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不是中國王朝?以下是我的看法

元朝的歷史令人糾結,主要在於:中原亡於外族征服、全國被佔領、外族並沒有被徹底漢化、如今的蒙古國是外國等。

以至有的人就想能想出,「當今」的蒙古國「曾經」征服了全「中國」,而曾經的元朝也並非中國,這樣一句話。

蒙古帝國就是蒙古帝國,我們現在所指的國乃是民族國家,於蒙古帝國並不適用。蒙古、蒙古國、蒙古帝國、元朝、蒙古人這些是不能劃等號的,如今的蒙古國如何能穿越回七百年前去征服中國?蒙古人曾經的政權,從部落發展為世界級帝國,之後又分裂,又紛紛被推翻,這裡面有著很大的變化,「相關」並不是「等於」。

當時還並沒有如今民族國家這一概念,中國王朝在戰爭下或許有夷夏之別,對內編戶齊民,對外夷夏之別,而北方草原世界則是另一種組織方式,是以部落為單位的部落聯盟,一個部落被打敗,可能會改用勝利者的名號,所以游牧帝國的名字事實上是其核心勢力的名字,但一旦新的最強者出現,其他部落可能紛紛易幟,紛紛改換名號,並且並不會很懷念曾經的「祖國」。而蒙古族則是近現代的產物,以前要看的是部落和家族。

你們全都要向我納貢!

草原之上都是我孛兒只斤氏的天下

這種統治關鍵在於對關鍵資源和軍事力量的控制,其穩定性是無法與編戶齊民、書同文、統一貨幣相比的,然而他的組織彈性更大,這是很適合草原世界的(因為地廣人稀、持續流動、穩固的統治成本過高),雖然他可以將中國的、中亞的、波斯的能工巧匠和會計人才都集於帳下,但並不表示他真正建立了一個包容的帝國。隨著境遇的變化,游牧帝國需要不斷轉換其政治形態。當他轉型失敗的時候,帝國可能會坍塌,可能會退縮回最簡單的形態比如部落。

蒙古帝國極盛期,而今安在?

然而變動中的游牧國家,其屬性要如何判斷?看成吉思汗的出生戶籍?看蒙古財政部僱傭了多少外國人?看帝國內哪個族群人口最多?我只能說,那個時代,就是那麼一種狀況,在皇權不下縣的時代,以某些人的屬性來判定全帝國屬性,是不靠譜的。那是一個較為鬆散的時代,大熊貓還只是一種野物,而非「國」寶。

可見,同樣是政治勢力,額爾古納河畔的一個部落、蒙古高原的領導者、歐亞蒙古帝國、元朝,是同一種政權么?是同一個層面的組織么?然而出於多快好省的目的,很多人都稱其為國家。

而將古代「國家」直接穿越到現代,並且在各種重疊混雜的範圍(民族、語言、宗教、政權範圍)中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一個,那你需要有一個現實的動機,可能是鞏固我們對國家的認同,也可能只是宣洩某種情緒。

獻身說法:雖然我們的口號是讓天主教征服全世界,但我們真正關心的乃是王室的收入!那些異族人,即使信了我教,也依然是頑固不化的野蠻之人。

獻身說法:如果你們信了我們真主,就可以免去大量賦稅,然而波斯人卻總是認為自己很不同,非要搞出一個什葉派出來,畢竟,他們說波斯語,而不是阿拉伯語。

雖然如今的蒙古國位於蒙古高原的核心位置,然而這個核心就像我們的河南省一樣,乃四戰之地,實際主導他命運的乃是漠南、呼倫貝爾、貝加爾湖、阿爾泰山之前的角力,而成吉思汗所在的部落正是來自於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流域)。

我國呼倫貝爾人民的子孫成吉思汗同志進入並統一蒙古國進而擴張為超級帝國(還包括自己的祖上母國),這顯然是更神奇的說法。

這些地區如今幾乎都在中俄手中。無論從人口還是地緣來看,與僅剩大戈壁和色楞格河的300萬人口的蒙古國相比,北方草原民族的遺產,誰繼承得更多些呢?

蒙古並不止一塊草原,也不只是一片戈壁

關於元朝的漢化程度,元朝政權內部始終存在漢化與拒絕漢化兩股力量,並且往往在政權過渡時期發生內鬥,這也與游牧民族的兄終弟及傳統(漢族則長子繼承)相糾纏。元朝在漢化的道路上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最終的結果是被逐出中原。如果只能接受非此即彼,而且是永恆的、祖宗決定子孫的非此即彼,那也無話可說。

蒙古帝國是歐亞大陸上游牧民族的最後一次大擴張,中華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短期受到重創,中亞文明的農業基礎遭到極大破壞,突厥民族加速西進,而歐洲文明得以倖存,竊以為這是宏觀層面世界歷史的真正轉折點。鐵木真如同亞歷山大、穆罕默德、李世民一樣,是改變世界的強大人物。

蒙古帝國對中西亞的影響較中國更大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蒙古帝國以及其後的元朝將農業世界與更加遙遠而乾旱的游牧世界相連接,在前現代的技術條件下,將兩個規模巨大又風格迥異的世界連接在一起,只有帝國的統治方式可以達成。元帝國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了一種新的範例,人們發現,在東亞世界,政權的邊界可以沖向長城以外,可以囊括東北、西藏、整個內外蒙古。西周、秦、元是三個建立全新範例的時代。(並不意味著範例就是好的進步的)

不得不說,這是個不穩定並且困難的政治範例,在古代,一個單純的農業國家恐怕是辦不到的(比如明朝),而清朝再次重建了這一範例,並且更加成功,在這方面,來自東北的漁獵民族(混合經濟)相較游牧民族更有管理經驗。

這或許是一個早熟的不佳的範例,他無益於科技的進展,但卻需要更加複雜的政治制度和統治技巧。元與清這樣的前現代超大帝國,都依賴於部族軍事力量的支持,以及竭盡所能的統治技巧上的發展。

不斷擴展

這裡確實存在誰征服誰、誰統治誰的問題,進而有些人將這說成是民族之間的戰爭。然而一個群體之內,一個超大群體之內,可曾少過階層的壓迫?少過派別的爭鬥?宗教、語言、膚色、血統都是我們可以找到的標籤,今日的標籤並不適用於昨日(因為能指和所指在古今是不同的),而什麼標籤又適用於今日呢?

在世世代代的融合之後,曾經的西周貴族、關隴貴族、八旗子弟,如今又在哪裡,無不融合於多民族的中華文明之中,而中原這一概念的地域範圍也不斷擴大。

然而在新的全球化時代,競爭異常激烈,中國在東亞的體量即使無可置疑,但仍可能因為科技落後、社會組織落後而挨打,甚至有亡國滅種之危機。

這個民族國家時代無異於一個新戰國時代,需要一個堅固的外殼一致對外,現代民族國家要將其民族感灌注到每一個人腦中,哪怕是存在偏見和謬誤也在所不惜。而這個進程仍沒有完全完成,東亞濕潤地區與周邊乾燥地區的深度整合仍在進行中。

在這段歷史的每一個瞬間,不同人群的想法可能差異巨大,但我們要清楚,祖先已經死去,而人是會變的。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么?如果歷史的存在形態是文字是信息,那當然,這信息是死的,他除了任人打扮還有什麼其他可能呢。只有那些我們「認為」真實和永恆的東西,才是真實和永恆的,這本身卻是個悖論。

正是出於對現實的焦慮,對自身身份、認同、自信心的焦慮,我們過於需要歷史,甚至飢不擇食,甚至多快好省,甚至眾多惡劣行為也穿上歷史和傳統的合法性,並敗壞這合法性,榨乾我們的信任,激發我們新一輪的焦慮,並浪費(消費)更多的心力在其中。

學習歷史最好的方式可能是觀察身邊的事物,這是第一手材料,區別在於,其背後的意義需要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書中高度概括後的那些歷史信息中的優勝者,畢竟,我們自己恐怕並不是優勝者。

如果中國古人為後代留下了什麼真正的文明遺產,那或許是:分析能力、獨立意志、協作能力、剋制與忍讓、與萬物同在的感受與審美。而那種種成果,是先輩的作品,當代人亦有當代人的作為,識魚而不識漁,乃捨本逐末。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法顯《佛國記》 | 一位七旬老人的萬里長征
【轉載】臨風:從基督教對美國歷史的影響看政教關係
平民在戰爭中比戰俘要無辜得很,但是為什麼先出現優待戰俘的國際條約,後出現戰時保護平民的國際條約?
80w古代軍隊對5000現代步兵誰能獲勝?

TAG:蒙古国家 | 元朝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