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起源之謎
原創:鄭娟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非常喜歡李賀的這兩句詩,每當想像它描繪的意境時,就感覺美得那麼清澈。這清澈,是月光灑下來的,是大漠的沙映的,是燕山的壯闊帶來的,但是只要想一想,這大漠若是缺了那輪明月,立時也就黯然失色了。
月亮,對地球來說該有多重要啊!如果沒有月亮,地球的每一夜都會陷入黑暗,縱使星光再璀璨,它們也無法帶來月亮的光明,儘管,月亮自己不會發光。
月亮這樣特別,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想過,它是怎麼來的呢?是和地球一同誕生的?是被地球的魅力吸引過來的?還是有其他的故事呢?
一、關於月亮誕生的較早的假說
關於月亮起源的猜測,一直都是科學探索的焦點之一。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在世界報上提出了最早、最粗糙的行星捕獲理論(planet-capture theory),不過文章發表的時間是1664年,他去世後的第14年。這個理論在20世紀初由美國的天文學家Thomas Jefferson Jackson(托馬斯·傑斐遜·傑克遜)進一步充實。
圖片:笛卡爾笛卡爾後的兩個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édouard Roche)提出,在久遠的過去月亮和地球是同時聚結形成的。
就在同一個時代,英國的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George Howard Darwin,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兒子)則建議,月亮其實是在地球的進化過程中,從地球分離出去的一大塊。數年之後,地質學家奧斯蒙德·費舍爾(Osmond Fisher)為這個想法又補充了一點,他認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亮分離出去時留下的疤痕。
到了現代,隨著科學家們對月亮的情況了解的越來越多,上述的這些假說似乎都無法很好地解釋月亮的形成之謎。
和這些假設相比,在20世紀90年代,一個更加壯麗、更加激烈的故事開始出現,人們認為,這個故事可能和月亮的成因最為接近。
二、流行理論:史詩般的碰撞
大約在45億年以前,一個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傾斜地撞向了年輕的地球,強烈的衝擊使得兩個天體都損失巨大,大量的碎片飛入太空,形成了一個碎石圓盤,圍繞著地球運行,最終這些碎片逐漸匯聚,變成了今天的月亮。
圖片:最早的大碰撞假說(giant-impactnhypothesis)的計算機模擬圖
過去幾十年收集的數據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這個假說模型。但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家、宇宙化學家王博士(Dr. Kun Wang)則認為,這個「物理上沒有問題,數學上沒有問題」的模型,「在化學上,有很多問題。」
基於最早的大碰撞假說(giant-impactnhypothesis),月球的化學成分應該和地球有所不同,因為這個假說認為月球是由兩個天體的碎片聚集而成的,而衝擊地球的那個天體和地球擁有相同化學成分的幾率則是很小的。隨著人類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帶回了月亮的岩石樣本,科學家們卻發現:在化學上,月亮和地球實際上是非常非常相似的。
於是,科學家們開始想辦法修改碰撞模型,使它盡量符合地月之間的這種化學相似性。有一個模型認為,碰撞融化了地球低密度的、缺鐵的地幔,並將其拋入軌道,最終冷卻、增長,形成了月亮(人們通過阿波羅任務得知,現在的月亮密度比地球低,含鐵量更少)。此外,還有一個主要的模型則認為,在一個低能耗的撞擊情形下,形成了一層薄薄的硅酸鹽大氣,物質通過這種大氣層發生了交換。
但是這些模型與王博士的測量結果依然不相符合。——王博士與他的同事斯泰因·雅各布森(Stein Jacobsen)分析了7塊月球岩石以及8塊地球岩石,以比較其中的鉀同位素的比率,從中尋找線索。鉀有兩個主要的穩定同位素,一個是鉀41,一個是鉀39,鉀41比鉀39要重。在月球的岩石中,王博士發現,其同位素比率使它的鉀比地球上的更重。這個結果首先排除了硅酸鹽大氣模型,因為在這個模型之下,月球岩石將更多的富含鉀39。而對於前一個地幔融化模型來說,則不能很好地解釋同位素差異。
三、新理論的出現以及等待進一步的驗證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解釋地月化學相似性之下的同位素差異呢?這個新的發現又會給月球的起源之謎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呢?
它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模型。這個新的理論模型大致是這樣的:
久遠以前,一個巨大的原行星猛烈地撞擊了早期地球,那次撞擊是如此暴力,以至於兩個星體的大部分地幔都因此而「蒸發」了,撞擊後的整個行星系統連同蒸發的碎片一同在太空中旋轉。在高能量的碰撞結束後,被蒸發的物質也開始慢慢冷卻。較重的同位素首先發生冷凝,例如鉀41,這些冷凝的物質後來逐漸被吸收進入月球;與此同時,較輕的同位素依然留在蒸汽中,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充滿了鉀39的蒸汽卻沒有那麼容易依附到月球上。「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地球和月亮之間的同位素差異,」王博士這樣解釋。
圖片:兩個最近提出的月球形成的模型,一個允許通過硅酸鹽大氣交換物質(頂部);另一個形成更充分混合的超臨界流體的混合球體(底部),導致對月球中鉀同位素比率的不同預測。
此外,德國明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托馬斯(Thomas Kruijer)通過對月球岩石的化學分析發現,鈦和鎢的同位素數據也排除了最早的和其他版本的撞擊假說模型。
但是這個新理論依然需要更多的證據,更多的驗證。未來,貝貝也會繼續跟蹤新進展。
好吧,有關月亮的起源的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謎題,儘管現在科學技術水平已經很發達,人們也從月亮上取回了岩石樣本,可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畢竟我們沒法回到40多億年前,也沒有一個宇宙錄像帶可以給我們回放。科學家們需要大量的證據,更多的新證據,直到有一天,他們把每一塊拼圖都找到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確鑿的過去,那時,我們可以完全了解月亮到底是怎麼來的。
附上王坤博士的論文鏈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8/n7626/full/nature19341.html
今天是元宵節,到了晚上大月亮就要爬上天空啦!你會在月光下吃一碗暖暖的元宵嗎?恭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闔家幸福安康!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希臘很多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泰勒斯)對神另有所指,他們怎麼不信當時的神話呢?那為什麼說斯賓諾莎是最早的無神論者? ?
※紅燒牛肉麵速食麵是怎麼進入中國市場?
※為何東晉南朝時江東人物名字中多帶「之」字?除此以外還有哪些當時名字不避諱的字?
※波浪號(~)是什麼意思,正規的用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