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二)

上回我們說到青花瓷的兩個問題:一,青花為什麼在元代的景德鎮發育成熟?二,為什麼後人不知道?

有一種說法是,青花瓷起源於波斯,我不以為然。青花肯定是中國人搞出來的,現存最早的青花是唐朝的,而且元代時,一大批畫釉下黑白彩的磁州窯工匠,還有十項全能型的吉州窯工匠,紛紛歸順景德鎮。這時鎮窯有技術,有原料,做出青花瓷不足為奇,只不過起初青花是眾多彩瓷的一種,默默無聞而已。

唐代沉船上發現的青花瓷盤

我們再說遙遠的波斯國,穆斯林喜歡藍色,見到中國青花盤就深愛之,而且堅信青花盤遇毒變色,可防歹人。最重要的一點,那個國家富得就像現在的沙特,所以他們瘋狂地訂購中國青花瓷。現在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宮還有四十多件元代青花瓷,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館。

所以說是外貿促進了青花瓷的成熟。後來一隊荷蘭海盜劫了批青花,就是克拉克瓷,日本叫芙蓉手,歐洲貴族見後都瘋了,立刻忘了原來的龍泉青瓷。後來有普魯士王用六十個騎兵交換一百二十個青花瓶之事,歐洲人對青花的痴迷,可見一斑。

《禮記》說,宗廟之器,不鬻於市。青花在民間發展,在外國火爆,朝廷只是抽稅而已,才不會用這些「甚俗 」的東西,也不屑記載。類似的還有長沙窯,也沒有記載,上世紀發掘出窯址了,人們才知道唐朝還有彩繪瓷。可見古代一個俗文化,一個雅文化,兩者是隔絕的。對於市井草民用的器物,王公貴胄的態度是,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

青花瓷是在明代進入宮廷的,最簡單的解釋是,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把下層用的青花帶到了上流社會,還有人解釋為明清社會世俗化的結果。我覺得可以從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唐代的牛李黨爭,是門閥貴族和科舉官僚正式開戰,結果是科舉派的牛黨失敗。然而科舉派沒有停止反攻,到宋朝完全佔據上風。科舉的好處是,窮人家的孩子可以中狀元,這些人會把底層文化帶入上層,他們退休後,還會把上層文化帶到底層。這就是一種階層對流,讓社會充滿活力,以青花為代表的彩繪瓷正借著這種階層對流,扶搖直上。

再說隋朝,楊堅搞出個科舉制度,本意是找幾個窮小子幫忙,打壓囂張的關隴士族集團,沒想到幾百年後士族被舉人剿滅殆盡。最近一直有人討論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答案就是科舉制度,擠佔了貴族的從政空間,失去世襲官職的貴族只不過是富人而已。而且中國就不應該有貴族,保持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是瓷器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我們聊聊官窯吧。許多人以為,官窯給皇帝燒瓷器,不只於此,還要再高一級,官窯是給神燒瓷器的。

當年齊桓公小白率多國部隊攻打楚國,楚王問憑啥打我,小白同學說:「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意思是,楚國應該每年貢給周王白色的茅草,這草是用來過濾酒的,濾出的清酒是用來祭祀的。你這屆楚王竟然不上貢白茅草了,搞的周天子沒法祭祀,我們國將不國了,所以必須揍你。

這是史上最高明的外交辭令。先把事態拔的不能再高,我為了天子祭祀用兵,這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立刻從侵略者化身為捍衛者。同時又給對方留了退路,畢竟是茅草嘛,幾個錢啊?楚王知道理虧,馬上低頭認錯,幾車茅草送上。桓公見好就收,搬師回朝,成就了春秋霸業。所以可見古人對祭祀的重視,那是與祖先和鬼神溝通的手段,也是中國人的宗教。

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是禮,維持社會結構的關鍵,禮的核心是宗廟祭祀。宋徽宗下令用「陶匏之器」,就是瓷器,代替金屬器用於祭禮,從宋代起,瓷取代了鼎,頭上籠罩起神聖的光環。官窯的主業是為皇帝燒造祭祀用的禮器,生產皇室日用和賞賜大臣的瓷器只是副業。所以就不難理解官窯燒瓷器為什麼那麼鋪張浪費、精益求精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規定祭器皆用瓷,命令景德鎮燒了一萬多件瓷器,有青花,還有青、黃、紅、白四顏色釉。所以顏色釉又火了,到乾隆時,景德鎮已經能用瓷器燒出一個完整的色譜。官窯明代叫御器場,清代叫御窯場。產量相當大,比如宣德八年,御器場已經有五十二座窯,單龍鳳圖案的青花瓷就燒了四十四萬件。

官窯的瓷器又分兩部分,一是欽限瓷,宗廟祭祀和皇帝日用的,這種瓷產量少,都是百中選一的精品;另一種是部限瓷,用於賞賜大臣和外邦,也許還用于海外貿易。部限瓷大宗生產,有時官窯產能跟不上就外包給民窯。鄭和下西洋時曾經送出許多瓷器,就是部限瓷。

鄭和的事迹被誇大了,比如說他的船一百多米長,木船做不了那麼大。還有個傳說,畫青花的蘇麻離青是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這個我覺得不靠譜,那時三保太監所到之處,沒有一國會做瓷器,又怎麼可能做瓷器顏料呢。若說是明朝水手在海外發現了礦土,那麼青花料外觀就是黑土,其成色要燒出來才知道,就是算鄭和帶了瓷工在船上,也不可能帶座窯出海。

明清兩代的官窯都建在珠山上,景德鎮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修到高處是為了防水災。珠山是景德鎮的別名,晚清時一些釉上彩畫師覺得落款景德鎮太俗,便自稱珠山某某,珠山的名字就傳來了,後來還出了著名的珠山八友。

好象在本世紀初吧,有人在珠山腳下開了家瓷器店,那時珠山裡面還是景德鎮市政府。這家瓷器店生意不好,還是堅持了幾年才停業走人。原房主收房時,赫然發現一條地道,一直挖到官窯遺址下面……於是一個讓古瓷讓研究者如喪考妣的消息炸開了:丫都快把官窯瓷片偷光了!

那麼官窯地下為什麼會埋瓷片呢?古代技術有限,燒窯成瓷率低,大概大六成正品。那些燒壞的瓷器,民窯就折價變賣,或者隨手丟棄。但官窯不行,稍微有瑕疵的瓷器,哪怕只有一個小黑點,也得砸,光砸了還不行,必須就地深埋——國之重器,不可輕易示人。而且官窯的質量要求苛刻,成品率遠低於民窯,不到一成。官窯瓷片埋了五百多年,八十年代時簡單發掘了一次,整理出十幾噸,大概一億多片。所以你看博物館裡的官窯瓶子,好似風輕雲淡,其實背後的廢品屍骨成山。

說關鍵因素,人。元代官窯是官匠制,瓷工的孩子還得是瓷工,世代相傳,他們還被圈在窯場里不許出來,有點半奴隸制的意思。明官窯起初繼承了這一制度,後來把瓷工都放了,所以明中期時民窯瓷器水準暴漲,就是這些恢復自由的官窯瓷工的功勞。

瓷工可以自由經營,是明官窯的一大進步,也是明代景德鎮蓬勃發展的基礎,但是——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萬惡的皇帝老兒怎麼會放棄剝削呢?明官窯搞了個役匠輪班制,就是每個瓷工,每年要到御器場打工一個月,沒工資。如果不去輪班也行,交六錢罰銀,這叫輸班。

六錢銀子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可以買一百二十斤米,或者八噸麻倉土。要知道明代人均年收入也就五兩銀子左右,所以這對瓷工是個巨大的負擔。去官窯打工的工匠也沒好日子過,朝廷派去管理官窯的都是太監,各個心理變態,盤剝瓷工時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搞了個規矩,給瓷工分派任務,沒完成不許走。宦官潘相管官窯時,燒龍缸,三年不成,逼迫日甚,窯工童賓怒而投火殉窯,引發工匠暴動。清代時童賓被奉為窯神,和趙慨並列。

剛才說明代御器場有五十多座窯,清代的御窯場的窯數為零,只有一個爐,窯一座也沒有。這是一個進步,御窯場只作坯畫瓷,燒制交給民窯。也不白燒,官窯給錢,這叫「官搭民燒」,康熙時定下的規矩。

解釋一下窯和爐的區別,窯燒高溫,能燒到一千四百度,爐燒低溫,八百度上下。比如五彩一類的釉上彩瓷,先在高溫窯里燒出一個白瓷坯,這個坯已經是可以使用的成瓷了,然後在坯的釉面上畫五彩,再送爐里低溫烤一下,讓畫面咬到釉里。燒窯難,爐就簡單,幾乎不會失手。

那時給官窯燒瓷的民窯是包青窯。青在這裡指瓷器質量,如果你看到頭青、頂青之類的說法,可不是指青花或者青瓷,是說瓷器的等級。包青就是包燒好,燒壞了就按成瓷之價賠償,很牛逼了!現在都沒有窯老闆敢說包青。

人力資源方面,清代官窯實行的是雇匠制,就是瓷工來官窯上班,官府給發工資,又是一大進步。起初這個制度沒有完全貫徹,到雍正時被督陶官唐英落實了。說一下清代官窯的譜系,督陶官都由地方官兼任,第一代是臧窯,督陶官是臧應選,發明了許多顏色釉;然後是郎廷極的郎窯,發明了郎紅;年窯,年希堯主管,年羹堯之兄,弟弟後來壞事殺頭,卻沒有連累到年希堯,官場奇蹟。然後是唐英老爺的唐窯,中國瓷器的巔峰。

唐英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事迹可參見拙文《窯神的誕生》。這裡只舉兩個例子,一,民窯發現制瓷高手,唐英會高薪挖到官窯;二,唐窯不再砸瓷器了,有瑕疵的瓷器就賣到民間。所以說官窯是一項政治任務,唐英是用市場的手段去完成的。

我們看一下官窯的發展軌跡,元代是完全封閉的,對瓷工的壓迫最甚——封閉的系統是反動的。明代官窯開始世俗化,不過還是想方設法地封閉自己,以維持神聖的地位,比如明英宗兩次下旨,禁止民窯仿造官樣青花和顏色釉瓷:「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知而不告者,連坐」,忒狠了,什麼仇什麼怨啊?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之後,官窯已經是完全開放的態度了,這時官窯和民窯的關係也是最融洽的。

民國古董行有句話,叫「清看三代,明看永宣」,指宋以後的瓷器,只收康熙雍正乾隆,以及永樂洪熙宣德的官窯,因為這時期官窯的質量是最好的。早年我見過一老法師,有人想賣給他個賞瓶,老人家也不細看,只搭手一抹,就滿臉鄙夷地說:「民窯」。歷代官窯釉的配方各不相同,看不出來,能摸出來。如今會摸瓷器的人越來越少了,尤其是紅衛兵砸過神州大地後,民間的官窯瓷幾乎絕跡,現在隨便什麼破爛都能賣幾十萬。

景德鎮的民窯一直是被官窯欺壓的,比如優質瓷土特供給官窯,民窯只能用差的。但兩者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官窯瓷器是質量和藝術性的標杆,民窯一直努力模仿,同時民窯也給官窯提供許多新技術和人才。總體說,官窯民窯就像兩口子,床頭吵架床尾好,下一篇講民窯。

————————————————————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有泉堂

公眾號 youquantang 微信 quanceramics


推薦閱讀:

你是救兵請來的猴子嗎
這種神秘的技藝失傳了700多年,日本匠人花費22年重現 看一眼就心醉了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一)
窯神的誕生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