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夫妻兩關於佛學的爭論?

我們是一對年輕夫妻,育有一女。可是最近越來越發現人生觀不同,但是沒有影響到生活,只是感覺談一點稍微有層次的東西,就恨不得要干一架。我學佛學,學佛法(主要通過看南懷瑾的書,以及閱讀一些佛經),也只是初入門。可是我的另一半就覺得我思想老古、迷信,但是他完全不看書,不了解佛學。他憑什麼來亂加指責別人的東西是錯的,而且我還覺得他崇洋媚外的很厲害,只是一直沒表現出來。我可能也是剛學,心態還調整不過來,包容度也不夠。每次他這樣一說都要跳起來。我想問的是,怎樣才能讓一個人喜歡上讀書,至少下一次談話他不是完全不思考的就橫加指責,能說出除了迷信之外的一些中肯的話。


一,厭薄自夫是99%的女人都有的情況。結婚之前看自己男朋友可帥了,只要一結婚,少則倆月多則半年,自己的男人就變得一無是處了。這是會得女身的業。心裡明白怎麼回事兒就行。

二,夫妻就像高速公路上並行的車。大家往昔有因緣,今世走一段兒。過了收費站各回各家。下輩子別說做夫妻,就是能做同一物種都是奇蹟。放在輪迴里看,你們就是因緣來的,決定這幾十年住在一起養個孩子。作為一個學佛的人,重點不是現在你旁邊的傻×司機技術好不好,而是過了收費站你要去哪兒?

三,魔,就是磨。你覺得他「魔」,其實正是他來磨你。我們面對外人的時候都會「裝」,反倒面對親人的時候會肆無忌憚。越是在親人面前,越容易暴露自己的貪嗔痴。其實人家就是一個鏡子。鏡子啥樣不重要,透過鏡子能看到什麼才是關鍵。

四,是不是看他不講道理、胡攪蠻纏、崇洋媚外的時候覺得他特Low?其實不是只有他Low,你也Low,你倆一起Low。你福報Low,你果報Low,你出離心Low,你菩提心Low,你資糧Low……

趕忙加緊修行吧!自己福報都Low成這樣了還得瑟啥啊……

不抓緊努力下輩子保不齊還不如人家呢……


瀉藥。

你先把家務事都全包了,拚命幹活。他看你學佛了,脾氣柔順,還拚命幹活,就知道學佛果然好。

要隨順眾生嘛。自己家人都不能隨順,何況眾生。


看到南懷瑾三個字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了

題主,佛教要正信正念啊,先~


我先生也信仰佛教,最初我還諷刺過他,覺得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樣信仰宗教實在荒唐,何況他一個創業者,不想著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反而整體想著出世,不可理喻!

但是,我必須承認:

他胸懷格外寬闊,從來不會因為什麼人或什麼事擾亂思緒,哪怕是我沖他說髒話,他也只是沉默,事後自然和解;

他為人謙卑,一心向善,從不糾結,從不與人爭執,得失不計,永遠一副坦然的模樣和心態;

他信仰佛教,但從不傳教,非必要不會刻意讓別人知道他的信仰,也不會遇到什麼事都「阿彌陀佛」地嘮叨,更不會強迫任何人必須尊重他的信仰;

他也有追求和慾望,會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爭取,得到了就小慶幸,得不到也無所謂,權當天意如此。

我是個急性子又有些偏激的人,不得不承認,在認識這個人後,我才懂得真正意義上的寬容。前幾天,和他一起看了黃曉明的新電影《大唐玄奘》,真是被信仰震撼到了,可我仍然不會成為宗教信徒,在我來看,何必頂禮膜拜,尊重自在人心。

題主,說句你不太愛聽的,任何信仰到最後修的都是心性,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包容他人,看淡得失,從而成全自己,一旦你因為信仰與人產生分歧,或者信仰導致你的生活出現混亂,那和信邪教有什麼差別。

另外,題主得審視一下你與丈夫的關係,到底問題出在哪,真的是因為佛教么?未必吧?


丈夫觀點我們沒有辦法理解,既然此刻題主問及「夫妻兩關於佛學的爭論」,就必須要先正視題主本身對「佛學、佛法」的理解,這樣才是根本,否則一切說話可能沒並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脫離了佛法的領域去探討,清官難審家庭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可介入?

1)閣下是年輕夫妻,育有一女?

分享回應:

明白閣下狀況。但年長、年輕夫妻、有否兒女,跟整個課題不存在必然關係。

2)閣下最近越來越發現人生觀不同,但是沒有影響到生活,只是感覺談一點稍微有層次的東西,就恨不得要干一架?

分享回應:

自出娘胎,人生就是70多年跟外界的互動,叫「生活」,任何事情都跟生活有關。世間只得一個,人人體驗的領域、層次各有千秋。

有人只可將體驗帶給自己,但亦有人可將體驗同時帶給世間。

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

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

得失之間,感覺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以上為北宋朝文學家「蘇軾~蘇東坡居士」,當日登上廬山,飽覽眼前所見之境後,有感之作的四句詩,成為一首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詩。

橫看;指從視線在平面兩邊張看。

嶺;指沿著同方向橫向伸延的山體。

峰;指山的尖頂。

意思指,儘管看同一個山,如果從遠近高低之處,也因不同角度和位置,所看到的廬山景象也可以完全不同,只因為人在山中,局限了視線而被四周的景物影響,導致看不到廬山的整體了。

佛法表達了因為人心被「感知的表象~相」影響視野,而導致「被牽制~著相」,看不見事件整體真貌,產生了一廂情願的「二元對立~(陷入兩邊極端)」,不斷批判,結果為自己帶來的矛盾及煩惱。

人總活在「榮辱、得失、對錯、善惡」等等之間的對立世界裡,所以矛盾、糾結、煩惱是必然,這種「二分法」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佛法叫「落兩邊」,亦即「著相」。

人從小就被教導這樣分化所有人事物的價值,彷佛以為這「二分法」就是處世理所當然,誰知「二分法思維」存在大量邏輯謬誤,世界上顏色又豈會只得「非黑即白」?

人總慣性看表面事相作基準,常只考慮一系列「兩極端」,事事以自我中心為先,「能見度」極低。

甲說:「某人欠我錢,應該欠債還錢,但他沒還給我,所以他錯了。」站表面上,這是人倫,甚至法律上,人人也同意。

但乙說:「某人欠我錢,應該欠債還錢,但他沒還給我,所以他錯了,我的煩惱是他責任,因是他造成的。」站「實相」上,就值得商榷。

人必須跳出那「言教、文字、事物」以外的框架,來洞悉背後內涵。

我錯,就代表你對嗎?

我對,就代表你錯嗎?

你對,就代表我錯嗎?

你錯,就代表我對嗎?

難道我對,你也對,不可以嗎?

難道我錯,你也錯,不可以嗎?

我榮,就代表你辱嗎?

我辱,就代表你榮嗎?

如此類推.....

世上「沒有絕對真實世界,只有感覺出來的世界」,每人運用感官把資料攝入腦里,因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資料捕捉,就主觀選擇性的攝入,再經個人「信念、價值觀、準則」而決定意義,成為「定義」,留在腦中,根本只是「個人定義」而已,而並非來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認為」而已。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維,一點一滴塑造了自己出來。

故此,人是「主觀」的,佛法上稱為「我執」,亦即事事以「我的個人感覺」為大前提,凌駕於一切之上,並以這方式建立對世界認知。

每人都自制地圖,在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變了由「主觀選擇性」模式,就會改變世事對自己為所帶來的「影響,感受」,就所謂的「喜怒哀樂」。

喜怒哀樂的「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環境、現象」,而是來自我們對世事的「主觀感覺」,佛法上稱為「著相」。

世事是活動,活動只是活動,根本乃沒有自主性的無情物,佛法叫沒有「自性」,賦予千差萬別的只是人心,這個真實狀況,叫「諸法無生」。

佛法認為根本「無須」也「無法」改變「外在世界」使自己快樂, 一切都是自我陶醉出來的一場「錯覺」,但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實,拳拳到肉」?因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腳製造出來的「一場個人感覺」,所以非常逼真、拳拳到肉。

只要能改變了「腦里世界」,感受就會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際遇感受便會改寫。

萬物以大地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變「心」為主的法門,所以叫「心地法門」,將心調煉就會將煩惱「連根拔起」,這就是所謂的「修心」。

3)閣下學佛學,學佛法(主要通過看南懷瑾的書,以及閱讀一些佛經),也只是初入門?

分享回應:

如果面對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心「很舒服」,那麼說明心正執著另一個「不很舒服」的觀點。

由於這個觀點正奴役著心,所以才會產生「舒服、不舒服」的種種相對的界別及介懷,故此,不管這個界別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一個現象可以讓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經著相了,也應該從那裡出離。

4)閣下的另一半,就覺得閣下思想老古、迷信?

分享回應:

明白佛理,就知人生本是一場大誤會,何足掛齒?不是你誤會別人,就是別人誤會你,以上已有答案。

5)但是他完全不看書,不了解佛學。他憑什麼來亂加指責別人的東西是錯的,而且我還覺得他崇洋媚外的很厲害,只是一直沒表現出來?

分享回應:

閣下著相,以上已有答案。

6)閣下可能也是剛學,心態還調整不過來,包容度也不夠?

分享回應:

閣下著相,以上已有答案。

7)每次他這樣一說閣下都要跳起來?

分享回應:

閣下著相,以上已有答案。

8)閣下想問的是,怎樣才能讓一個人喜歡上讀書,至少下一次談話他不是完全不思考的就橫加指責,能說出除了迷信之外的一些中肯的話?

分享回應:

閣下著相,以上已有答案。

最後總結:

《六祖慧能法師》有一箴言,末學體會極深,這句話道盡「中性、空性」本質,這才是真正的「隨緣」。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大意指:「若然認為他人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這個認為就已經著了兩邊之相。他人有過失而我沒有過失,這個我的分別心就是著相,於修持般若就是已一個過失了。」

人會搭錯車,但會懂下車,再搭另一車,始終到目的地,只是時間問題。人生路上,不會一次選擇就決定一生,每階段也出現不同工具在眼前,關鍵在於能否適合自己,人可以搭飛機去北京,亦可以乘火車去北京,重點是花得起交通費,適合當下的,就是當下最好的,勿自欺欺人。

正如今天穿上的鞋,別人穿上並不一定適合,反之,別人適合的,我們亦未必適合。故此,不必在乎「別人穿什麼鞋」。那雙鞋,須由「穿上者」去適應,人天性作決定時之動機 ,也是自己認為最好的,否則自會脫下,一切自有因果,不必憂心、批判,更勿期待,自然沒有矛盾,天下太平。

P.S 現附上另一連結供參考。

佛教徒是令人討厭嗎?

Handsome:這個問題其實問得很好,但是如果要我分享,可以長到絲綢之路一樣 ,確實笑中有淚.....唉......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7421096/answer/10589923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樓主你說自己"主要是看南懷瑾的書",我就大概知道你的另一半為什麼跟你吵架了。


忘了在哪看到的了。

只輸出價值,不輸出價值觀。


1 有一種人就愛反駁別人,比如說我。。。不管你說什麼,只要句式不嚴謹,語氣過於絕對,我就想去反駁。應該算是一種病態,最近一直想戒掉

2 很多人都傳播自己的信仰,你愛人顯然無神論者,對於佛自然是抵觸的。你倆大可不必因為這個吵鬧,送你四個字:求同存異!

3 關於佛學,我萬萬不能認同!甚至關注@法嘉宗智 ,也是想著如何反駁佛學(我並不覺得他是一心佛,可能是我過於狹隘233333)

4你和你愛人,可以帶著孩子出去走走。在一個待久了,心胸容易變得狹隘,也容易心累。新鮮感早就沒了,現在是責任在維繫你倆,這很危險,把愛情轉變成親情吧。

5我困了,不想寫了……

此處略去n個字


你讀書的應用在哪裡呢?

她沒有覺得你讀書讓你的為人處世上個台階讓她佩服,只是覺得你像個腦殘粉一樣容不得別人說不好。

學佛的次第還是藏傳更專業,看慧燈之光吧


我覺得樓主有點走偏了,我先分享一下學佛的目的或者說是效果吧,「一個真正修行佛法者,煩惱應該越來越少,性格應該越來越柔順,而內心充滿喜悅,這行為日趨正常;如果情緒越來越低落,性格越來越偏激,煩惱越來越沉重,那麼這可不是一個修行者應有的結果。放棄心中只擔心自我的念頭,只要不拋棄那個慾望,我們的痛苦與煩惱就不會消除!要拋棄慾望,必須正確觀察事物,正確思考,保持正確的心,清凈的活下去!為了人們的幸福而生存,心就會自然而然澄清,真正的幸福就是以美麗的心活下去」,你看看這個與你平常看的南懷瑾老先生的書所教的相同不?

如果你能理解我剛才發的這段話,自然會對你的生活有所幫助。


不跟他爭,做給他看。


感謝題主的問題,讓我看到那麼多精彩的回答並從中受惠很多,感謝題主也感謝答主們。

1夫妻兩個人意見不統一很正常的,同一件事有人說黑有人說白,每個人的看事角度出發點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的。就像答主「handsome」說的「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

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得失之間,感覺不同。」就是這樣的,我跟我老公說你看某某說的話太對了,結果他就嗤之以鼻;而當他特別興奮的跟我說「這次英雄聯盟是韓國隊贏了,太牛了,逆襲了……」而我卻在想今天的飯做的真好吃,結果超級冷場。

2答主問怎樣讓一個人喜歡上看書?這個困惑我曾經也有過,後來我嘗試著去影響他,方法是飯後自己跑屋裡去看書,我還很心機的靠在他身邊看,希望日積月累的影響他。結果堅持了十幾天,我老公要我給他買《時間簡史》來看,我大喜,結果他沒看兩天就扔一邊了,我才發現要改變一個人真的很難,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這樣也會快樂輕鬆很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拙見了,最後祝福題主早日解決問題,夫妻恩愛共度餘生。再次感謝題主的問題哦,讓我想到那麼多。


我覺得學佛人內心是會越來越平和,與人相處是越來越包容的。

當丈夫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說了幾句,你就要跳起來了。你的內心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他是不對的,所以反應如此強烈。這就是著相了。看了關於什麼是「著相」,前面的答者handsome說的非常詳細! 感恩分享!受教了。

「由於這個觀點正奴役著心,所以才會產生「舒服、不舒服」的種種相對的界別及介懷,故此,不管這個界別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一個現象可以讓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經著相了,也應該從那裡出離。」

以上handsome說的實在太好了,只要一個觀點正奴役著心,所以才會產生「舒服、不舒服」的種種相對的界別及介懷,如果一個現象可以讓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經著相了,應該從那裡出離!

所以,請設法擺平自己這顆種種界別又斤斤計較的心。


學佛修心!

借用一段話,「愛是最大的力量。當波旬讓我疼痛時,他不知道他在迷,他認為他是他,我是我,「我」是可以被他殺死的。所以他是「可憐憫者」。如果我認為有一個波旬在讓我疼痛,而不知道他只是我心與境緣的投影,那麼我也在迷,我不知道疼痛與對立是自設的。當波旬撲向我時,我愛他,他便失去了動力,融化在了圓覺之中。

我們所有的「認為」都是識的後果,是對「自我」的保護。是與道的對抗。所以六度第一就是布施,敢放下一切(放下不是放棄,是放下執見),自然融入道中。」

一位有緣人說,人的苦樂跟外界無關,外界只是一連串「中性活動~緣」,苦樂是內在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錯覺,不要再受「相」欺騙,一切唯心造。

枕邊人是與你最有緣的人,所有的際遇都逃不開因果!學佛是修自己的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不執著一端,隨順生活!

佛法是不「二」法門

這個「二」在哪兒啊?

這個「二」在你自己的內心裏面。

你的心裏面:有了抵觸 有了叛逆,

這就「二」了

兩個東西有對立了。

什麼叫不「二」法門?

就是你心裏面你對身邊的任何人:

不抵觸,不叛逆 不反感,

心裏面只要有了煩惱,

就有了矛盾,

矛盾都是一分為二的,

你的心就變成兩個心了。

順其自然,做好自己!用愛去接受與包容一切!了緣消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以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貼子,說是一對夫妻,學哲學的,對康德哲學的某個辭彙,從德文翻譯成中文有了不同理解,遂離婚


我也來答一答,我沒有跟別人一樣讀佛經學習佛理,我是自小家裡周圍都是念經拜佛的,所以也信,會拜佛,會念經,我家那位呢,他媽媽是基督徒,周邊也都是基督徒,但是他是不沾的。

他呢從不看書,看經,念經,拜佛一個人是不會去的,生活也無特別愛好,我開始會覺得這人自大,腹內空空,無神無佛,也無神佛佑。

有一天我抄經,他問我在幹嘛,我說抄經,他也沒有任何話。到此刻,我才覺得,拜佛也好,念經也好,都是我的信仰行為,我不能因為我喜好讓他也喜好,也不能因為他不喜好而不樂意,至少無論他信仰如何,他看見我拜佛抄經念經並不多言,這樣的修為比我好多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