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閱讀體驗兒童的世界2——「孩子王」的作用及性格特徵
真正調皮搗蛋到能讓人頭痛的「熊孩子」,本質上都是極聰明的人——他們擅長洞察人心,通過攻擊他人心智上最薄弱的部分來滿足自我需求,並以此為樂。
而他們之所以不受待見,是因為他們本能的選擇了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去看別人的眼色。
這麼做是不是合理或正確,我們暫且不論——這裡只探討,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
先講一個我在工作中積累的一點和「熊孩子」打交道的經驗吧,親測有效。
我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某大型兒童早教學校工作,和同事一起帶的班級里的孩子一共16名,年齡都在2~3歲之間。
16個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而我工作的樂趣之一就是天天觀察和「研究」他們,不斷測試哪一種溝通方式對哪一種個性的孩子最有效。
總的來說,我們班上的孩子們都不算很「熊」,因為他們都是發達國家的幸福家庭和中上階層出身的孩子,沒有人吃過苦頭或是受過什麼嚴重的身心傷害。
然而,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在這麼一個幸福的「兒童樣本」裡面,「熊孩子」依舊是存在的,比例大約是10:1左右。
人與人真的生而不同。這種不同,不是體現在後天養育和人生經歷方面,更多的體現在天生的性格傾向性方面。
16個孩子中,大約有4個孩子生性乖巧、安靜而內斂,這是特別容易被人忽視的類型,所以要對他們額外的加以關注;
大約有4個孩子生性熱烈奔放,外向到成為「話癆」,這種類型的孩子應該被善加引導去遵守集體的規則,否則他們會不斷的向老師索取關注,大量奪取屬於別的孩子的「一對一」時間;
還有4個孩子,性格處於「中間地帶」,既不非常外向,也絕不屬於內向性格。這種孩子都是很好的傾聽者(Listener)和幫助者(Helper),願意聽從老師的指揮,讓我覺得工作起來輕鬆愉快,毫無壓力;
有2個孩子是屬於「自我中心」到讓老師頭痛的類型,時時刻刻都得留心他/她的行為,否則一不留神他/她就會闖禍,而且次次闖的禍都不重樣。這種就是大家常說的「熊孩子」;
另外,還有2個孩子各方面特徵都並不突出,但就是讓人覺得和他/她相處如沐春風,很有人格魅力。別的孩子總會對他/她高看一眼,常常喜歡黏著他們,老師也會更偏愛這樣的孩子。一般我會把這種孩子稱作「孩子王」。
在我寫下這些孩子的性格數據之後,連我都開始感到驚訝:
為什麼不同性格的數量分布是如此的均勻呢?孩子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優勢剛好能此消彼長,相互補充。難不成,正因為在同一個集體中生活,所以他們依靠本能,默默的找好了自己的位置,慢慢把個性趨同於他們所需要擔任的角色?
言歸正傳。我想講的故事,是我怎樣和班上的「熊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和相互理解的。為保護兒童隱私,以下名稱皆為化名。
小莉和安琪是我們班2個年齡相仿的女孩子,兩人都快要到3歲。安琪性情隨和,很乖巧,見人常常報以甜甜的一笑,老師和其他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她。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被其他小朋友推到一邊或搶了玩具),哪怕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安琪還是願意傾聽老師的勸解,併合理的解決問題,比如走過去嚴肅的和對方說:
「這是我正在玩的,你這樣不說一聲就拿走是不可以的。」
小莉和安琪同年(月份上小兩三個月),但性格上卻南轅北轍,非常執拗,說一不二,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老師怎麼勸都不肯做,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口都不會嘗。萬一她碰上了和別的小朋友的衝突,往往就會是一場「災難」:有一次有個小男孩和她搶玩具,被她狠狠推了一把,摔到地上痛得直哭;還有一次,小莉把另一個小姑娘的臉上撓出了一道血印,她自己也被對方推倒在地,哭聲震天。
這樣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小姑娘,卻相處的無比和睦。小莉比安琪小几個月,她很羨慕安琪的一切。不管安琪走到哪,小莉都會很樂意的跟著她。如果安琪在玩某個遊戲,小莉總會走過去,一本正經的問她:「安琪,你在幹什麼?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有一天,我正在帶領小朋友們進行「晨圈活動」,小莉開始鬧起了脾氣,不肯好好和大家坐在一起,也不肯一個人安靜的到圖書角讀讀書。她吵著說要爸爸過來接她回家,可是那時候才是上午九點半。老師們都過來對小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是各種勸慰安撫和「威逼利誘」都統統失效,小莉哇的一聲躺在地上,哭了起來。
這時候,安琪責備的看了小莉一眼,輕輕的說:「小莉,你哭的聲音好大,大家都聽不清故事了。」
小莉看看安琪,若有所思,哭聲減弱了。
於是,我趕緊抓住機會,對著安琪說:「安琪,小莉現在很難過,你可以幫幫她拿一張面巾紙過來嗎?有你幫忙,她會覺得好過些。」
安琪很快就拿來了紙巾,並細心的幫小莉把眼淚擦乾,然後緊挨著她坐下來。
小莉躺在地上,哭聲漸止,也不再吵鬧了。在老師的勸慰下,她開始願意正常參與大家的「晨圈活動」。
從安琪和小莉的身上,我開始深深的了解到,為什麼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受教育過程中,都少不了「班長」這個角色。
兒童的群體中確實存在比一般人更具備影響力的成員(成年人的世界也同理),我們暫且稱他們為「孩子王」。
「孩子王」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像安琪這樣的,能幫助老師分憂的,乖巧聽話的「沈佳宜」的類型;
另一種則正相反,本身就是特別能鬧騰的「熊孩子」。在他們高興的時候,他們也樂得聽老師的話來幫助管理別的孩子;在他們不樂意的時候,會毫不客氣的和老師對著干,那時候老師就自求多福吧。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一種(未經過科學統計的)現象:
膽子越是大的「熊孩子」,越是容易成為「孩子王」。
記得我幾年前,還在念書時,在小組討論時列舉了這個現象,大家紛紛點頭贊同。當時教授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如果我們成年人願意用更積極寬容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個頤指氣使(Bossy)的搗蛋鬼,而是一個具備領導力(Leadership Potential)的潛力無限的孩子。」
(配圖說明:「我這不叫頤指氣使……我這叫有領導才能!懂嗎?」)
只要我們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熊孩子」可以發揮出無與倫比的戰鬥力。下面我們來看看《湯姆·索亞歷險記》里的一段情節,以此舉例說明。讓我們來看看,湯姆這個「孩子王」是如何善用他的創造力和高情商,把一眾「熊孩子」收拾的服服帖帖、等在一邊「坐收漁利」的。
故事的背景是,湯姆由於淘氣而被姨媽懲罰,要求他在禮拜六的休息日去刷牆。湯姆一開始垂頭喪氣,但是他不一會兒就計上心來,不禁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還賺了一筆小小的財富。
[摘錄:「無奈刷牆,戰績輝煌」]
「嘿,老夥計,你還得幹活呀,咦?」
湯姆猛然地轉過身來說道:「咳!是你呀,本。我還沒注意到你呢。」
「哈,告訴你吧,我可是要去游泳了。難道你不想去嗎?當然啦,你寧願在這幹活,對不對?當然你情願!」
湯姆打量了一下那男孩,說:「你說什麼?這叫幹活?」
「這還不叫幹活,叫幹什麼?」
湯姆重新又開始刷牆,漫不經心地說:「這也許是幹活,也許不是。我只知道這對湯姆·索亞來說倒是很得勁。」
「哦,得了吧!難道你的意思是說你喜歡干這事?」
刷子還在不停地刷著。「喜歡干?哎,我真搞不懂為什麼我要不喜歡干,哪個男孩子能天天有機會刷牆?」
這倒是件新鮮事。於是,本停止了啃蘋果。湯姆靈巧地用刷子來回刷著——不時地停下來退後幾步看看效果——在這補一刷,在那補一刷——然後再打量一下效果——本仔細地觀看著湯姆的一舉一動,越看越有興趣,越看越被吸引住了。後來他說:「喂,湯姆,讓我來刷點兒看看。」
湯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應他;可是他立刻又改變了主意:「不——不行,本——我想這恐怕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媽對這面牆是很講究的——這可是當街的一面呀——不過要是後面的,你刷刷倒也無妨,姨媽也不會在乎的。是呀,她對這道牆是非常講究的。刷這牆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許在兩千個孩子里,也找不出一個能按波莉姨媽的要求刷好這道牆的。」
「哦,是嗎?哎,就讓我試一試吧。我只刷一點兒——湯姆,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讓你試試的。」
「本,我倒是願意,說真的。可是,波莉姨媽——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不讓希德干。現在你知道我該有多麼為難?要是你來擺弄這牆,萬一出了什麼毛病……」
「啊,沒事,我會小心仔細的。還是讓我來試試吧。嘿——我把蘋果核給你。」
「唉,那就……不行,本,算了吧。我就怕……」
「我把這蘋果全給你!」
湯姆把刷子讓給本,臉上顯示出不情願,可心裡卻美滋滋的。
當剛才那隻「大密蘇里號」在陽光下幹活,累得大汗淋漓的時候,這位離了職的藝術家卻在附近的陰涼下,坐在一隻木桶上,蹺著二郎腿,一邊大口大口地吃著蘋果,一邊暗暗盤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這樣的小傻瓜會有許多。每過一會兒,就有些男孩子從這經過;起先他們都想來開開玩笑,可是結果都被留下來刷牆。
在本累得精疲力盡時,湯姆早已經和比利·費施做好了交易。比利用一個修得很好的風箏換來接替本的機會。等到比利也玩得差不多的時候,詹尼·米勒用一隻死老鼠和拴著它的小繩子購買了這個特權——一個又一個的傻小子受騙上了當,接連幾個鐘頭都沒有間斷。
下午快過了一半的時候,湯姆早上還是個貧困潦倒的窮小子,現在一下子就變成了腰包鼓鼓的闊佬了。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玩意以外,還有十二顆石頭子;一隻破口琴;一塊可以透視的藍玻璃片;一門線軸做的大炮;一把什麼鎖也不開的鑰匙;一截粉筆;一個大酒瓶塞子;一個錫皮做的小兵;一對蝌蚪;六個鞭炮;一隻獨眼小貓;一個門上的銅把手;一根拴狗的頸圈——卻沒有狗——一個刀把;四片桔子皮;還有一個破舊的窗框。
他一直過得舒舒服服,悠閑自在——同伴很多——而且牆整整被刷了三遍。要不是他的灰漿用光了的話,他會讓村裡的每個孩子都掏空腰包破產的。
[摘錄到此結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王」的帶領下,「熊孩子」們團結起來的力量是驚人的——他們勁頭十足的刷牆,簡直把成年人都干不好的活幹得漂漂亮亮。
當然啦,像湯姆這樣的「孩子王」肯定不會是什麼「模範生」;他們通常是「熊孩子」群體中最「熊」的那一個。所謂的「熊孩子」,如果教育方式和賦予的環境得當,我們完全有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孩子王」,並讓他們幫助我們管理其他的孩子。
如果有讀者正在為「熊孩子」感到苦惱,不妨試著引導他們發散多餘的精力,將這份聰明才智發揮到我們所偏好的方向,以「建設性」來取代「破壞性」,以「創造」來代替「惡作劇」,讓他們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兒童有兒童的天性,沒有什麼人或事,能夠抑制他們心智的發展。至於我們是要將他們的天性禁錮在偏見之中,還是願意給他們一個另闢蹊徑和旁逸斜出的成長機會,都取決於我們的一念之間。
不管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只想懇請大家: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首先需要對自己負責,然後再操心孩子的發展。因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孩子都會一一看在眼裡。父母的狀態,才是孩子人生的起始點;父母的榜樣力量,決定了孩子是「王」還是「惘」。
在我們說著「不要限制孩子的天性發展」的同時,自己也應該努力勇往直前。千萬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事情,比如一邊高喊著自由,一邊折斷自己的翅膀。
(未完待續)
謝謝觀賞^_^ 下期我們繼續分析湯姆的歷險記,並講一講對待熊孩子的大原則和guideline。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心理學教授的知乎Live--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
※《尋夢環遊記》:追逐夢想or家長期望?
※逼呢?不逼呢?是個問題
※國慶8天800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