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步驟讓你的學習體系化

普朗克知識與司機知識

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到德國各地作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於新的量子物理理論的,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

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戴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普朗克說:「好啊。」於是司機走上講台,就量子物理髮表了一通長篇大論。後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來回答。」

這是查理芒格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芒格是巴菲特的摯友,是巴菲特最敬佩的人之一,兩人共同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芒格講這個故事,並不是為了表揚司機很機敏。在芒格看來,這個世界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

  • 一種是普朗克知識,它屬於那種真正懂的人。他們付出了努力,他們擁有那種能力。

  • 一種是司機知識。他們掌握了鸚鵡學舌的技巧;他們可能有漂亮的頭髮;他們的聲音通常很動聽;他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實他們擁有的是偽裝成真實知識的司機知識。

芒格說,他實際上描繪了美國所有的政客。「如果你們在生活中想努力成為擁有普朗克知識的人,而避免成為擁有司機知識的人,你們將遇到這個問題。到時會有許多巨大的勢力與你們作對。」

看了芒格這段故事之後,許多人都會無比貶低司機知識。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司機知識的人都不同。正如芒格所說,掌握了司機那樣鸚鵡學舌的知識獲取方式,也是可以當政客的,至少可以信口開河、滔滔不絕,而且說的很有道理。相比之下,絕大部分人的知識都是破碎的,想對某個主體發表一下觀點,卻無從說起,或者語無倫次,感覺自己有所知,但又不確定自己究竟知道什麼。所以現實生活中有三類人,代表對知識掌握的不同層次。

掌握知識的三個層次

(1)有生長能力的知識。

普朗克的知識是有生長能力的。他的知識可以不斷發展,可以生出新的知識,可以應對許多問題。即便是從未遇到的問題,都能給出見解。

如此掌握知識的內在特點就是體系化。外在特點是有大用途。

所謂體系化是指從知識源頭的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到應用,有一整套邏輯的過程。

所謂有大用途是指,可以用來干許多事情,尤其是能用來干大事。

比如掌握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的知識體系,就可以用來造原子彈,造核反應堆。正如此後愛因斯坦的提議,奧本海默、惠勒、費曼等一大批人,真的把原子彈造出來了。

比如掌握了投資的知識體系,可以當大學教授、也可以用來實戰。比如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既是大學教授又是投資家,巴菲特很長一段時間也在大學授課、當然他也是世界上頂級的投資家。

(2)鸚鵡學舌的模仿知識。

鸚鵡學舌的模仿知識,雖然不成體系,但也有兩個明顯的優點。內在,雖然不可生長,但卻是模塊化的。外在,可以用來干許多事情,但難以干大事。

這些模塊化的知識最大的用處就是忽悠人。如同芒格所說,司機知識至少可以用來撐場面,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政客正是因為掌握了大量的模塊化知識,所以可以滔滔不絕,對下可以用來忽悠大眾,也可以用來跟對手論辯。

(3)破碎化的知識。

破碎化的知識的特點當然是破碎的。用處就是作為談資,跟人聊天可以,辯論就不行了,應用起來錯誤百出、不堪其用。

破碎化的知識都是零散地搜集來的,或者道聽途說,或者引章摘句。

掌握知識體系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模仿。

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零零散散的積累來的。例如古代丈量土體,成形了面積、形狀這些概念。到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把大量的這種知識系統化了。用定義、定理、命題、以及其間的邏輯,把所有相關的認知發現和基本事實連成了一個整體。這個系統化的過程非常艱難,前後超過了數百年、無數人的努力。

如果你想通過零散的收集知識,並達到系統化,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難。而性價比最高、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模仿。就是普朗克那位司機做的事情。如果那位司機模仿的不僅僅是普朗克的一篇演講,而是普朗克的所有論文和著作,那麼他所具有的知識就不是簡單的鸚鵡學舌了,相反,可以肯定,他至少能夠達到一般的物理學家的水平。因為,這麼做,並且能做到的人,古往今來都不多。

小平邦彥抄書,抄范德瓦爾登的《代數學》是模仿。

愛因斯坦大學時代翹課,沿襲牛頓、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的經典著作,是模仿。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倒背如流,是模仿。

中國古人,熟讀唐詩三百首,是模仿。

畢加索和喬布斯推崇的「優秀者抄襲,偉大者剽竊」說的還是模仿。

不通過深入的模仿,能夠達到頂級造詣的人,不存在。

在你感興趣的領域選擇一部頂尖的作品,完全模仿下來。如果是文字性的,完全複述下來。那麼你的水平將產生質變,甚至達到許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我讀書早期的筆記,自己的想法很少、包括異想天開的認知,大多數都是摘錄,本質上也是模仿(如下)。

第二階段,創造。

物理學家費曼說,「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這被稱為學習的終極法則。

業界認為,費曼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獲得量子電動力學的工作,而是《費曼物理學講義》。在這套書中,費曼重新發明了物理學,給後來者提供了無窮的啟發。

例如數學,如果你能從基本的問題和定義出發,將整本著作,從頭到尾的推演出來。那麼,你離那本書的作者在那個領域的水平已經接近了。

巴菲特就曾經干過這樣的事情。他對《證券分析》的熟悉程度,甚至每個案例在哪一頁都爛熟於胸,以至於比其中的一位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主任多德)還要熟悉著作。而外下的效果是,巴菲特能夠跟格雷厄姆和多德這樣層次的人直接對話,別人只能當聽眾。

走過了上述兩個過程,你的模仿對象可以不止一位,再模仿一家,你就可以自成體系。博採眾長,你就是牛人。

事實證明,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巴菲特超越了他的導師們。

第三階段,吸納豐富。

當有了體系化的知識之後,你可以吸收各種零散知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效果。這就是巴菲特能夠每天讀500頁書的秘密所在。首先,這世界上的原理並不多,所以大量的知識是重複性的。其次,大量的事實都可以納入到大腦的知識體系之中,多而不雜。

昨天有人問,「為什麼光靠微信公眾號上的學習,我們總是學不到真知識,還依舊沉迷於此?」實際上,有此疑問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到東西,但學到的都是零散的,他們顯然不滿足於此。

我的回答是:

想學知識的人從哪裡都能學到知識。從假知識里都能榨出精華。不想學的人,即便手握《葵花寶典》、《獨孤九劍》,也不過是一堆廢紙。

要麼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知道該學什麼。要麼,變成遊戲,把榨取知識當成玩耍。

掌握體系化的知識是困難的,需要付出意志力。但收穫大,樂趣無窮。以至於,隨便看看報紙、看看新聞,都能讓自己的知識更豐滿。就像巴菲特,每天要看許多份報紙一樣,增長功力。一般人看報紙,大多數是消遣,看過就往,頂多當個談資。而掌握了知識體系的人,就像練就了吸星大法一樣,無處不學、無所不學。

有人看到馬雲侃侃而談,好像什麼事情到他嘴裡,就深刻了,就不一樣了。他說的東西,有的不變,翻過來調過去都一樣;有的總在變,不斷有新的內容。他為什麼能夠跟各種人都能侃,他的認知迭代為何如此之快?顯然,他的知識是體系化的,他的學習是體系化的。例如《道德經》就是他常備身邊的書。《道德經》當然是體系化的,是超越時代的。顯然在這本書上,馬雲是下了大功夫的。

歸根結蒂還是回到了動機。方法是有的,問題是為了獲得你想獲得的一切,你究竟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認識到體系化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到了研究生階段都是如此。然而,想成為牛人,體系化的學習是不可逾越的,別無他途。

此後痛下苦功,與朋友切磋,受益無窮,樂趣無限。

以上認知,供你參考。

參考資料: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ie T. Munger)

===核聚相關文章===

  1.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4. 學習最大的坑:把技能當做知識來學

  5.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6.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7.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8.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9.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10. 玩命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微信訂閱號:核聚(hejupai)

推薦閱讀:

怎樣高效地利用 MOOC 來學習,並能堅持完成課程?
釣魚為什麼會上癮?一起探討背後的理論
不喜歡日漫 日劇 日本電影 日本明星 也對日本沒有興趣 也不想去的人 如何學日語?
科比:24不僅是一個球衣上的號碼,更是為了成功每天要訓練的時間。
在聽英文聽力的過程應該怎樣去聽比較有效果?

TAG:高效学习 | 技能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