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東西是你讀博士以後才懂的?
有哪些東西是你讀大學以後才懂的?
有哪些東西是你讀研究生以後才懂的?有哪些東西是你工作以後才懂的?
讀博明白的事
其實人這種生物,
總比想像中堅強。
既能孤獨地勇敢著,
也能勇敢地孤獨著。而博士,
更將二者,同時經歷。不吃早飯真的會得病。讀博之後年紀真的大了,精力不行了,花點時間鍛煉絕對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導師和學生永遠是矛盾的,不管這個導師本人有多好。論文畢業找工作真的是phd三大傷心問題,讀博最後一年每天夜裡四點會醒來刷郵箱,這是某期刊發decision letter的時間。
數學當年沒學好拖了大後腿。
好的理論對工程確實很有幫助。工程開發的技能和學術不是一回事,學術也不是數學遊戲。自己精神很弱。你以為好的點子可能審稿人一點也不喜歡,老闆提的看上去不make sense的點子有時候就是受這個業界的審稿人歡迎。大神就勸誡過我,稿子發了也不要高興,只是你正好遇到了喜歡你的人我建議大家一定要讀一些社會心理學。
然後就會發現,自己心裡有多少stereotype, 有多少bias, 自己的認知能力是多麼的有限,自己是多麼的好騙......
你可以搜索一下,framing effect, endowment effect, status quo, sleeper effect .......
還有那個著名的弔橋實驗。
弔橋效應_百度百科可以看一下這些效應的原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
推薦這本書
Thinking, Fast and Slow
Thinking, Fast and Slow當我了解到自己的認知能力是這麼有限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更謙卑了。
當我發現自己這麼好騙的時候,我更謹慎了。
當我意識到自己很容易就會有偏見的時候,我更注意衡量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了。
另外,我對廣告的抵抗力也更高了。
還有就是,我也發現,有人讀博之後,會更驕傲,覺得自己懂得多了。
但是有人會更謙虛謹慎,因為深刻地發現人的有限了。
////////////////////////////////////////////////////////////////////////////
最近我開始看量子力學的課程視頻,當作給自己科普。強烈推薦大家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 第1講 奇妙的量子世界
郭光燦老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開課: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_全5集_網易公開課光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還不清楚。
裡面還講了薛定諤的貓。老師提到,對於量子世界,我們很難理解。只能接受。
態,讓我想到,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大家自己去看吧!
2016年9月2日 更新: 思考: 為什麼我的空餘時間質量低下,且學習時長但效率低下?
除了工作內容之外,其餘的空餘時間有太多東西可以去做了。我就列幾個出來:各種影音娛樂比如音樂,電影,電視劇,八卦吐槽等等;各種社交軟體比如facebook,linkedIn,
微信等等;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家居布置,買房看房,烹飪烘培等等;各種運動比如戶外的跑步,爬山,遠足,室內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太多太多了。這麼多內容,每個人都不可能全做,而是有側重的。比如有的人喜歡運動,體能很好身材fit能結識各行各業的朋友;有的人喜歡家居生活,烹飪烘培技能很好,能夠在家舉行小party拉近與朋友間的感情;有的人喜歡玩社交軟體,那麼可能英文文化接觸得不錯,作為亞洲背景有個能發聲的渠道刷存在感,玩linkedIn還能增加工作機會;有的人喜歡品音樂電影,提升逼格聊天有料,看起來人也挺豐富有意思。。。
而我,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是看電視劇和八卦吐槽去了,偶爾跑個步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聊天完全沒什麼可以說,空餘時間質量低下得不行。放鬆是放鬆了,然而完全沒有起到提升自己的作用,非常可惜。於是,我覺得,優化自己的空餘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要能放鬆,也盡量能夠起到提升自己的作用!
先說一下,為什麼我的空餘時間質量低下!說起來,所謂質量高的空餘時間安排,其實都是與人有交流的,玩起來有反饋的,因而能夠促使人不斷在這個領域前進的。而我的低質量的安排,是自娛自樂的,完全與人隔絕的。我之所以選擇了這種方式,其實是因為我懼怕與人交流,一是覺得與人交流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可能會分散我做研究的精力,二是覺得自己也乏善可陳,沒什麼內容可以值得去交流的,因此也羞於與人交流。如果可以,我願意所有時間都用來做研究,能讓我早點畢業,但其實不能,大腦負擔不了(血的教訓)。於是我便沒有對空餘時間做任何有利的安排,完全是隨遇而安地選擇了一種完全不需要投入任何精力的,隨手可得的方式 -- 就是看電視劇和八卦視頻。我常常看著看著覺得這些東西真的很無聊,都看不下去了。但我還是忍受著繼續無聊的看下去了,因為沒有給自己其他選擇,也實在不想學習了。你看這空餘時間質量多麼低!本質上來說,我選擇這種方式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捨得投入過多精力,沒有得到交流機會也就沒能得到外部的反饋,而這個來自他人的互動和反饋是可以讓人開心和徹底放鬆並回饋投入的精力的。
說到這,應該要做出改變了。這麼多好玩又有用的東西,我還沒有嘗到它們的甜頭便直接放棄了,很可惜,很可恥。這個道理我是悟到了:捨不得花錢投資自己,便難有人生上的各種進步,也難有金錢上的回報;捨不得花精力去徹底玩耍,便難有強壯的精神力去迎接挑戰。只要懂得節制,在非「正事」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其實是有可觀回報的。真正玩物喪志的人,是因為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我是有的,並一直踐行堅持到現在。我現在的狀況,是與玩物喪志完全相反的另一個極端,這兩種都是不好的。所謂勞逸結合,需要「勞」得有效率,「逸」得有質量,兩者相輔相成。
------------------------------------------------ 更新分割線 ------------------------------------------------2016年9月1號更新,思考:為什麼我讀博讀得不開心?總算找到了癥結所在!為什麼自從我讀博,我就開始變得抑鬱?其實論學習壓力和學習強度,高中更甚,那是一天從早到晚10多個小時的學習呢,每天完成作業不計其數。而讀博卻相對更自由散漫,雖然有任務壓力,但是實際上的學習強度只是半天的閱讀,思考和寫作。知道今天我才領悟到我抑鬱的癥結所在 -- 原來是太寂寞了!高中有那麼多同學,高手如雲,每個問題都能找到答案,都能找到戰友,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若跟高中對比,可能不太能有可比性,就拿同樣是國外留學,讀碩士的時候做對比。彼時初來乍到,語言還不是很好,各種能力完全不能跟現在比,然而當時沒有現在這麼痛苦。做research project的時候,同樣是研究性質的學習,也遠不及現在痛苦。歸根結底,那是因為那時候有同學啊!有人陪伴你經受同樣的困難和痛苦,人一多,哪怕只有兩個人,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能攻破的了,因為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還可以隨時交流,得到反饋,有互動,這都是無形中幫助個人走下去的力量!反觀讀博,那真是孤軍奮戰,你的痛苦和困難,無人體會,哪怕是最親近的人,哪怕被你念叨了無數遍,然而不做著相同的事,便不能真正了解你的痛苦,你還是同樣的孤獨。就算是辦公室一樣在讀博的同事,也不懂,因為做的東西不一樣,具體困難便不一樣。面對一個困難,人多力量大,力量可能不是大在思維貢獻得多,而是大在可以抵禦消極情緒。而我現在每天除了男朋友,基本上跟其他人都完全沒有交流!我又不在互聯網上活躍,所以,真的是很孤獨很孤獨很孤獨!
難怪我讀碩士的時候沒這麼痛苦,難怪死黨在日本讀研究型碩士的時候那般難受!現在百分百能理解了。人總歸是群居動物,孤獨感帶來的負能量不能小覷,孤獨感讓你對生活失去熱情,讓你對物質也不再有慾望,好像什麼都可以得過且過,最後發現完完全全對任何事情失去興趣,人也很難再開心起來,從此便走上抑鬱的道路。
孤獨感來自於跟周圍的人缺乏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是走心的交流,不是早上說一句good
morning,下午走的時候說一句have a nice day這種形式化的東西,而是真正的交流興趣愛好,或者具體工作,真正的共同經歷愉悅的時光甚至是共同經歷痛苦。清高的人容易孤獨,因為清高的人可能不願意跟周圍的人多說一句話。自以為與其他人不一樣,卻又發現事實是自己並不比其他人好到哪裡去,便連優越感也沒有了。什麼開心都沒有了,還怎麼過呢?所以說,人要接地氣,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融入進去。融入進去不是說強行讓自己靠近周圍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而是求同存異。允許差異存在但是尋求相相同的地方。找到共通點切入進去,享受美好的,忽略不那麼好的,千萬不要再故作清高而不與人交流了!
怎麼解決:要建立與人有效交流的渠道,不論學習還是業餘愛好,只要有一項都好!
-----------------------------------------------更新分割線 ----------------------------------------------------------這是2016年8月19號的回答:自信和耐心很重要。自信絕對不能丟,無論面對科研上的什麼困難,相信自己 是你唯一的選擇。失去自信,便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希望,便不想面對這一切,只想逃開。耐心非常重要,沒有耐心,便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失去穩定的情緒,你會因為自己一時的不懂而煩躁,於是心不靜,各種負面情緒隨之而來,自我否定等等。然後你便無法抽絲剝繭的去解決這個苦難,失去自信,然後一直惡性循環直到你被治癒。你問我,你說的這些困難是指什麼啊?呵呵,對於一枚讀博的學渣來說,處處是困難,比如,讀懂一篇難懂的文章。。。
1.不要輕易說不可能三個字。通常不是一個問題太難,而是你不懂如何將它分解為更簡單的問題。
2.自律。你不是在和別人競爭。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每天自省,每周總結,一個月以後你的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3.把一個想法用繪圖解釋清楚,很重要。
4.教學本身也是修行的一個部分。在教學裡使用的一切手段,最終都可以被用來幫助自己學習新技能。
5.高等教育過程是鑄劍。本科碩士是煉鐵,念博士是打造鋒刃。
6.除了科研得有自己的愛好。不是為了科研本身,而是為你更像一個人。
7.情懷這個東西見仁見智。You are just a brick in the wall, but you can be more than a brick in the wall.
8. 運動、營養和社交是正常生活的基礎,不管讀不讀博士。
9. 不要盲人摸象。如果做一個比較大的項目,最好把流程圖畫下來貼在辦公桌旁邊。一旦在某個模塊上卡了40個小時(一周時間)以上,就要考慮換新思路來做。否則有可能無限期被卡。幾乎一切都要靠自己,不要等導師來督促自己。
導師也有他自己的局限。
要想以學術為職業,必須在自己做的小領域超越導師。
早做打算,養成提前完成症很重要,拖延是多數博士的通病。
寫文章要快,改文章要細。
不是所有的博士都是精英。
有些生活愛好很重要。
即使打算以學術為職業,博士期間也不能只搞學術,其他軟實力的提升對於學術道路也是很有用。
要每天看文獻。
保持學習的心態。
學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是去運用它。
除了少數特別牛逼的項目,大多數地方讀博是非常以工作,而不是以學習,為導向的。
本人剛剛結束Information Science(國內貌似翻譯成「情報學」。。。)博士生第一年的生活。感想自然比不上很多更資深的博士。但是讀完這一年,伴隨著掉了的頭髮和死亡的腦細胞,倒也是有很多想法和經歷願意和各位分享:
1、學術寫作工具是件正經事。(最理想的就是Latex + Git,不過本人明前還在用Markdown。)它可以幫你省掉很多文件和數據管理的時間。
2、至少在美國,碩士的目的是幫你成為職業工作者,博士則是幫你成為獨立研究者的。作為一個非常喜歡我的碩士項目的人,這件事其實讓我很不適應。所以博士不再是做、做、做,而需要有很多的閱讀和思考。作為一個或許一直很希望成為思考者的人來說,我覺得這意味著不僅是思考你的研究對象,也包括反思你自己的立場。——出於同樣的原因,我最近一年對於不管是中國的網路討論環境還是Facebook的網路討論環境都有了多得多的厭惡:因為人們毫無邏輯、反思和同情的批評、站隊甚至是謾罵。
3、和導師的關係是門巨大的學問——一門我還沒學會的學問。和這件事聯繫到一起的是在學術圈的社交,本人很有幸的在第一年得到了一些社交的機會,不過身為社交恐懼症患者,我就不說啥了。。。
4、我無比認同 樓上vivi同學提到的「只要認真,可以自學任何一門學科」。作為一個只關注人類知識體系裡面微小局部的研究者,我也逐漸認識到我關注的東西其實是和其他許多更大的領域都是有關係的。比如說,本人目前在研究科學家是如何使用科學軟體的——這固然可以是一個經典的Information Science的題目,但是它也和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科學家所在領域完全分不開。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於其他領域的了解和自學就變得非常重要。但是對我來說,這些自學也不是101式的自學,而是again,讀論文和思考。
全文完。。。不要生活在恐懼中。
對我說的不是不要害怕,是不要生活在恐懼中。
沒有論文項目不會不能按時畢業,都不要去想,活在當下。無論boss如何pushpushpushpush,不要太在意,據說有師兄師姐壓力過大羊癲瘋了,讀書就讀書,要陽光點。推薦閱讀:
※什麼叫做「能獨立承擔科研項目」?
※PHD身邊的時間陷阱
※連這些都不清楚,你也想申Ph.D.?
※「PS全套教程+素材」,你的人生就差這點兒就完美了!
※讀博退學是怎樣一種體驗?退學後的生活又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