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揭秘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共號:朵拉陳暖心小站

大學一畢業,K就背上了行囊,漂洋過海,成為留學生潮中的一員。然而,在最初來到美國的新鮮勁兒過去了之後,本來打算在美國校園裡一展宏圖的K卻突然感到被一陣孤獨的烏雲籠罩。

「非常想家,想在異地的女朋友,感到自己非常孤獨,沒有什麼朋友可以傾訴,也沒有家庭可以依賴。"

這樣強烈的孤獨感也影響到了K的學習,他開始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集中精力上課,沒有辦法按時完成作業,也沒有精力出門結交新的朋友。他的GPA直線下降,性格也不似以前開朗。

煎熬之下,K在微信上找到了我,說他想知道像他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應該去看心理諮詢?K從來沒有進行過心理諮詢,也從來沒聽說誰去過心理諮詢。因此,K對於心理諮詢有很多的擔憂和疑惑。

作為K的好友,我希望能夠盡我所能幫助K打消疑慮,讓K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於是,便有了以下的對話。

「有沒有一個確切的指標,比如說人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就應該去看心理諮詢?」

朵拉答:「硬指標」是沒有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什麼時候去看心理諮詢取決於你什麼時候想要獲得幫助。比如說,像K這樣的情況,當體會到無法釋懷的、壓倒性的情緒時,或者當情緒讓你沒有辦法像從前一樣完成學習、交友、工作等日常生活時,都是尋求幫助的好機會。

其他適合去看心理諮詢的情況還有:之前曾經遭遇過創傷性事件,雖然過去了很久,但你仍然止不住地想著這些創傷性事件;你感到頭疼、胃痛、免疫力低下等等的身體「亞健康狀態」,看過醫生後你發現自己的生理指標一切正常,但是這些癥狀依然持續;你發現自己在用酒精、毒品(包括大麻)、性愛、電子遊戲等等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你失去了對過去曾經享受過的活動的興趣,並且時常感到疲憊和傷心;你的人際關係變得非常糟糕……

「如果我去見了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就默認了我心裡有毛病?」

朵拉答:當然不是啦。很多學校的心理諮詢碩士以及博士項目,都要求學生必須也要有個人的心理諮詢師。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心理諮詢並不是一個「治療疾病」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培養對自己和他人同理心的過程。

心理諮詢其實和跑步、瑜伽、冥想一樣,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心理諮詢師主要的職責,是與來訪者一起探索,怎麼能夠讓來訪者的生活變得更加容易,怎麼樣幫助來訪者更深層次地了解自己。

「我是不是需要每周都見心理諮詢師,要見一年?我怕我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

朵拉答:並不是這樣的。心理治療的次數和時長,其實取決於你到底想要work on什麼樣的問題,以及你作為來訪者的治療目標是什麼。

比如說,我有來訪者每個月只和我見一次,做一些行為改變相關的顧問和諮詢,因為Ta有比較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而且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從心理諮詢中獲得什麼。我也有來訪者每周見我兩次,因為Ta想要work on比較深層次的童年創傷問題,而且Ta給自己定的治療目標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

美國心理諮詢的普遍流程是,在最初的1-2次見面中,諮詢師通過對來訪者的交流與評估,與來訪者認定一個或者幾個想要付諸努力的問題,以及來訪者期待的治療結果,然後諮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制定一個治療計劃。

「我去見心理諮詢師的事情,可不可以先不要告訴我女朋友?」

朵拉答:當然可以。在美國,見心理諮詢師的記錄是個人「受保護的醫療信息」,除非有特殊情況,例如自殺、他殺或者兒童虐待的情況下,心理諮詢師或者其機構是不得隨意透露這些信息的。中國也有類似的保護來訪者隱私的法案條例。心理諮詢師或者其機構只有在得到你的授權的情況下,才可以向你的家人、朋友或者任何你想要透露的人透露你去見心理諮詢師的這件事。

「怎樣判斷這個心理諮詢師靠不靠譜?」

朵拉答:首先,可以看這個心理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和資質。看看心理諮詢師是畢業於什麼學校的?什麼專業?從業幾年?受過什麼專業訓練?是否願意公示他/她的執照信息以及提供可以投訴的渠道?

其次,可以看這個心理諮詢師是否願意和你簽署有關咨訪關係的協議。咨訪協議中應該規範來訪者的責任條目與諮詢師的責任條目(包括明確諮詢價格),以及諮詢師將如何確保來訪者的隱私。

第三,可以看心理諮詢師是否符合職業道德,這部分主要靠直覺來判斷諮詢師的道德品行。在這裡我列舉一些基礎的職業道德準則。比如,諮詢師不得與來訪者發展雙重關係。雙重關係包括了與來訪者發生性關係或者浪漫關係,所以,如果有諮詢師向你提出曖昧的請求、向你示愛、甚至與你發生性接觸(無論誰主動),那毫無疑問的,這諮詢師違背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此外,如果諮詢師主動和你交朋友,談合作,談業務等等想要和你發展諮詢關係之外的關係,那也是違背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又比如,諮詢師不得提供執照範圍之外的服務。例如,有些諮詢師會和來訪者提出使用藥物的建議,或者給來訪者金融投機建議,甚至給來訪者看手相/星座……這些就都超出了諮詢師的心理諮詢執照範圍。

「怎樣判斷這個心理諮詢師適不適合我?」

朵拉答:這個問題比上個問題難回答多了,我只能說,諮詢師好不好,試過才知道。心理諮詢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體驗,就像是談戀愛或者找工作,諮詢師和來訪者需要一點化學反應才能work。

有些心理諮詢師名氣很大,出書、演講、授課很有感召力,但可能面對個案來訪者並不是特別有效。有些心理諮詢師的風格很果敢很直接,能夠一針見血,但又有點太過嚴肅。有些心理諮詢師的風格很溫柔很富有同情心,容易讓來訪者敞開心扉,但又有點太過放鬆。這些都是需要來訪者去親自體驗的。

一個諮詢師可以和90%的來訪者都work的很好,但是可能怎麼都不能和剩下的10%的來訪者work的很好。所以,找心理諮詢師也需要貨比三家。

一旦發現諮詢師的風格不適合自己,或者一段時間之後自己的狀況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改善,一定要勇敢地向諮詢師提出來。這也能幫助諮詢師了解諮詢的反饋,從而幫助找到更適合你的治療方法。好的諮詢師,當發現自己與來訪者並不契合的時候,會主動幫助來訪者尋找其他更適合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諮詢手札】坦誠就是最好的治療
如何打開人生的更多可能?心理學來幫你
國內的「婚姻家庭諮詢師」工作現狀及前景分析?
和後媽到底該怎麼相處?
面對現實壓力,要不要堅持成為一流心理諮詢師的理想?

TAG: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