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和我們不知道的
題圖:ceidingke 失敗的我已經是一隻廢貓了 | 卡司:家貓的貓咖啡
家貓和安時的Live 入口:培養雙語兒童需要注意什麼
16年年末的時候,我、@Chris Xia和@青格樂聚在一起想了個普及語言習得十二講的大新聞,幫大家全方位了解學習語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時的想法是,以人的一生為縱軸,跨越嬰幼年、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幾個時期;以每個時期語言發展的顯著特徵和突出問題為橫軸,從單語和雙語兩個維度描繪 languag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的簡筆畫像。後來因為受眾的關係,這個野心勃勃的十二講被重組為兩個 Live:一個側重語言學習的角度,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體的語言學博士教你高效學外語,一個側重語言教育的角度,以年輕的爸爸媽媽為主體的培養雙語兒童需要注意什麼。這篇專欄跟大家叫賣的是第二個,雙語教育。或者說,我更愛說的:雙語養育。第一講是由家貓帶來的「第一語言習得:那些被遺忘的事」,著重於介紹基礎的單語環境第一語言習得知識、嬰兒( 0 至 3 歲)的語言發展規律以及語言習得帶來的語言演化問題,從而為以後有關第二語言習得的內容進行鋪墊。雖然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在時間上不一定有涇渭分明的界限,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已知的很多有關第二語言習得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第一語言習得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能了解人類學系語言的「根本奧義」,多元語境下的複雜語言現象理解起來也會容易很多。
第二講是我的老本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海外兒童的語言發展」,其實就想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語言習得是一錘定音的買賣嗎?隨著語言環境的變遷, 和雙語兒童年齡的增長,大腦中的兩種或者多種語言之間的力量對比會發展什麼樣的變化?已經學會的語言還會遺忘嗎?被遺忘的語言有可能原地復活嗎?拋開對語言能力的影響,語言環境的變化對小孩的心態又會帶來怎樣的轉變? 在面對雙語兒童的時候,關鍵時期還管不管用?
更具體點說,如果把一個9歲的日本小女孩扔到美國的小學會發生什麼?如果把一個14歲的阿拉伯裔英國小男孩帶回祖國又會怎麼樣?如果您想讓在英國成長的小寶貝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或者是想讓在中國上完小學的孩子跟著父母去美國發展,以上問題都是您即將面對的。
第三講「貴人語遲?發展性語言障礙不容小視」是我的新興趣點。什麼是所謂「正常的」語言磨蝕,什麼又是需要警惕的發展性語言障礙?這一講就來跟大家談談這個不討喜的話題。和語言磨蝕不同的是,發展性語言障礙(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會影響到兒童的理解和表達,進而影響其日常學習和人際交往,往往也伴隨著認知能力發展的滯後。這一講會從自閉症和閱讀困難症談起,介紹發展性語言障礙在語音,句法,語義和語用方面的表現形式,並簡要介紹其成因,機制和相應的認知發展缺陷。幫助家長朋友了解,甄別不同的語言發展障礙,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會簡要介紹言語治療這一門學科。
講完了小孩,第四講家貓帶大家回到大人的語言學習「大人們的語言學習:從入門到放棄」。聽上去好像和雙語寶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大人們的語言使用和大人們營造出來的語言環境對雙語寶寶的培養至關重要(詳見馴鹿帶來雙語寶寶)。沒有了與生俱來的語言學習優勢,大人們在面對學了半拉、忘了半拉的外語總是顧慮多多:英語老是不用有點生,想撿起來複習一下,發現只是浪費錢,怎麼辦?想自學第三門語言,書都買好了,最後放在角落吃灰塵,怎麼辦?老爸老媽興緻大發決定出國自助游,英語早就忘光光,怎麼辦?
這樣的困擾,在我們成年之後總會以各種方式遇到那麼幾回,如何避免老年人學語言時候的「從入門到放棄」,如何父母、祖父母齊上陣營造良好的雙語家庭氛圍,是這一講想回答的主要問題。
如果上一講點燃了些許讓大家重拾外語的信心,第五講就再加一把火,爭取讓雙語家庭的老老少少把學外語這件終生大事看得更清楚些。「學外語什麼時候算晚?學到老活到老」 主要從認知視角跟大家談談活到老學到老這件事對學外語是否適用。人到老年,身體容易走下坡路,健康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而大腦作為身體的一部分卻總是被人忘在一邊。隨著老年痴呆和奧茲海默症發病人數的逐年上升,神經科學和語言學的科學家聯手,試圖從語言和認知的角度另闢蹊徑,找到一把減緩認知退化的保護傘:Bilingualismn雙語。
寫在後面的話:
有關人的一生的語言發展,不管是常態的還是非常態的,不管是雙語的還是單語的,我們的了解都還十分有限。單單是把語言發展粗暴切分為單語和雙語兩個維度,就十分不科學。但是之所以我們能夠在無知的基礎上無知得更少一些,是因為我們清楚語言在時空上的流動性和在個體身上的差異性,並把語言發展作為一個窮盡一生也不一定能夠走完的旅程。
很多時候,問對了問題,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呢。
掙扎在搬磚一線的家貓和安時
敬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