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無感比無知更可怕
作者:姚瑤(富書籤約作者)
在抑鬱症的治療過程中,藥物必不可少,認知療法也很重要。抑鬱症里的無感包含了三種形式:自身無感、伴侶無感、家人朋友無感。防止抑鬱症的第一步就是感覺到抑鬱狀態的存在,接受抑鬱症。
1.什麼是無感?
前幾天,我結束了一個學期的研修。
從高雄飛到上海虹橋機場。
下飛機拿完行李想取下報銷憑證,不知何處辦理。
於是詢問離我最近的機場工作人員——一個小姑娘,看起來20出頭的樣子,她的工作是安檢。不過我上前詢問的時候,她正好閑著沒事。
找准空擋,趕緊問:「您知道發票哪裡取么?」
對方沒有正眼瞧我,努努嘴說:「這事不歸我管。」
說完就不再有任何回應,繼續無所事事著。
我嘆口氣,只好拖著沉重的行李,先去找問詢處。
那姑娘在機場也許工作了一兩年,長期以來對環境的漠然使她習慣了用熟視無睹來處理旅客們的著急和求助。發票哪裡拿,問訊處在哪裡,跟自己有關係么?稍微想想,就很容易放棄熱情。
這叫個人的無感。
我拉著行李下電梯。
快落到最後一個階梯時,看到一個人踉蹌,拖拉不及,人隨行李跌落在扶梯口,擋住一半去路。後面的乘客如魚貫而入,從另一半狹小的通道穿過。
沒有人上前詢問忙著起身扶行李的那位,也沒有人表示要提供幫助。對陌生人的困頓無助,不約而同選擇視而不見,擦身而過。
這叫群體的無感。
無感就像一種病毒,在體內指數級複製,像一種瘟疫,在人群中蔓延。遭遇過這種無感的人如冬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2.人可以無感到什麼地步?人到底可以無感到什麼地步呢?
沈從文先生在自傳里寫過一篇文章叫《辛亥革命的一課》。
1910年是中國最混亂的年頭。
當時滿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但更多時候搞不清楚誰是革命黨人,官兵就到鄉下抓人充數。
成千上萬的人被五花大綁抓去砍頭。在沈從文住的村子裡,每天約有一百多個農民被抓到河邊。
砍到後來,實在太多了,官兵就把成堆的農民抓去擲簽。一邊是活,一邊是死。擲到活的站到活隊僥倖逃過,擲到死的站到死隊安心等死。
到後來,運氣不好的人擲完,自己一看結果,就乖乖地排隊等候。圍觀的人很多,嘻嘻哈哈對那些將死的人指指點點。
我讀到這個故事,心裡總是暗暗吃驚:原來人真的可以無感到這種程度。
1910的事,有沒有可能發生在2016或2017年呢?
其實是有的,我聯想到最近兩個關於抑鬱症媽媽自殺的新聞。
案件裡面透露出來的人的無望和無感與那些被抓去擲簽的人是一致的。
這些無感不關政治,不關制度,只關人心。
3.抑鬱症里的無感2017年1月19日,華裔女子約兩個月前疑因產後抑鬱症,突然離家出走,她的遺體稍後被發現。
這已經是我們近期讀到的第二起跟產後抑鬱有關的死亡事件了。
前一起發生在湘潭,母親攜兩子跳樓,一失三命,人亡家毀,結局也慘。
我把湘潭媽媽的萬言遺書仔細看了幾遍。
從那充滿控訴和血淚的字裡行間,我感到抑鬱或許只是死亡的一半真相,另一半則和無感有關。
這無感包含了三種形式:
自身無感:學過心理學的人一定學過壓力的「三線防衛」——當我們面對應激狀態時,我們應該啟動三線防衛,來設置層層關卡,以免被壓力摧毀。
一線防衛叫身心防衛,在壓力還沒有完全襲來時,加強生理功能,儲備心理資源就好比來颱風前,做好抗台準備。
二線防衛叫自我幫助,壓力已經像強力颱風那樣席捲而來。有感覺的人一定會找到穩妥的空間,先躲避起來,等風雨過後,重拾花園。
沒有感覺的人則依然讓自己置身在風雨中心——那位湘潭媽媽或許自己也沒有感覺到,自己處理心靈颱風的方法正是這種。
她不停地反芻過往,悔恨婚姻,審視自己過往的經驗到底哪一個環節出了差池——其實這是最糟糕的方法,就像倒帶和重播,讓自己的生命像陷入流沙般沉淪。
三線防衛叫專業幫助——尋找心理工作者,尋找精神科醫生。
對普通人而言,對抑鬱症其實不需要了解地多少透徹。只要你有感覺,發現自己渾身不對勁,總是不舒服,像看任何疾病那樣看醫生就行。
可能一開始沒看對科室,掛成內外婦兒其他科,這也沒有關係,查到後面,總有一位醫生提醒你看看精神科,心理科。
最可怕的是在痛苦多年後,直接自殺的情況,因為他們都沒有給自己問診的機會,也沒有給專業人員幫助自己的機會。
伴侶無感:人說一丈之內才算夫。丈夫和妻子是親子關係後人最重要的依戀形式。
丈夫不知道什麼是抑鬱也沒關係。只要對妻子有感就肯定能覺察出她的變化:曾經溫柔文靜如她為什麼變得歇斯底里,為什麼說重一句就落淚?
當他發現這些變化,就會好好抱著她,對她說:真抱歉,我忽視你太久了。
有時候女人一生都在等待這句話。會讓她有活下去的勇氣。
道歉的力量很強大;
就會去打聽身邊有沒有人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都作了什麼處理;
就會帶她去看醫生。
家人朋友無感:在湘潭媽媽攜子跳樓案中,有一點讓擁有護理背景的我深感遺憾。
湘潭女子的媽媽原本是一名護士。
但是在長達三年的情緒低落里,媽媽並沒有以專業人士的敏銳感覺到女兒的異常,沒有判斷出這是一種腦部的病理變化,更沒有勸導女兒就醫,反而一再讓女兒忍一忍。
這種對抑鬱症的無感間接導致了死亡。
在抑鬱症的治療過程中,藥物必不可少,認知療法也很重要。
因為抑鬱症患者會扭曲對自己的評價,會窄化看待事件的角度。抑鬱症患者的醫生,家人和朋友對幫助其重塑自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把抑鬱症看成偶然飄進人生的一塊烏雲。患者如何看待自己則是他能不能治癒的關鍵。患者若把自己看成一粒塵埃,必將被烏雲吞沒,若將自己看成天空,就可以靜待烏雲消散。
《康熙來了》有一期節目的主題是請國外到台定居,求學者來講講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異同處。有一位嘉賓說:中國人和外國人對待朋友的心理問題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反應。
中國會擔心如果自己勸朋友正視自己的問題,及時去找醫生,會不會太over,或者擔心對方能不能欣然接受。而大部分外國人則比較坦然,會很自然地建議朋友尋醫,被建議者也會接受。
這表明國人對抑鬱症一類的心理疾病仍然心存偏見。家人朋友的無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偏見的遵從。
雖說把抑鬱症當成心靈的一場感冒已經呼籲了很久了,但真的要把它當成傷風感冒還有很長的心理科普之路要走。
4.如何走出抑鬱?日本有一部關注抑鬱症的電影叫《丈夫得了抑鬱症》。
影片女主角是家庭主婦兼漫畫作家,男主角是電腦公司客服職員。
丈夫在內斂隱忍的性格、刻板的小職員角色、永遠處理不完客戶投訴電話、永遠面對不完上司施壓的工作環境等綜合因素慢慢引燃了抑鬱這根導火索。
他失常情緒低落、對每天出門感到萬分困難、工作效率低下、失眠、總是想哭、有時想到死、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妻子感覺到了丈夫的異常。她堅持讓丈夫辭職,回歸家庭,進行正規治療,服藥。
為他收集日常里細小的感動:也許是一個閃亮的玻璃器皿,也許是一束雖然乾枯還未完全凋零的花,也許是一條年紀很大的老狗……這些都能為生命提供一點續存的理由。
妻子一開始完全不了解抑鬱是什麼。
她是在一點一滴幫助丈夫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抑鬱,了解抑鬱,最後以此為素材,出版了自己的漫畫作品,和丈夫一起為困在抑鬱中的人群講述自己的故事,鼓勵他們不要害怕,但要有感,也要勇敢。
這部電影告訴人們防止抑鬱症的第一步就是感覺到抑鬱狀態的存在,接受抑鬱症。
已經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抑鬱症是一種腦部生理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失調,它和某些腦內化學物質如血清素的減少有關。
也就是說抑鬱症不是憑藉人們常說的「想開點」,「總會過去的」,「會好起來的」而真的扛得過去。
湘潭媽媽扛了三年,最後萬念俱灰,選擇縱身一躍,身邊也有因產後抑鬱自殺的案例。
抑鬱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最好不要產生誰誰誰絕不可能患上抑鬱症這樣的主觀想法。
按照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當我們遭遇自己或身邊的人持續(至少兩周)出現數條下列癥狀時,應當引起重視:
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
2.精力減退或疲乏感。此疲乏感不會因為補充睡眠而消退。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思考能力下降。
5.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6.睡眠障礙,以失眠常見。
7.自我評價低,自責,內疚。
8.食慾降低,性慾減退。
在《找回生命的答案》這本書里,作者列舉了人們對自殺的迷思。
大部分選擇自殺的人絕不是毫無預警地發生的,他們已經經過了漫長的抑鬱時期,他們渴望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藉由死亡結束痛苦。
他們比任何人都需要自助和他助。
對抑鬱症來說,真正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感。
作者簡介:姚瑤,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浙江某高校護理老師,獲得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心理學、教育學終身學習者,專註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方面的寫作
推薦閱讀:
※如何用瑜伽緩解和治癒抑鬱焦慮?
※【智商】智商超常人群的主要心理問題: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
※Hi!你的壓力大嗎?|世界精神衛生日
※引誘你進入虛假模式的虛假法則之一:偷換概念錯誤歸因
TAG: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