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A相關血管炎是什麼樣疾病?
最近爆出新聞,氣功大師王林死於ANCA相關血管炎。這ANCA相關血管炎是什麼疾病?
(氣功大師王林)
人類最早明確以「血管炎」名義記載的病例要追溯到1866年。Kussmaul和Maier報道了一例27歲的年輕男性病人,他的職業是裁縫。在剛入院時,他還能爬兩層樓找到醫生看病。但不久就因為無力而不得不躺在床上。同時自覺手掌手指麻木,同時有劇烈的腹痛、四肢肌肉疼痛、肌肉麻痹等。醫生聲動的描述到:他痛苦萬分,哭訴著乞求醫生不要離開他……那天晚上他就不治身亡。對他的屍體解剖顯示:患者中等大小的動脈有肉眼可見的許多結節。這些結節有大量炎性增生跡象。因此,Kussmaul和Maier建議命名為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在這此後數十年里,醫生們大多以為血管炎就是「結節性動脈周圍炎」。此後隨著顯微鏡的引入、一些藥物治療帶來的小血管的炎症性病變,逐漸讓醫生開始認識到除中小動脈外,還有其他小血管炎症性疾病。而來自亞洲的研究證實,還存在一些大動脈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等。現在明確,1866年所提到的是血管炎疾病里相對少見的「結節性多動脈炎」。一般是累及中小動脈,跟乙肝病毒有一定相關性。今天我們認為「小血管病變」的血管炎更為常見,比如「ANCA相關血管炎」!
(乙肝病毒跟結節性多動脈炎相關、丙肝病毒跟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相關)
在今天,雖然血管炎疾病如何分類仍有一些爭議。但大體上的共識是:根據疾病累及血管的大小、血管炎的發病機理做分類。2012年Chapel Hill 共識會議(CHCC)就血管炎的命名法提出了新的術語定義,並正式採用ANCA相關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表示這三種疾病: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及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EGPA)。
(wegener肉芽腫改名為:GPA、而Churg-Strauss改名為EGPA)
ANCA相關血管炎如下兩大核心要點特徵:
1,主要是小血管受累;以及各個臟器、組織因血管受損後的缺血癥狀。
2,大多數存在抗中性粒細胞抗體。該抗體在發病機理里起了重要作用。
(ANCA抗體熒光圖)
由於各個臟器的最終供血依靠小動脈供血。但大量小血管受損傷就會出現臟器缺血性癥狀,比如如下癥狀:
1,發熱、遊走性關節痛、不適、厭食和體重減輕
(肌肉活檢見到小血管病變)
2,耳鼻喉癥狀:鼻結痂、鼻竇炎、中耳炎、持續性鼻溢、膿性/血性鼻分泌物、口腔和/或鼻潰瘍,以及多軟骨炎。患者還可能述耳痛、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或耳漏
(鼻子塌陷)
3,肺部:結節病、瀰漫性病變等等
4,腹痛:器官小血管受損而缺血所致
(腹痛示意圖)
5,腎功能不全(尿沉渣檢查異常,含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偶爾含紅細胞管型)、高血壓
(累及腎臟)
6,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比如手足麻痹、刺痛
(廣泛的外周神經麻痹感、針刺、螞蟻爬行等等感覺異常)
7,皮膚上的紅色或紫色斑點,最常見於小腿
(皮膚小血管受累導致皮損)
8,眼(結膜炎、角膜潰瘍、鞏膜炎/表層鞏膜炎等):俗稱紅眼病等。
(血管炎導致結膜充血,類似紅眼病)
9,嚴重的可累及心臟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死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雖然是全年齡階段都可以罹患,但多數集中在65-74歲之間,兒童發病罕見。這種高齡集中發病給治療帶來很大困擾。要控制AAV就必然要用到激素、免疫抑製劑等。但高齡發病,耐受激素、免疫抑製劑副反應的能力下降。病人不是死於疾病,就是死於治療相關的副反應。因此AAV一直是對臨床醫生的巨大挑戰,醫生們窮盡很多辦法,但病人的死亡率仍明顯偏高。
目前來看,予以及早的疫苗接種,使用免疫球蛋白、配合低毒性的免疫抑製劑等等在改進臨床療效。而以利妥昔單抗為代表的生物製劑也給該病診療帶來新的希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