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不夠好,那你會推薦哪些餐廳?

覺得好多人都在吐槽這份指南,那能說說哪些餐廳值得上榜而沒上么?

同時請說明值幾星和原因,限上海。


瀉藥

米其林那是西方標準

咱中國標準是專註在菜上:色香味

某些館子的某些道菜不錯,一時想不出來什麼館子可以全員推薦。


pintxos,作為西班牙菜愛好者這家店去了不下十次,然而我是去年才搬來上海的yp,吃過菜單里每道菜了,大家可以放心大膽點,有些菜色廚師發揮不穩定,但完全瑕不掩瑜!希望他家趕緊拓展店面每次等位都太辛苦!


Ginza Onodera

吃過洛杉磯絕大多數的高級日料店,以及上禮拜剛去吃了舊金山2015年的一星餐廳Maruya。比較之下覺得Ginza在這份榜單里絕對配得上一星(好吧其實上海的高級日料吃得不多,對這家絕對印象深刻)


新榮記品味!如果新榮記的平價版能夠拿一星,品味絕對夠三星了,把唐閣這種團購餐廳,秒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米其林評分中 服務 占很大頭,而我國餐飲文化以及經濟市場情況下,

對餐廳服務並不十分關注,所以在上海評的米其林,上海菜寥寥無幾

不過說回來,我倒是十分懷念那些老國營餐廳的「服務」

我媽年輕時曾在大餅店/麵包店(當時是一類東西)做學徒,她總是懷念那時候的感覺。比如

外面排著50米的長隊,有些人等不及了罵人了,

但是這影響到 我。媽。唱。歌。了。

我媽一拍檯子,吵撒么吵!

然後繼續幾個姐們哼著小曲包著小籠。

國營餐廳服務幾乎沒有,除了那正宗來自上海的味道,還有

來自 社會主義的親切感

比如那些坐著收銀的大媽,永遠都是一張撲克臉,

無論你是優柔寡斷地無法抉擇,還是彼此之間推搡著錢包說我來我來,

那位阿姨永遠是面無表情地看著你們,不會催你,不會給你推薦。

這就像是上帝視角。

那些阿姨也永遠只會說上海話,這對於上海人來說是無比親切,

對於外地人來說,也不必覺得是排擠歧視,

因為她們永遠都是面癱似地說:

「喏28塊,收儂30塊,找儂2塊。」

回到餐廳,粗略地推薦三家,

這三家店,終究會因為 體制改革/房租上漲/缺少手藝人 而關門謝客。

現在寫下來,算是對上海老餐廳的敬仰以及敬畏。

一:海金滋

當年人氣美食(上海電視一檔節目)去海金滋採訪,當時排隊已排在門外,

記者硬是擠進去,還扛著無比大的攝像機,

老闆娘很忙,見狀,說:

出去出去,勿要拍!這裡已經忙死啦!

拒絕電視台推薦的,大概僅此一家。

油爆蝦

油。爆。蝦。 吃的是蝦殼的味道,那種油裡帶甜的味道。

蔥烤大排

香,噴噴香,紅燒大排加上蔥鞭一鞭,怎麼可以這麼香。

酒香草頭

不出名的地道上海菜,一股白酒味道,加上醬油,嗲的不行。

二:王寶和

到王寶和就是吃蟹,這家百年老店從裝修也看得出端倪,一股上世紀80年代風格。

王寶和的小吃無敵,精緻,乾淨,還便宜。

蟹粉小籠

流口水了,上海灘蟹粉小籠一隻鼎,配上康樂醋,特嗲了。

小籠一直是上海的特色小吃,麻痹為什麼跑到上海去吃鼎泰豐?腦子壞了。

蟹殼黃

如果說之前被阿大蔥油餅刷過屏,那麼蟹殼黃的這股蔥香味,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類似於鮮肉月餅,但是裡面滿滿的一股蔥香味,舒爽。

酒釀圓子

酒釀圓子可以吃到的地方已經不多了,抓緊吧。

三:萬壽齋

這地方在魯迅故居的對面,山陰路上這兩天關了不少書店,好在小吃店依舊在,欣慰欣慰。

說到巧了,因為我媽在飲食店做過(當時是分配的),

她當時飲食店裡的朋友,現在還在那裡收牌子。

有時我和爸媽過去遇上了,還會打個招呼。

三鮮餛飩

沒有什麼中飯比三鮮餛飩加小籠更嗲了。真的。

蔥油拌面

蔥油就是嗲,哦喲不行了。

辣肉面

上海辣肉面,是一種只有上海人知道,以及只有上海人才會點的食物。

說辣其實不太辣,而且,還有點甜。

圖片均來自大眾點評網友上傳。

我真的餓的不行了。

這些東西不是什麼米其林榜單可以評比的,

這其中更有的是一種 老上海的情懷。


國宴

對的,就是那個。


最美味的地方,往往是記憶最美好的地方,比如你家樓下的大排檔

永遠也忘不了英國一家的麥當勞的呢張桌子


上海行情不了解,但無論哪個地區哪個餐飲品牌,首先味道是當地消費群體喜歡的,那就成功一半了。。


道南餐館


小腸陳 爆肚馮……


豐裕生煎、蘇州老盛興湯包館、四如春。哈哈哈。 上海人懂得入。


推薦閱讀:

餐館取名應遵循哪些原則?
大家怎麼看下面這位餐飲行業的人對遊戲行業的抨擊?
請問各位達人,餐廳如何滅鼠效果最佳?
紐約:啤酒,背心,布希威克精神
餐飲行業同質競爭時面對對手的價格戰該如何應對?

TAG:上海 | 美食 | 餐飲 | 米其林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