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佛國記》 | 一位七旬老人的萬里長征
公元400年,當鳩摩羅什還在涼州鳩摩羅什寺講經說法的時候,另一位年逾花甲的高僧正從東向西穿過河西走廊,他的目的地是佛教的發源地,天竺。
向東與向西法顯俗姓龔,公元337年(另有一說334年)生於上黨郡武陽(今山西襄垣),當時中國北方處於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統治。當時的後趙皇帝石虎非常殘暴,搞得民不聊生。死後諸子爭位,養子冉閔屠胡滅石,公元350年建立冉魏,兩年後為前燕慕容儁所滅。同一時間苻洪據關中,建立前秦,370年滅前燕。
強盛一時的後趙(公元337年)
北方再次陷入戰亂(公元350年)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法顯的三位哥哥都夭折了,父母在他三歲的時候將他度為沙彌(小和尚),在他十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在無休止的戰爭和屠殺中,無數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
有一次法顯與幾十個沙彌在田裡收谷,有一夥饑民要來搶奪稻穀,其他的沙彌都嚇跑了,只有法顯留下。他對饑民說:「你們若是需要稻穀,可以隨意拿取。你們過去從來不布施別人,才會有今天的貧窮飢餓。現在又來搶奪別人的稻穀,你們的來世會更加不堪設想。貧僧為你們擔憂啊!」
法顯說完回寺院,饑民們卻把稻穀放下離開了。寺院里數百僧人無不嘆服。而法顯對信仰愈加虔誠,二十歲受比丘戒,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
前秦攻克襄陽後,將高僧釋道安請到長安,公元381年道安在苻堅的支持下在長安五重寺開始講學,僧徒數千人,成為中國北方佛教的中心。法顯慕名來到長安,遍訪長安的著名僧侶,研習佛教經典,卻常感到律藏殘缺,再加上翻譯問題,無法滿足需求,道安也曾經說過:「雲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隨著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前秦再次四分五裂,長安也再次燃起戰火。在連年戰亂中,僧人也未能獨善其身,公元390年,後燕豪強吳柱聚眾千人起事,甚至立僧人法長為帝,裹挾十萬僧俗禍亂河北,為害一方。
一統北方的前秦,甚至也開始經略西域了淝水之戰戰敗後,北方又迅速陷入割據這樣的亂世使法顯愈加困惑,怎樣的佛法才能救民於水火,普度眾生?沒有完整的律藏,就不能有效的約束僧眾修行,正是這樣的困惑,讓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僧決定跨過萬水千山,突破艱難險阻和亂軍流寇,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去求取真經戒律。
公元399年,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十名僧人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法顯來到隴西的第一站是鮮卑人乞伏乾歸建立的西秦,在當時的西秦國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進行西行後的第一次「夏坐」。「夏坐」是指佛教徒每年夏天三個月靜坐修行,法顯從小在襄垣的時候就堅持每年夏坐。
公元400年法顯經過南涼至北涼張掖,「張掖大亂,道路不通」,得到涼王段業幫助,在此駐留,開始這一年的夏坐。然後來到西涼敦煌,法顯描述敦煌有要塞「東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西涼國主李暠,沉靜聰慧,寬厚謙和,自稱太守。法顯在敦煌駐月余,臨行時,李暠提供資助,又派人引路,度過流沙。
從蘭州至敦煌敦煌莫高窟,始鑿於十六國前秦時期
進入西域
從敦煌至南疆——鄯善(今新疆若羌)敦煌:鳴沙山 - 月牙泉《法顯法師傳》描述了法顯度過沙河(白龍堆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
他們跋涉了十七個晝夜,終於穿過沙漠,抵達鄯善(今新疆若羌)。法顯在這裡住了一個月,繼續西行,經過一個多月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
法顯並不是第一個到這裡的中原高僧,一百多年前(公元260年),另一位年近花甲的僧人朱士行西行求法,越過流沙來到于闐取得《大品般若經》。然而這裡當時盛行小乘,於是就成了他到達最遠的地方,更遠的陌生土地,需要法顯自己去探索。
公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在洛陽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法號「八戒」,可能是「豬八戒」的原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根據法顯《佛國記》記載,當時于闐(和田)人民生活安定,佛教非常興盛,經過鳩摩羅什弘揚,已經以大乘為主,甚至專門建有僧房給客人居住。法顯一行安頓的當地最大的瞿摩帝寺就是大乘寺院。他們在於闐停留了三個月,觀看了當地一年一度的佛誕節佛像遊行。
瞿摩帝寺遺址:新疆和田庫馬爾石窟
從南疆諸綠洲至瓦罕走廊一行人中,僧韶一人跟胡人一起去往罽賓,那是鳩摩羅什學法的地方。法顯與他告別後,與其他僧徒前往竭叉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干),觀看了國王做般遮越師(漢言五年大會也)和佛唾壺。
從竭叉國往西要穿過蔥嶺才能進入南亞,「冬夏有雪,又有毒龍(或為雪崩),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
法顯穿過的是今天的瓦罕走廊,相較後來玄奘幸運的是,法顯一行用一個月翻過了蔥嶺(帕米爾高原),沒有損失一個人。過了蔥嶺就到了北天竺的一個叫陀歷的小國(今克什米爾西北)。法顯在這裡看到一座高八丈的木刻彌勒佛像,相傳是該地一名羅漢帶領能工巧匠上天瞻仰了彌勒真容後原樣雕刻而成。佛像立於佛祖涅槃後三百年,此像豎立後佛祖開始東傳。
法顯穿過崇山峻岭中的印度河上游,來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西北)。法顯在這裡進行公元402年的夏坐。
遊歷印度
印度文明自從孔雀王朝滅亡後,分裂成眾多小國。恆河上游小國的室利笈多家族逐漸強盛,旃陀羅·笈多一世娶離車公主鳩摩羅提毗(Kumaradevi)為妻,從而繼承了政治中心華氏城。
孔雀王朝及其附屬勢力範圍。。印度也曾雄起過
公元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正式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離(今巴塞爾城),笈多王朝迅速擴張,統一了許多小國,到第三代超日王(380-413年在位)時達到極盛,控制北印度東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遷都華氏城(今巴特那),在公元400年人口達到2800萬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當時羅馬和中國都陷入分裂狀態)。
相比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就小一些了,同樣,印度南方德干高原是難以統一的
法顯正是這個時候來到印度的,他在《佛國記》中記述了大量在印度的見聞,成為復原印度史不可缺少的資料。他記錄了當時的印度封建系統,指明國王、長者及居士皆擁有大量土地,而他們又把土地及動產捐予寺院僧侶,這種行為為合法手續,從而產生宗教地主。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
笈多王朝時印度教興起,大乘佛教盛行,但是宗教可自由發展。後來的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就是在5世紀由鳩摩羅笈多一世修建。
法顯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天竺,正如書名《佛國記》,對印度的佛教發展和佛祖的生平傳說記錄佔了全書的主要篇幅。
那爛陀寺
然後向東走了五天到犍陀衛國(犍陀羅),犍陀羅有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佛雕藝術的起點,貴霜帝國控制時期是佛教的聖地,佛教就是由此傳播到中國的。然而法顯來到這裡的時候,貴霜帝國已經衰落,分裂出許多小國。
犍陀羅雕塑曾經地跨興都庫什山南北的貴霜帝國
不過法顯沒有想到的是,他比200多年後來到這裡的玄奘已經幸運許多,因為在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他還能看到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所建號稱世界第一的寶塔:「有國王名罽膩伽……於小兒塔上起塔,高四十餘丈眾寶挍飾,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此比。」
以及當時敬奉佛法的盛況「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國界醯羅城(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挍飾,國王敬重頂骨。」國王擔心被盜,每天早上須本國八名族長一起持印才能開門。「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國王每天用華香供養。而230年後來到這裡的玄奘就只能看到倒塌的佛塔和廢棄的寺院,連居民也大都皈依印度教了。
沿線一路的佛教文化重鎮
法顯在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的那竭國城(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城西)住了冬天三個月,然後南度小雪山,惠景在這裡病死了。他們來到羅夷國,在這裡進行403年的夏坐。經過跋那(今巴基斯坦邦努)和毗荼(今旁遮普),來到中天竺。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
這一趟走下來可是相當不容易
法顯細緻的描述了中天竺的風土人情,包括素食與種姓制度:
「寒暑調和無霜雪。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斬,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沽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漁獵師賣肉耳。」
法顯追隨佛祖的足跡,在迦維羅衛城東五十里的論民園,看到佛祖的誕生地,然而當時此城已經荒廢。
佛祖誕生地:尼泊爾藍毗尼聖園
渡河南下來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也就是以前的孔雀王朝和當時的笈多王朝的都城華氏城。笈多王朝國王推崇大乘佛法。
華氏城遺址
在華氏城南邊的王舍新城附近,到耆闍崛山,這就是著名的靈鷲峰,佛教第一次結集之處,《西遊記》里靈山的原型。佛祖在此坐禪,初次傳法:
「佛本於此坐禪。西北三十步復有一石窟,阿難於中坐禪。天魔波旬化作雕鷲住窟前恐阿難,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怖即得止。鳥跡手孔今悉在,故曰雕鷲窟山。」「法顯於新城中買香華油燈,倩二舊比丘送法顯到耆闍崛山。華香供養然燈續明,慨然悲傷抆淚而言: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迹處所而已。」
靈鷲峰
在竹園精舍附近的車帝石室,看到佛祖涅槃後第一次結集(弟子一起誦經確定經典)處。沿著恆河來到迦屍國波羅奈城(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的仙人鹿野苑精舍,是佛祖初轉法輪(講解佛法)之處。
鹿野苑遺址(遠處為曇麥克塔,梅呾麗耶(彌勒)菩薩受記成佛處)
治學、歸國、譯經
法顯遍訪佛祖遺迹後,回到華氏城,在這裡住了三年(405 - 407)學習梵文梵語,親自抄寫戒律,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綖經》、《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六部佛教經典。
三年後道整看到印度戒律齊全,適合修行,決定留下來不回國了,然而法顯決定必須將這些佛經帶回中國,只好獨自踏上回鄉的旅程,這一年,法顯已經七十歲了。
終於要回家了(感覺雕得像列寧)法顯決定從海路回國,經過瞻波大國來到多摩梨帝國(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就是海邊了。「其國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佛法亦興。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於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
西孟加拉與斯里蘭卡(師子國)
師子國是斯里蘭卡的意譯,後來玄奘音譯為僧迦羅國。該國出產珍珠,據說這裡原來沒有人,後來商人貪圖這裡的珠石,於是遂成大國。該國佛教興盛,有無畏山僧伽藍,佛殿有一青玉佛像,一位商人用來供養佛像的一把來自中國的白絹扇勾起了法顯的思鄉之情,不覺凄然,淚下滿目。這也表明,斯里蘭卡正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
今天的斯里蘭卡無畏山寺
法顯在這裡住了兩年(410 - 411),求得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雜阿含以及一部雜藏。這些都是中原沒有的佛經。法顯這才坐上一艘載有兩百多人的商船,向東行駛。不料遇到大風暴,船破進水,大風颳了十幾天才到一座小島上,補好漏處繼續前行,九十多天後到達了耶婆提國,此地信婆羅門教。
法顯在這裡住了五個月,又跟商船向東北前往廣州,不料又遇到黑風暴雨。商人認為就是因為載了一位和尚才遭此大難,要把法顯丟到一個海島上去。這時資助法顯的商人說:「汝若下此比丘亦並下我,不爾便當殺我。如其下此沙門,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漢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法顯才免遭此難。
我局猜測的歸國路線
一直航行了八十多天,船上的糧食都吃光了,才上岸,「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見到獵人一問,才知道是青州長廣郡界牢山南岸(今山東即墨),東晉的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法顯歷經十三年,走過三十餘國,公元412年回國時,已年逾古稀。
東晉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本想回到長安,但是當時南北分裂,於是南下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此間共譯出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言。然後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在這裡完成了《法顯傳》,又名《佛國記》,將自己的旅程完整記錄下來。
公元420年(一說422年),法顯終老於荊州。就在這一年劉裕代晉,建立劉宋,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
推薦閱讀:
※【轉載】臨風:從基督教對美國歷史的影響看政教關係
※平民在戰爭中比戰俘要無辜得很,但是為什麼先出現優待戰俘的國際條約,後出現戰時保護平民的國際條約?
※80w古代軍隊對5000現代步兵誰能獲勝?
※歷史上有哪些不按套路出牌的經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