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入美國人的party或其他社交活動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不願意去打開這個盒子,或者不願意去嘗試下一顆巧克力的味道。——題記

寫在最前面: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一些在海外的人們,我不是什麼專家,我只是總保持著一顆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對跨文化交流非常感興趣,所以我把我覺得有用的信息分享給大家。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如果你們有什麼希望我寫的也請在評論中指出。還是那句話,選擇權在你們自己手中,融不融入融入多少自己做決定,但我的建議是沒嘗試過那就去嘗試下,了解是什麼樣的。畢竟,生活的真諦就在於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去體驗,去探索,去享受。

首先,要端正心態,要有好的mindset:雖然的確有很多人是以認識異性為目的去參加party或者其他任何社交場合,但最好的心態卻是:去社交場合是為了認識新朋友和去了解別人(不管男女),去have fun。如果抱著去見異性為目的,首先相由心生,你可能表現得很急切,會讓異性有抗拒,所以容易被拒絕。(兩性心理問題以後我可以專門寫成一篇)。但如果抱著認識人和have fun這個目的去,只要你自己行為上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算有人拒絕你,那也沒事,因為你可以去跟下一個人說話。

Everone is an expert of something. 我們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話。你總能從別人身上了解到學到他們所獨特特有的或者有趣的東西。比如,我很喜歡在旅途中和陌生人聊天,以前我在從洛杉磯到三藩市的coast starlight火車上(強烈推薦不自駕游的旅客坐這個列車,尤其是白天,沿途海岸線景色非常漂亮!)認識了一個美籍韓國女士,大概四十歲但很漂亮保養得也很好,跟她聊到各自經歷過的種族歧視之類的問題,聊到韓國移民的雙重國籍問題,還聊了近代史,以及以前在中國很火的韓國歷史劇《大長今》等等,總之談得非常開心。然後也和一個韓國小伙聊得很有趣,我問她朴槿惠當總統是不是讓韓國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他說沒有,因為朴槿惠就是一個父權意識特別嚴重的人。後來又跟一個黑人小伙聊到為什麼洛杉磯市中心為什麼人那麼少,洛杉磯為什麼有那麼多無家可歸的人,他跟我說是因為幾十年前CIA用直升機投放毒品給黑人,讓所有黑人自身自滅。他估計是被陰謀論洗腦了,但這也給我一個啟示:教育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別人操控思想,所以要改善窮人生活首先應該讓他們受到足夠的教育。另一個例子,我在一個party里,和幾個生物學學生聊天,跟他們談到自己睡眠的問題,有個很聰明的看起來像是巴基斯坦那兒的留學生跟我介紹到褪黑色素Melatonin可以影響睡眠,有些人分泌的比較少,可能就會有入睡問題,所以他就建議我去買瓶,也不貴,也沒什麼副作用,畢竟是人體自身液分泌的。(關於跨文化交流以及和各個國家的人的交流經驗我以後應該也會單獨寫成一篇文章)

在人們圍成一圈交流的這種情況,美國人的交流方式和東方人有些不同。我們的文化相對來說稍微保守些,就是說一個人說話,尤其是歲數大些的人說話(這在我們傳統中有個尊卑問題),其他人應該聽著,讓他講完我們再搭話。如果在他說話中插話,這會被當做不禮貌的行為。但在美國這種文化中,插話在很多情況下不被當做不禮貌(當然也要靈活處理插話的時機和方式),其實這在美國的圈子交流中時常發生,這在英語中叫做interject。所以如果你不學會插話,可能永遠也搭不上話。而且在美國也沒有那麼多的尊卑問題存在(當然這也看人),在美國這裡有很多人不把自己的輩分年齡或者地位當成自己居高臨下的優勢。比如我的老師在他博士生階段的指導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有人跟他說:oh,你就是那個得諾貝爾獎的人。他說,不不不,我只是個普通人。

參加美國人的社交活動,要主動,主動走進別人圍成的圈子,就算圈子是封閉的,如果別人沒看到你,你就微笑著說聲excuse me,人們看到你後一般也會主動退後一步為你騰個位置。這也是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美國人的意識里,權力是自己爭取的,他們相對於我們稍微欠缺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文化。在美國如果你不主動,不發聲,首先沒人會聽見你的聲音,其次別人就會以為你沒意見沒要求,這也是為什麼東亞人在美國有時候容易被欺負的一個原因(還有個原因就是和不少老美比較起來,我們中有些人體型相對瘦弱),因為不少人不反抗不抗議,老美就會以為我們好欺負。(關於種族歧視,以後我也可以寫篇文章)

這裡又要提到一下comfort zone舒適區域的問題,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更好的和美國人交流,如何更好融入美國人的朋友圈》里有提到這個問題知乎專欄

這裡我要補充以下的是,我自己的例子。我當然也有些自己的comfort zone,但是我時常故意讓自己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當然首先的感受是會不舒服,甚至會焦慮。但這心情其實很正常。我們古訓里不也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

在社交場合中,大家聊天時,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不要怕問問題,不懂就問,embarrassment is the beginning to learn。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差異。在中國,比如老師講課,比較傳統的人可能不會太喜歡學生問太多問題,還有比如在有人對觀眾講解某個藝術品時,也可能不太喜歡別人的問題。記得我去九寨溝旅遊時,當地的藏族人帶我們進她家,介紹她父親的畫,我是真感興趣啊,我就問了幾個問題,不過她總是忽略我的問題。而在美國,老師講課,你不問問題,老師就會以為你沒有問題,你問他還會很高興。去藝術館時,有導遊跟大家介紹畫時,導遊也會主動問大家問題,讓大家去猜畫家的意圖,比如我去洛杉磯Getty center(那的建築群真是令我影響深刻,在那兒看日落的體驗很不錯,它給我的印象比洛杉磯藝術館好很多,而且還免費!)時,就有兩個非常不錯的導遊,問大家畢加索的畫中為什麼那麼多藍色花中有一朵是白色的,有人說可能他的顏料剛好就用完了,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回到主題上來,很多場合下的聊天閑談中人們其實非常容易出現走神的問題。所以你問問題的同時,也會讓自己更加專註,對方也會認為你對他說的感興趣,從而更加熱情。同時,你問的多了,自己也慢慢積累著別人提供的信息,從而你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以及很多當地的文化。這樣又讓你更加能融入當地社交圈子。所以這是良性循環。

在社交場合談什麼內容?這就可能就是中國人遇到的最多的問題。至少在我身邊很多中國留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很少。對於西方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綜藝節目尤其是喜劇類的,如果你都看得少,那可能會影響你們的談話,想想別人在津津樂道的談論Conan O』biren的喜劇show(美國所有脫口秀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主持人,非常nice又幽默,而且在那麼多喜劇主持人中是少有的不對任何種族的人存在偏見的人)時,如果你沒看過,你就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所以我們也有句話,肚子里有東西你才能說出東西來。所以你可以抽空偶爾看看脫口秀這類節目,看看最火的電影和美劇(不過也別花太多時間在這個上面,玩物尚志)。我已經說過,我好奇心比較強,而且比較廣,我喜歡音樂,所以我會在做不需要太花腦力的工作時隨便挑選些音樂來聽,比如我用Amazon Prime music,聽到喜歡的就加到playlist里去,這樣就能慢慢零碎的積累很多很好的音樂(當然大部分是西方的,也有些東方的)。相同的,我也有時候聽podcast,各種知識性的訪談節目,喜歡實時消息和政治的可以聽聽Cspan。這些都是慢慢積累信息的方式。

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party里,最喜歡的就是啤酒。為什麼?他們跟我說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啤酒度數很低,所以可以喝很多卻不容易讓人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酒精能讓人降低社交焦慮,尤其是能夠讓人更勇敢地去和異性說話。即使這樣,我仍然我行我素,我依舊不怎麼喜歡大部分啤酒的味道,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社交活動或者酒吧里都點威士忌,當然用年輕人最喜歡的方法——威士忌加可樂放冰(要搖的不要攪得,007的經典台詞,開玩笑),當然這樣喝肯定比啤酒更容易醉人。你們也可以點葡萄酒,對身體也好。不能喝酒點軟飲料也行。在美國很少有人會像國內那樣強迫別人喝酒。總之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酒類或飲料拿在手中,中途停頓需要想想話題時可以喝一口以減少尷尬。

怎麼才能有參加party和社交活動的機會?其實這種機會很多,首先和自己身邊的美國人建立一定程度的友誼,自然而然,他們就會邀請你去他們的party,尤其是那種大型的。用Facebook的,往往很多大party可以讓參與者邀請他們自己的朋友,所以Facebook上多加些朋友也對誇張社交圈有好處。而且Facebook的event功能其實是非常好用的,他在活動當天還能提醒你。其次,要學會善於發現,多在校園走走,各個教學樓公告欄就會有一些公開的社交活動可以參加,各個系的網站上Event里也會有很多活動可以參加。比如我經常參加,學校的免費音樂會(學校音樂系的網站會有介紹),東亞系的關於東亞的各種講座(每次完後還有免費吃的,嘿嘿),等等。學校旁邊和自己家附近的教堂也會時常有活動,教會裡不少人都很nice,不必太擔心別人拉你入教。

至於在社交活動中待多久好。這個看自己,在我的經驗當中,不少party不怎麼吸引我,畢竟我更在乎有趣或有深度的話題。去參加別人的party是友好的表現,也是增進友誼的機會。如果你和一些人都聊過天后,實在找不到話題,覺得無聊,你可以提前走,但最好是別做第一個離開的人,太早離開或多或少會讓主人覺得這個party自己哪兒沒準備好,從而可能會有些尷尬。

還有就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很nice,不是每個人都會inclusive包容,所以你們不需要去討好迎合任何人,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你,這實際上也做不到。做你最真實的自己就行。如果你感覺這個人不那麼友好,沒關係,去和別人交流就是了。

總之,在和其他國家的人交流時,努力去學習,了解學習他們的文化,學習他們的交流技巧,稍微保持謹慎是件好事,但別太害怕說錯話。畢竟犯錯使我們成長的一種方式。不犯錯,就不能真正成長起來。
推薦閱讀:

在離婚這件事上,美國人不知道比中國人「高」到哪裡去了
如果美國兒童在中國被拐賣了會怎麼樣?
有些東西,也許小的更好
中國小伙機智滿分,助破波士頓爆炸案

TAG:留学 | 海外 | 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