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血腥與醜陋,重新審視藝術中純粹的美:Art Nouveau

如果要說心裡話,藝術最開始吸引我的肯定不是背後的「有趣」的特質,而是純粹視覺上美的享受。就好像男女相見,「一見傾心」永遠是外貌和氣質上面的,「再見鍾情」才是引發到三觀學識才華的高度。然而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卻回歸了血腥和粗鄙,有人解釋為「原始性」,大群的藝術評論家與資本市場為之辯護,腐爛的牛頭,散發尿騷味的攝影作品,血腥而脫離原始語境的「行為藝術」……這些都讓我越來越覺得無力,遠離我學藝術史的初衷。翻閱藝術史我們會發現,五十年裡面留下一兩個有名的藝術家,有價值的流派,就已經是人類文明巨大的收穫了。而如今的資本市場裡面,多少畢業未足十年的藝術家被資本市場炒出高價。我並不是對學院派和教育的必要性有著莫名的崇拜,只是對這場盲目造神熱潮毫無興趣。contemporary art裡面有多少是temporary呢?

前陣子忙的起勁的時候被催更,就在公眾號上面發了一些私自收藏的穆夏的海報插畫,重新審視藝術中純粹的美,這次來談談Art Craft Movement and Art Nouveau。

首先講到兩個好朋友William Morris和John Ruskin。兩個英國人在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浪潮中覺得,藝術家應該抵制主流的工業化藝術,大量的廉價的機器重複生產只會降低藝術品的質量,而藝術又代表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所以他們覺得應該讓社會重新重視起藝術的美感和質量,把藝術融入到生活中去。就像如今手工縫製的愛馬仕賣的總是比機器生產的coach貴,也更容易讓人把它接近於「藝術品」的範疇,Morris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要用機器了,要用手工!

他在英國的郊區建了個紅房子(red house),建造房子的主要材料是紅色的磚,瓦片,玻璃,沙子,石頭和木頭,就是為了親近自然。Morris受到中世紀時期藝術和建築風格的影響,在當時仿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盛行,然而Morris卻回到了中世紀英國的本土化建築風格,但是對當時的風格進行改良讓它們更加符合19世紀英國的需求。內部的大部分傢具都是由他自己設計並且手工完成,把fine arts運用到生活裝飾中去,同時又把自然與藝術結合。

(孔雀屋,1867-1877, James Whistler)

受到了art craft movement的影響,一批藝術家回歸了純粹的「藝術為了美」的宗旨,同時也為了對抗學院派的「藝術就是要有道德教育意義,要有中心思想」,如James Whistler的一批藝術家就更加喪心病狂的把美推上頂峰。這間孔雀屋就是Whistler受到Richard Lenin邀請而設計的,主旨是為了展示lenin的中國藏品,Whistler想讓每一件作品都像畫一樣鑲嵌在牆上。

雖然這是一間中國瓷器展覽室,Whistler受到了日本藝術的影響,比如屏風式的設計,運用金子和金色,牆上「歐洲瓷娃娃」的肖像充滿了日本元素和風格,以及柜子上精細的紋理設計等等。撇開我們中國人覺得的「這肯定是假的中國風」不談,從純粹的美學角度來說,Whistler還是很成功的。後來還有知名的官司Whistler和Ruskin對簿公堂,就以下這幅Whistler創作的畫爭論「沒有教育意義的畫到底算不算藝術」,這個話題太大我們下次再談,從這幅畫本身而言我覺得還是很美的。

James McNeill Whistler, 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The Falling Rocket, c. 1875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如果看不懂的話我來描述一下:夜晚,星星掉到海里去了。美。

最後我們來回到Art Nouveau,這個是個法語辭彙,源自於法國一個叫新藝術(Maison de lart nouveau)的畫廊,第一次展示了Art Nouveau風格的藝術作品。這種風格在當時的歐洲各種國家都有流行,不止是在於繪畫,插畫方面,也是在於裝飾品,建築,傢具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運用。我們先從畫開始說起,

穆夏是捷克的藝術家,是Art Nouveau在法國之外發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運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做裝飾,被自然界的「flora and fauna(植物與動物)」所吸引,同時著重刻畫了細節。其實art nouveau的作品沒有什麼好多說的,請用心欣賞不要說話。

Cover of Jugend by Otto Eckmann (1895)

前面提到art nouveau也是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強調藝術的「整體性」,比如不僅牆上的畫要美,牆也要美,地板和天花板要美,桌上的檯燈也要美,反正全部都要美美的。而體現的最好的就是維也納分離派,略微的介紹在此,有哪些美術作品和音樂之間存在絕妙呼應? - 藝術 - 知乎。

西班牙鬼才藝術家Antoni Gaudi也是把art nouveau的風格發揮極致,

Sagrada Família basilica in Barcelona(1883-??)雖然高迪死了快一百年了,這個大教堂還在建,真是讓人期待呢。他的其他的一些不那麼有名的作品,

當然了也有失敗的產物,至少在我看來,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內心是拒絕的,到後來聽說了這是art nouveau的風格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就是下面這個,巴黎,地鐵站入口…

所以我說真的,藝術為了藝術,美為了美,並不是毫無追求的傻白甜,即使是一兩百年以後的今天看來,還是能夠讓內心充滿了讚歎,對藝術作品充滿了嚮往,想去孔雀屋走一圈,我覺得就比某些高價誇張炒作的「temporary」藝術作品來的有價值的多。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巴別圖書館(art-in-all)


推薦閱讀:

相愛相殺的奢侈品和藝術,到底是如何玩跨界的?
2017 春季流行色報告與知乎 Live 後記
為什麼正版俠比盜版狗更討人厭?
幼兒園舉辦萬聖節活動,意義何在?
富二代名媛海外生活指南

TAG:艺术 | 生活、艺术、文化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