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筆記(1)

關於霧霾問題,最近搜集並整理了一些資料。第一篇筆記,關於什麼是霧霾及霧霾的成因。

一、什麼是霧、霾?

霧與霾分別是國際通用定義的34種天氣現象中的第13種和第28種。這34種天氣現象按類別列表如下:

在9種視程障礙現象中,當前保留觀測和記錄有霧、輕霧、霾、沙塵暴、揚沙和浮塵6種,分別定義如下:

1)霧(fog):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微小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可具體分為三個等級:霧(0.5千米≤能見度<1.0千米)、濃霧(0.05千米≤能見度<0.5千米)及強濃霧(能見度<0.05千米)。在9種視程障礙現象中,當前保留觀測和記錄有霧、輕霧、霾、沙塵暴、揚沙和浮塵6種,分別定義如下:

2)輕霧(mist):舊稱「靄」,指微小水滴或吸濕性粒子所構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霧幕,使水平能見度在1~10千米。

3)霾(haze):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

4) 沙塵暴(dust storm):沙塵天氣的一種。強風揚起地面的沙塵,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

5)揚沙(blowingnsand):沙塵天氣的一種。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水平能見度在1~10千米之間。

6)浮塵(suspendedndust):沙塵天氣的一種。多發生在揚沙或沙塵暴之後,在無風或平均風速≤3 m/s的天氣條件下,大量沙塵浮游在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

按視程障礙現象的成因,可將上述6種天氣現象分為:霧與輕霧,霾,沙塵暴、揚沙和浮塵三類。其中,霧與輕霧主要由「微小水滴或吸濕性粒子」形成,霾主要由「細微干顆粒」形成,而沙塵天氣則由「風從地面揚起的沙塵」形成。針對近年常見的霧霾天氣,則可按相對濕度及水平能見度對霧、輕霧及霾三類天氣現象加以區分,如下圖所示:

主要參考及拓展閱讀:

百度百科:天氣現象_百度百科

漠北:霧霾算不算天氣? - 漠北的回答 - 知乎

陳醉:沙塵暴是否比霧霾好治理? - 陳醉的回答 - 知乎

二、霧、霾的形成條件

1. 霧的形成條件有三:冷卻、加濕及有凝結核。按其成因又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混合霧及蒸發霧四種。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霧本身不是污染,但產生霧的大氣環境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此時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擴散,造成集聚效應,從而可能使得污染越來越重。

2. 霾的形成條件則相對複雜,可用下述水箱模型來描述:

從上述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污染物濃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水箱存水量V

其可在很小的值與水箱總體積V_0之間變化,與大氣逆溫及縱向擴散條件有關。

縱向擴散條件越差,水箱存水量越少,污染物濃度越高。

2) 輸運因素Q(t)x_1(t)

分別代表單位時間內周邊地區向水箱的輸運量及輸運的污染物濃度,前者又與風速及橫向擴散條件有關。

周邊地區單位時間輸運過來的污染物越多,水箱內部污染物濃度越高。

3)水箱內一次顆粒物及氣體前體物產率pp/pv

水箱內污染物產率越高,污染越嚴重。而霧霾主要來源於氣體前體物轉化而來的二次顆粒物。這些氣體前體物主要包括NOx,SO2,NH3和VOC。

4)水箱內氣體前體物的轉化速率vv

其與水箱內部的氣相因素(濕度、溫度及溫度分布)及化學條件(水分、顆粒物及前體物種類與濃度)密切相關。

模型的簡化版本

漠北專欄文章:[雜談]讓我們再來談談霾

關於霧霾歷史及逆溫層的拓展閱讀

漠北專欄文章:[觀天]霧與霾,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推薦閱讀:

北京高溫會不會加重大氣污染狀況?
智慧城市能消滅霧霾嗎?
這個16歲的孩子用了37年做了一件你這輩子都不敢想的事情
關於霧霾問題的三重思考
沒有人因為霧霾而自殺

TAG:雾霾 | 雾霾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