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潮:但願風雅無雙的古琴,不成千古絕響
文 / 聽潮
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
彷彿弦指外,遂見初古人。
千餘年前,唐代的七絕聖手王昌齡,曾留下這樣一首詩。[1]
時間再倒回一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老子也曾留下這樣一段話: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2]
世道總是這樣,不貴簡單,而求繁複。時代往往如此,不貴樸拙,而求綺靡。然而,卻還有一種樂器,一旦聞之,令人如入山林,如臨太古,淡泊寧靜,樸素還真,不覺物我兩忘,身在世外。
這件樂器就是古琴。楊典說它是——集中華文化一切精髓之大成。[3]
琴器
古琴歷史非常悠久,創始者有說是伏羲,也有說是神農[4],但無論是何人,流傳至今都已有幾千年的歲月了。
關於琴器本身,《琴操》上說: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廣六寸,象六合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也。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5]
工藝方面,古琴以木(上桐下梓)為骨,以胎(鹿角霜)為肉,以漆(大漆)為面,能夠保存千年而不朽,且傳世名琴中的唐琴、宋琴、明琴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彈奏。而反觀西方樂器中鋼琴不過百餘年就會鏽蝕,代表最高水準的小提琴,保存下來也不過三四百年而已。[6]
音域方面,古琴極其廣泛,有四個八度零兩個音,兼具泛散按三種音色,其中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除此之外,琴中的岳山,承露,龍池,鳳沼,雁足,天地柱……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大有講究。
可知琴中有天,有地,有人,有日,有月,有星,有山,有水,有龍,有鳳,有陰陽,有五行,有宇宙萬物……象天法地,包羅萬象,無際無涯。所以嵇康才會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7]
天道
然而,雖然古琴本身豐富的意蘊已如此令人驚嘆,但這還並不是它遠超其他樂器,繼而讓古人以此泛指音樂的真正原因。
要明白其中三味,得先從琴曲中探微。
琴師鴻之曾考察歷代琴曲,將琴曲的題材類型分為幾大類[8]:
其一、歷史典故——如《廣陵散》。
其二、人文場景——如《秋塞吟》。
其三、自然風光名物——如《春江花月夜》。
其四、抒情——如《酒狂》。
其五、詠懷、明志——如《卧龍吟》。
其六、隱逸——如《遁世操》。
其七、時序——如《梧葉舞秋風》。
其八、哲理、宗教——如《列子御風》。
其九、文學演繹——如《離騷》。
關於琴曲的內容類型,琴界名宿李祥霆也曾做過整理歸納,分為欣然、深情、清高、曠逸、藝術、聖賢、仙家這麼七大類。[9]:
從這兩方面就可以明顯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雅韻弦歌,遠非抒情那麼簡單,甚至不以追求好聽為目的的。這是因為對古人而言,樂的標準和意義和今日很不一樣。
再追本溯源,在於他們很多人的一生,都是求道、悟道、和奉道的。或者可以說一輩子都在追求天人合一。
道?道是什麼?
道是一切。
那麼,道在哪裡呢?
其實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微塵螻蟻,都無所不在。[10]
但是道再深沉高遠,本身卻是看不見摸不著如同虛空一般,要想落到實地,還是要有所依附。
附著在什麼身上呢?
《樂記》[11]上說:
音樂是使天地和諧的工具。世上的音,推其本源,在於人們內心對萬事萬物的感知。不同的感觸,會通過不同的聲表現出來,樂章就是這麼出現的。
既然音樂能使天地和諧,可以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且關鍵是世人皆可感知,那麼自然就是一種相對理想的表現形式。而古人最後之所以會選擇琴,全在於它那獨特的聲韻。
關於琴聲,琴界如此描述:
按音細微而悠長,時如人語,稱之人籟;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稱之地籟;泛音清冽而空靈,讓人有清冷入仙之感,故為天籟。一器具三籟,梵谷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12]……所以說萬物之聲皆在其中[13]。
由於古琴擁有如此豐富的意蘊,以及如此特殊的聲韻,這樣就使得高而不可及的大道,終於有了一個理想的附著。
於是,我們會見到芸芸眾生中有那麼一些人,努力將世界引入正道。會看到一切故事,自然而然地在神州大地發生。
至樂
承道者,首先是聖王。
琴界曾流傳這樣的一個上古神話典故:
盛德巍巍的上古聖王堯,有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平日里最挂念的就是百姓的安危福祉。毀滅世界大洪水降臨時,他祭祀天地,真誠向乞求上天賜予解救之法。這樣依稀間,聽到了神靈的指示。
洪水退卻後,他心中十分歡喜,一邊想著這些,一邊彈著古琴。琴曲悠然在天地間響徹,其音清瑩透亮幽微深邃,如日月經天;其聲蒼古雄健古樸粗獷,如江河行地,彈著彈著,神從天界降臨了,與人圍著篝火,狂歌亂舞。
後來他有感於此,就把琴曲命名為《神人暢》[14]。今日宋明兩代的傳譜,雖說距上古三代太過久遠,但當你在琴家的樂聲中,或自己操縵打譜的時刻,那些遠古時候的東西,會通過音樂消弭時間的界限,瞬間在你的血液里復活。
《莊子》[15]中說: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
帝堯領悟天道,以此均平萬物、順應民情,與世界諧和,彈琴之時,想必已達到了理想中的和諧之境。
在這之後,有舜的故事。
《古今樂余錄》中說: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16]。詩曰: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舜是一個不幸的人,一家人不僅不喜歡他,還老想謀害他,但家庭的陰影,並沒有給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反而讓他在修身方面更加勤勉。所以後來他無論走到哪兒,那裡的民風就會不知不覺間漸趨淳厚。
帝堯禪位後,身居高位的他,並未腐蝕身心,時刻關心天下。彈琴唱歌時,都在期望臣子修德養性,祝願百姓安居樂業,真可謂用心良苦。
《樂記》上說:樂能夠感化人心,移風易俗。所以上古先王製作禮樂,並非是飽耳目之欲,而是想讓朝堂和敬,讓鄉里和順,讓家庭和親,讓整個世界進入正軌。
舜是真正了解這些話語背後微言大義的人,並終生踐行著。
大音
聖王之後,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間的聖人孔子,接上了這一脈。
他誕生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關於琴,人們常常津津樂道的是學琴三月不知肉味,竟能自行領悟《文王操》的故事。[17]然而,這只不過是他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真正能體現聖人遺風的是幽蘭之事。
《孔子家語》中記載[18]:
春秋時代,群雄爭霸,楚昭王聽說孔子賢能就遞了聘書。孔子前去拜謁時,途經陳、蔡兩國。這兩個小國家的士大夫,害怕他輔佐楚王威脅到自身國家的統治,發兵阻攔,把他圍了起來。
當時孔子的情況很危急,整整七天都無法和外界通訊,吃的東西也沒有了,跟從他的弟子大部分都病了。如此困境,他是什麼態度呢?他是「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
問及弟子自己落魄如斯的緣由時,子路內心動搖,煩躁不已地說恐怕是您老的智慧和德行不夠。
對此,他的回答是:仲由,這麼多年你終究是沒有看透,世界並非你想像的那麼美好。仁義忠信之人不一定會有好的造化,有沒有才華,和能不能施展也完全是兩回事啊。
他還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變改」。
大概是後來有感於那段跌宕的經歷,抑或就是在那段憂困的時月,他譜寫了琴曲《幽蘭操》[19]。琴曲和語錄,就那麼如潤物無聲的澆灌著中國文化的土壤,深入到中華文化的骨髓里。
不過這還不是他最動人的一句,他一生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句是:「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20]
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因為理念不同,到處都不受待見。就連問路的時候,別人都要挖苦他說不僅無法改變這世界,還會過得更加窮困潦倒不得安樂,倒不如歸隱山林,逍遙自在。
但他卻搖了搖頭。天下紛亂,禮崩樂壞,社稷有累卵之危,蒼生有倒懸之苦,正因如此,所以不忍獨善其身,願竭盡所能去改變。人生一世,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假如天下真的有道,那還有他什麼事呢?
看來,他只是一心去做這樣的事,事成固然欣喜,失敗了,那麼也算盡了自己的使命。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豈非也是如此?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闡述這一切的孔子是不朽的,而琴之一物,因他的流風所及,其道愈加精深了。
執一
聖王和聖人之後,不能不提士階層。
《韓非子》中曾記載了春秋時大樂師師曠的一段故事[21],時至今日依然傳為美談。
當時衛國的國君去晉國訪問。到濮水時,深夜隱約聽到了一段令人慾罷的樂聲。問左右侍奉的人,一概不知,只有琴師師涓有所耳聞。第二天就留下來練習。到晉國的時候,晉平公聽說此事,就讓師涓彈奏。
一曲未終,坐中一人說這是亡國之音,不可以聽。這個人是師曠。晉平公問緣由,師曠回答說曲子是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武王伐紂時,師延投身濮水,幾百年來怨念不散才讓師涓聽到了。但這首曲子是靡靡之音,常聽這樣的音樂,可能招致亡國的災禍……
晉國的國君,只不過是聽一首音樂而已,師曠何必去阻止,還說會亡國?這在今天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簡直是迂腐透頂。但古人的想法並非如此簡單。
《樂記》上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樂可以表現世事人心的變化,反觀則可以體察一個時代的興衰。所以古人對於樂持一種很審慎的態度,以樂觀世,凡事講究見微知著,時刻注意防微杜漸。
再加上那個時代樂師肩負很重的使命,連打仗都要被派去觀望對方士氣,諫諍是職責所在,如此言行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再後來一次宴飲中,晉平公酒罈耳熱之際美滋滋的說:「人世間最大的快樂就是當一國之君,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諸大臣唯唯諾諾之際,師曠會拿起彈奏的古琴去撞國君,罵他是小人。
而後戰國年間齊威王不理政事,鄒忌以彈琴比喻君臣之道來諷諫齊王,引導國君勵精圖治 [22],以及宋太宗突發奇想製作九弦琴,以此標榜自身功績可比文王武王,但遭到大琴師朱文濟的激烈反對之事[23],都是承襲了樂諫這一脈。
天下
繼續探究,我們會發現與琴相關的天人合一、移風易俗、修道處世、執著樂諫等,範圍幾乎都限於廟堂,而真正將古琴藝術化、江湖化、生活化,並發揚光大的,還是古代的文人階層。
提起古琴,世人最先想到的故事,當是《高山流水》[24],其次應該是《鳳求凰》了[25]。
伯牙彈琴,子期知道志在高山與流水;而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簾後的卓文君竟能明白傾慕之意。事雖不同,說的卻都是知音,這是文人琴中的第一層涵義。
第二層是寄託。
魏晉時期,阮籍為避免禍患隱居山林間彈琴寫字,飲酒作詩。一次微醺中,創作了琴曲《酒狂》[26] 。在一片混沌朦朧之中醉生夢死,心中的鬱結之氣也暫得舒展。
第三層是風骨。
《世說新語》[27]中記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然而冥冥之中,廣陵散還是傳了下來,成為今日琴人必彈之曲。其實真正絕的又怎麼會是琴曲呢,而是一種風骨,一種氣節。
第四層是情操。
楚襄王曾懷疑宋玉的德行。他的辯解是:國中唱下里巴人的曲子,應者數千;而後再唱風雅一點的,應者數百;等到歌陽春白雪之時,應者只有數十人。[28]曲高和寡,自古皆然。
第五層是藝術。
伯牙跟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師父不在,四顧茫茫,見山林間群鳥悲號,愴然長嘆,援琴而歌。終於見天地、見終生、見自己,領悟了高深的藝術之道,成為天下妙手。[29]
而文震亨《長物志》[30]里說:把琴置於喬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絕。試想自己於松下鶴前撫琴,又是一種怎樣的風雅?
第六層是藥用。
歐陽修宦遊多年,曾患上了「幽憂之疾」(抑鬱症)。輾轉求醫總不見好,後來跟好友學琴,竟漸漸地不藥而癒。
研究之下,發現音樂影響人的心肝脾肺腎,聽不同調式的曲子,有不同的作用。另外,人在撫琴之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和血脈。再加上古琴具有天地之音,足以感人善心,讓人平心靜氣。所以,治療身心之傷,古琴竟有藥用。 [31]
最後一層,是傳承。
《近世古琴逸話》[32]中收錄了一則小故事:
琴家葉詩夢一次出遊遇暴雨,在古寺借宿。夜中無聊徘徊之際,發現床底有破琴一張。琴背刻有「崑山玉」三字,下有「周魯封珍藏」印。當時欣喜若狂,次日以重金購得。
原來他學琴是從《五知齋琴譜》[33]入手的,而周魯封恰恰就是那本琴譜的彙編者。說起來其中的深意,已不僅是傳承,還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思古幽情。古琴一道,真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深!
唐代的薛易簡說 :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34],真實不虛矣!古琴儼然成了絕世超凡的一件道器。
以上,就是古琴可以言說的層面,更多無法言傳的東西,就只能靠自身去習琴意會了。
古人是深刻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他們恪守著心中的信念,日復一日的彈琴修行,以期證得天地大道。
而茫茫歷史,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因著有這樣的人琴雙修,五千年來神州大地雖歷盡劫波,但其中一縷生氣得以充盈天地之間,始終未至斷絕。它永遠都不要斷絕!
[注釋]
[1]見王昌齡《琴》。
[2]見《道德經》。
[3]見《綱鑒易知錄》。
[4]見皇甫謐《帝王世紀》。
[5]見蔡邕《琴操》。
[6]《琴中無相》,廣陵琴人施宏所著。
[7]《琴賦》,漢末魏國嵇康所作。
[8]見施宏《琴中無相》。
[9]見李祥霆《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
[10]見《莊子》。
[11]見《禮記·樂記》。
[12]見夭夭《古琴 ? 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13]見朱長文《琴史》。
[14]見《古今樂余錄》及謝希逸《琴論》。
[15]見《莊子·外篇·天道》。
[16]見《古今樂余錄》。
[17]見《史記·孔子世家》
[18]見《孔子家語·在厄》。
[19]《琴集》曰:「《幽蘭操》,孔子所作也。」
[20]見《論語·微子十八》。
[21]見《韓非子·十過》。
[22]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23]見《永樂琴書集成》。
[24]見《列子·湯問》。
[25]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6]《酒狂》最早出自明代《神奇秘譜》(1425年),相傳為三國時期阮籍所作。
[27]《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編寫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一本書。
[28]《陽春白雪》,師曠所作。宋玉辯解一事見楚辭《宋玉答楚王問》。
[29]《樂府古題要解》音樂著作。唐吳兢撰。
[30]其事見《送楊寘序》。
[31]《長物志》,明文震亨所著,在園林藝術與品物鑒賞方面,有獨到之處。
[32]《近世古琴逸話》,嚴曉星所著。
[32]《五知齋琴譜》,中國琴曲集。清周魯封根據徐祺傳譜編印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
[34]見薛易簡《琴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聽潮,公眾號:聽潮論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