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水源爭奪戰
水是萬物生長的源泉,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在水資源短缺的地方,圍繞水源分配而引發的衝突時常發生,中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水資源有限,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各國對水的需求也逐漸加大,都希望最大限度的佔有有限的水源,因而衝突不斷,其中尼羅河就是一條引發國家間水權爭奪的河流。
尼羅河
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高原,全長6650千米,分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其中青尼羅河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受衣索比亞高原的影響,青尼羅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為尼羅河提供了70%的泛濫洪水;白尼羅河發源於中非,水勢和水量都不及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流過各自的流域最終在喀土穆匯合,被稱為努比亞尼羅河。
努比亞尼羅河在北緯22°附近流入埃及境內,常被稱為尼羅河。流經埃及的尼羅河全長1350千米,由南向北貫穿埃及境內,在開羅以北形成巨大的尼羅河三角洲。由於尼羅河是埃及重要的用水來源,關係到埃及人民的生存與工、農業的發展,因而被譽為埃及的母親河。
尼羅河在每年的8到10月泛濫,在這一過程中,尼羅河水量為640.8億立方米,占年徑流量的76.28%,其中青尼羅河水佔68%。在泛濫過程中,尼羅河不僅給下游兩岸的地區提供了水源補給,同時也帶去了肥沃的泥土,極大的促進了下游地區農業的發展,這也是尼羅河最突出的一大特點。
作為一條國際河流,尼羅河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剛果(金)、坦尚尼亞、烏干達、肯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蘇丹、埃及等10個國家,流域面積303.1萬平方公里。由於多個國家共用尼羅河,衝突也再所難免。
殖民者之間的爭奪
英國作為老牌的帝國,為了維護在殖民地的利益,率先發起了尼羅河水權之爭。由於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更突顯了衣索比亞的地緣價值。但衣索比亞是義大利的殖民地,英意之間的水權爭奪就無法避免。英國為了確保尼羅河流入埃及和蘇丹的水量,於1891年4月15日,與義大利達成協定,使義大利承諾不修建影響埃及和蘇丹水量的灌溉設施。1925年12月,英國與義大利以在羅馬簽訂協議,義大利再次承諾不會修建任何明顯影響尼羅河幹流水量的水利設施,並同意幫助英國取得埃薩俄比亞政府對在塔納湖修建水壩以供應枯水期的尼羅河的許可。但事與願違,衣索比亞政府堅決拒絕了英國無理的要求。
而在白尼羅河流域,英國也面臨著法國和比利時兩國的威脅。法國為了實現在非洲的利益最大化,派出三支遠征軍,並約定在蘇丹南部尼羅河上游會師。其中一支從法屬剛果出發東進的遠征隊在1898年7月12日在蘇丹南部白尼羅河上的法紹達村,佔領尼羅河中游。由於白尼羅河流域屬於英國殖民地,法國這一舉動無疑影響了英國在蘇丹的利益,尤其是尼羅河在蘇丹境內的水量。
英法矛盾激化,衝突爆發。英國憑藉強大的實力迫使法國讓步,兩國就蘇丹問題發表共同宣言,明確英國在蘇丹南部和尼羅河流域的勢力範圍。同樣,為了擁有白尼羅河流域水權,英國同比利時簽訂協議,確保英國對白尼羅河水域的最大使用權。至此,英國已經實現了對整個尼羅河的控制。儘管協議的簽訂符合英國殖民統治的利益,但協議中有關埃及可以優先使用尼羅河水源的規定為日後埃及同蘇丹、埃薩俄比亞等國爭奪水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殖民者和殖民地的爭奪
尼羅河不僅是埃及的生命線,同時也是英國在埃及發展紡織工業,推行農業經濟專業化的重要保障。埃及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以來受制於英國。隨著埃及民族主義的發展和獨立意識的增強,英埃兩國對尼羅河的爭奪越發激烈。
英國人默多克·麥克唐納所提出的發展尼羅河水源的計劃受到了埃及的華夫脫黨的抨擊,因為根據計劃的內容,主要的水利設施均受控於英國,埃及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伴隨埃及對英國統治的日益不滿,埃及人試圖從英國人手中奪回尼羅河的決心也愈發強烈。
尼羅河流域內的國家間的爭奪
尼羅河是埃及全境內唯一的地表可再生的淡水資源的來源,供應埃及每年555億立方米的淡水,埃及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如此依賴一條河流的國家,尼羅河對埃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尼羅河流經的國家中,蘇丹和埃薩俄比亞是與埃及爭奪最為激烈的兩個國家。
蘇丹是青、白尼羅河的匯水區,地表水資源豐富。由於其位於埃及上游,每年通過其邊界向下游輸送尼羅河水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埃及的用水量。所以,埃及同蘇丹之間的關係對埃及的用水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埃及與蘇丹相處融洽,1959年尼羅河水協定的簽訂就是兩國友好交往的印證。但在1985年,受蘇丹政權更迭的影響,加之在中東的一些重要事務如巴以衝突、海灣戰爭等,兩國均持有不同的立場,導致兩國關係由盛轉衰。
1989年,蘇丹單方面宣布廢除兩國簽訂的尼羅河水協定,計劃建造龐大的水利工程項目,如此一來,蘇丹將會耗用更多的尼羅河水源。該計劃的公布遭到埃及政府的強烈指責,兩國關係雪上加霜。憑藉有利的地理位置,蘇丹領導人宣布要切斷尼羅河對埃及的供應,在時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號召下,埃及人民將一起保衛他們的母親河。
衣索比亞作為青尼羅河、阿特巴拉河和索巴特河等尼羅河水系的主要發源地,素有「東非水塔」之稱。但埃及與蘇丹於1959年簽訂的尼羅河水協議卻將衣索比亞排除在外,引發衣索比亞的強烈不滿。於是衣索比亞公開反對埃及的新河谷工程等計劃,並公開表明在沒有任何國際協定的前提下,尼羅河流域的任何一個國家有權在自己的領土上開發水源。針對衣索比亞的言論,埃及政府聲明不惜動用武力捍衛埃及的水權利。
埃及同尼羅河流域國家在圍繞水權的爭奪一直從未停歇。2010年5月14日,衣索比亞、烏干達、盧安達和坦尚尼亞就重新分配尼羅河水源簽署了《尼羅河合作框架協議》,規定四國有權分享水源,並可以在不事先通知埃及和蘇丹的前提下建設水利工程,肯亞也在19日正式加入此協議。協議一經公布,便受到了埃及極大的反對。2011年,埃及政府就衣索比亞要在尼羅河修建「千年大壩」的計劃發表聲明,堅決反對衣索比亞政府的計劃,並聲稱將不惜一切代價開展鬥爭,維護埃及的生命線。
水資源對埃及而言,是任何國家都不可逾越的紅線。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曾說:「為了尼羅河,埃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付諸武力」。隨著埃及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資源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任何企圖爭奪水源的行為都會受到埃及抵制。關於尼羅河水源的分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結語
尼羅河水源之爭凸顯了各國不同的利益訴求。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國家對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每個國家都希望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水源,謀求更大的水權,遂造成了水源使用的無序化。尼羅河被譽為「非洲的母親河」,對其流域內的每個國家都至關重要。
但爭奪與衝突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反而會因此加劇各國在經濟、政治、外交等領域的衝突。伴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速,求同存異是當下解決水源問題最好的途徑,流域內的國家應該共同合作,一起開發。埃及作為尼羅河流域內的大國,更應該積極彰顯大國姿態,同蘇丹、衣索比亞等國達成用水協議,共同在域內修建公共設施,促使水源分配更加合理化。
參考文獻
朱和海:《中東,為水而戰》,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版。
雷鈺,蘇瑞林:《中東國家通史·埃及卷》,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曾尊固,龍國英:《尼羅河水資源與水衝突》,《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今日主筆 / 張帥
編輯 / 李涵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土耳其歷史上的「第一」女性
※沙特媒體:伊拉克遜尼派已死
※埃及是否正在走向伊朗?
※作為女性,在伊朗你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
※庫爾德人 | 中東第五大民族的坎坷旅程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