就可以在這個方面再更多地進行一下。比如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視頻再給小朋友看一下。
我兒子不是對人類進化感興趣么?我就陸續找了4、5部講人類進化的紀錄片,跟他一起看。看完每一部,再結合之前從書中看的內容,進行討論。
講究5:定期得安排複習
根據人腦長期記憶的原理,定期複習會鞏固長期記憶的效果。另外,過了一段時間,會從其他地方吸收到很多新的知識,那麼複習過程就有可能在新知識和老知識中建立橋樑,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解。
這本質上也不是真的為了學習某種知識,而是學習如何學習。
我會不定期地將兒子看過的書再講,當然複習的過程會講得快一些。他本人對這一過程已經非常適應,過一段時間會自己要求複習哪一本。
tip:親子閱讀的過程,本質上是父母傳遞信息、價值和方法論的過程,潤物細無聲是最高境界。
4 理論聯繫實際
書上看的東西,有的距離我們的生活有點距離。像本文所說的人類進化,就屬於距離我們生活很遙遠的東西,要想理論聯繫實際有點困難。但其實只要想辦法,都能處理的。
如前文所述,我兒子3歲1個月的時候開始看的《人類進化聖典》。
在他3歲4個月的時候,我帶他去了古脊椎動物博物館,其中有一個展廳是古人類。他進去之後,根本不需要我指引,自己就逛了起來:
在他3歲9個月的時候,我們去香港旅行,路過一個小小的博物館,是香港古人類馬灣人的博物館,立刻就進去看了:
他4歲生日的時候,我們送他的禮物,是帶他去周口店住了3天,每天去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博物館參觀,他興奮極了,指著每一樣東西跟我們討論:
下面這張圖,是他看在古人類的頭骨,想和現代人的頭比較一下,看誰的腦容量大。於是,我給他建議可以把自己的帽子摘下來,和古人類進行比較:
tip:把書中內容和現實世界建立聯繫,更有利於小朋友加深理解,增進興趣。
5 總結
本文寫得很長了。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寫一下為什麼我要給孩子看嚴肅的科普書籍。
首先,看科普書籍當然是要學知識。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給孩子灌輸知識是不對的,應該讓孩子無憂無慮地玩。
我部分同意這種說法,我也認為灌輸是不對的,但這是方法不對,不是目標不對。換一種方法,看書也可以是一種玩,玩中順便學點知識,知道更大的世界。
其次,比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學習的方法。
孩子們早晚是要上學的,上學之後是要學習的。而學習本身是講方法的。
方法不合適的學習過程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方法合適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樂趣與快感的。
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能去感受並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後,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獲得樂趣。
樂趣不僅對孩子,對成年人也是很重要的。有樂趣的事情,更容易達到自我驅動的效果,尤其對孩子更是這樣。
看書獲得的樂趣可以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很獨特的,難以用別的過程替代。
我們去參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遇到了很多遊客,以我觀察絕大多數人在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完全是茫然的,通常在一個展位不會停留超過10秒鐘。而我和我兒子的第一句對話是,北京人是直立人,山頂洞人是智人。這句話就把我們要看的東西和我們腦中的知識樹建立了連接,接下來的參觀過程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我兒子感受到了這類書的樂趣,所以一發不可收拾,目前我家這種嚴肅科普書籍得有20多本。每次買回來一本,他都高興得不行。客觀說,複雜的書比簡單的書往往更耐看也更有趣。
文章的末尾,我放一個視頻。這個視頻是在我兒子3歲2個月的時候錄的,他在有一天晚上從卧室去廁所洗澡的路上,突然就唱出了這首歌。這首歌的歌詞完全是他自己編的,用的是有代表性的一些人種名稱,曲子是《字母歌》的曲子,完事之後他自己給這首歌起了一個名字叫《撒哈兒人查德種之歌》。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看《人類進化聖典》的過程對他來說是快樂的:
撒哈兒人查德種之歌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y0375fw6ag6.html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微信號:DaddyGrowUp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推薦閱讀:
※寫給成年人的童話(經典摘錄)
※怎麼給低幼寶寶進行英語啟蒙?
※讀日本繪本長大的孩子以後會怎樣?
※為什麼我們主張孩子要從小接觸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