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交往淵源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居民以京族為主體;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國土狹長,緊鄰南海,與中國、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擁有長達326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優良港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越南、寮國、柬埔寨民族分布,越南京族明顯控制了最重要的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越兩國交往源遠流長。從越南的上古神話和文化起源看,都可以折射出中越兩國的親緣關係。比如,越南人常說自己是「龍子仙孫」,還認為越族為炎帝神農氏的後代。古時中國稱越南為「交趾」。如《淮南子》中記載:「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從考古來看,更進一步證明中越兩國文化生活交流的歷史綿長悠久。比如在越南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址、越南中部清化省東山縣青銅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器物與中國南方地區出土的文物呈現出相似、同源的特點。從越南涼山、義安、安沛等地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和勞動工具來看,與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相似。現代越南人被稱為「雒越人」,源於揚子江以南的百越人。
從考古來看,更進一步證明中越兩國文化生活交流的歷史綿長悠久。比如在越南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址、越南中部清化省東山縣青銅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器物與中國南方地區出土的文物呈現出相似、同源的特點。從越南涼山、義安、安沛等地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和勞動工具來看,與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相似。現代越南人被稱為「雒越人」,源於揚子江以南的百越人。
2000多年前,秦漢時期的中原人開始往越南遷徙。
公元前3世紀至10世紀中葉,越南北部和中北部處於中國統治,設置郡縣,由中央王朝派駐官吏治理。
秦朝秦淮漢以南諸郡——與今越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百越族聚居地,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象郡包括今天的廣西東南部和越南北部、中部。
秦始皇死後,各地割據成風,南海郡龍川令趙佗乘機自立為王,建「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重啟統一事業,攻滅「南越國」,將其地劃為九郡。由此至五代後期大約一千年間,這一地區一直屬於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的一部分。
西漢帝國及其南疆西漢帝國的交州
歷史上,交趾地區發生多次反抗事件。比如東漢初年的「二征起義」事件。關於二征起義的情況,史籍有以下記載:
《嶺南摭怪》載:「按史記二征夫人姓雒氏,姊名側,妹名貳,峰州麋泠人,交州雒將之女子也。側嫁於朱鳶縣人詩索為妻,甚有雄勇操守,能總決機權。時交州刺史蘇定貪暴好殺,州人苦之。側仇定之殺其夫,遂與妹貳往起兵攻定,陷交州,以至九真、日南、合浦諸郡皆應之,略定嶺南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始征氏焉。」
《水經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記》載:「後朱雒將子名詩,索麋泠雒將女名征側為妻,側為人有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皆屬征側,為王,治麋泠縣,復交趾、九真二郡民二歲調賦。」《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載:「庚子……春二月,交趾女征側起兵攻太守蘇定。逐之,自立為王。……太守蘇定為政貪暴,殺其夫,乃與妹征貳舉兵攻陷州治。」
二征壁畫
從史籍的記載來看,二征起義的原因是替夫報仇或反抗蘇定的鎮壓。但更深層次的原因與漢朝統治對交趾郡實行的統治政策的改變有關。公元42年,漢朝派馬援率軍於鎮壓起義,二征被俘殉難。馬援在進軍過程中,安撫民眾,修溝造渠,大力推行漢朝政法制度,確立封建郡縣制,使當地政治體制進一步封建化。
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下半期,越南建立獨立的中央集權國家,與中國朝廷建立「宗藩」關係。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期間發生的衝突,如越南北犯,蒙越戰爭。公元939年,交趾人吳權擊敗南漢軍,拓土稱王。968年,交趾地區的丁部領稱帝,取國號為「大瞿越」,越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為國家。
李公蘊塑像
1009年,李公蘊迫使占城、柬埔寨、寮國納貢稱臣,並於1014 年、1022 年、1028 年、1036 年、1058、1059 年和1060 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伐宋欽州,耀兵而還。」北宋疲於應付遼和西夏,無暇顧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1076 年3 月,宋神宗派郭逵率30 萬大軍收復邕州失地,隨後乘勝追擊,打入李朝境內,距其首都升龍僅30公里。李常傑提出議和,宋軍退出已佔領的李朝土地,恢復宗藩關係。由於中國對越南的長期優勢。歷史上越南的擴展方向主要是向南,並且到近代時期終於佔領了重要的湄公河三角洲(曾經高棉人的土地)。越南的逐步南進
越南對抗蒙元的戰爭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越南陳朝共有三代皇帝經歷了此次戰爭,分別為:陳太宗、陳聖宗和陳仁宗。
蒙古軍的第一次入侵1257年—1258年,大約三萬人。當時蒙古軍意在夾擊南宋,在越停留時間不長,最終撤出。戰事結束後,越南陳氏向元朝入貢,商定越南每三年向元朝進貢一次,並定為常例。
蒙古軍的第二次入侵1284年—1285年,據《元史》記載直接參戰三十萬人,共約五十萬。在越歷經平灘之會、延洪之會等戰役後,蒙古軍遭受大創,撤回北方。
蒙古軍的第三次入侵1287年—1288年,約三十萬人。歷經雲屯之役、白藤之役等戰役後,蒙古軍第三次敗撤。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1950年,中國首次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兩國建立邦交關係。在越南的抗法和抗美戰爭中,兩國並肩作戰,取得勝利。1974年,因南海領土主權糾紛,中越爆發西沙之戰。
1976年,越南改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
1991年,中越關係正常化,雙方各領域恢復交往合作。中越兩國共同確定了「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針和「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的「四好精神」。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阮文靈曾為此賦詩:「兄弟之交數代傳,怨恨頃刻化雲煙,再相逢時笑顏展,千年情誼又重建。」
早在兩漢時期,中國的牛耕、水車、建築、造紙、紡織、轉盤制陶、繅絲等技術傳入越南。越南的檳榔、荔枝、婆羅密、龍眼等熱帶花果樹種引進中國。三國東吳時,石密即交趾的蔗糖品種傳入中國,改善了中國的甘蔗品種。如《南方草木狀》說:「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榨取其汁,曝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偈之石密。」
如《南方草木狀》說:「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榨取其汁,曝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偈之石密。」
文字。越語中有一半以上的辭彙來自漢語,被稱為「漢越詞」,越南人在漢字的基礎上曾經創製過一種民族文字,稱為「喃字」。越南著名史籍《安南志略》、《大越歷史記全書》、《嶺南摭怪》、《歷朝憲章類志》、《大越史略》等為漢語書寫。越南詩人阮攸用漢字創作了《北行詩集》、《清軒前後集》等。
越南末代皇帝的衣冠
儒教。傳統越南同中國一樣,具有儒釋道的信仰傳統。其文化根源來自中國。中國的先秦的孔孟之道、漢代的「天人感應」、尤其是宋明理學先後傳入越南,備受越南朝廷推崇,得到了廣為傳播。但在傳播中,越南儒教使用了本國語言,具有自身民族化的特徵,帶有濃厚的民族中心化的趨向。此外,中國禪宗在6世紀中葉至9世紀相繼傳入越南,並在越南得到了發展壯大。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地球觀察團ID:diqiuguanchatuan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越南方面是如何記載中越戰爭的始末?
※你經歷過的哪些事情使你感受到越南的強大?
※為什麼大部分越南人不買汽車
※天要下雨新娘要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