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地緣格局 | 離岸平衡手的生存之道
打開世界地圖,在龐大歐亞大陸的最西端,英倫三島見證了無數強國的崛起,也見證了最強悍軍隊的毀滅。自諾曼征服以來,倫敦是歐陸強國首都中唯一未曾淪陷於敵手的城市。取得這一偉大成就的原因,既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堅韌不拔,更離不開英倫三島獨特的地理特徵庇護。
英國的地理特徵
內部,眾所周知,英國是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涵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組成,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地形特徵上,可基本上分為四大部分,北部蘇格蘭高地,中部奔寧山脈,西部有威爾士高地,東南部為富庶的平原區。這種區分比較明顯的地理特徵,使得歷史上的英國並非鐵板一塊。英格蘭人居住於英國東南部,蘇格蘭人雄踞蘇格蘭高地,威爾士也曾經獨立於英國,愛爾蘭則完全是「化外之地」。
英國地形——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英國國旗的來歷。。
外部,英國孤懸於西歐大陸之外。東南隔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最窄處僅28.8公里。東部隔多佛爾海峽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隔海相望相望。南部與西班牙隔海,西部緊鄰是愛爾蘭,大洋彼岸則為美國和加拿大。此外,英國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還有一些零散的海外屬地。
英國歷史
(一)屢遭蹂躪
公元43年,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哈德良皇帝修建了著名了哈德良長牆,這也是《冰與火之歌》中絕境長城的原型。
羅馬帝國極盛期偉大屬於羅馬其實在蘇格蘭,有兩道「長城」——哈德良長城和安東尼邊牆
哈德良長牆冰與火之歌中的絕境長城
羅馬帝國崩潰後,從5世紀中葉盎格魯撒克遜人起陸續侵入不列顛。(電影《亞瑟王》中,克里夫·歐文扮演的亞瑟王對抗的就是這群盎格魯薩克遜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史稱「七國時代」,也成為了後來的英吉利王國的雛形(冰火中的七國原型)。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兵橫跨英吉利海峽,建立諾曼王朝。
冰與火之歌中的七國真實歷史上的七國時代諾曼底王朝及其在1066年所征服的英格蘭總結起來,這一時期的英倫三島被四次入侵,羅馬人入侵、盎格魯薩克遜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人入侵。四次入侵來自今天的法國西北部、德國西北部、丹麥。
之所以入侵屢次成功,一是因為英國沿海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為入侵者長驅直入提供了便利。二是島內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王權國家組織起有效抵抗,導致入侵屢屢成功。三是英倫三島此時相對於歐洲大陸屬於「蠻荒之地」,入侵者如羅馬人和維京人無論是組織上還是戰鬥力上都勝過島內一籌。四是島內無法組織一支海軍去阻攔入侵者。
(二)反攻大陸
王權時期的英國最大的特徵就是與大陸糾纏不清。自諾曼王朝1066年建立直到1558年丟失加萊,英國深陷大陸事務500多年,英格蘭向大陸方向三進三退,在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之間猶豫徘徊。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時期,除了英格蘭本土,王國還擁有諾曼底公爵領、埃莉諾帶來的的嫁妝阿基坦公國和從父親繼承的安茹伯爵領,在英吉利海峽兩岸都有大片土地,英格蘭成為橫跨英吉利海峽,西歐最強大的王國。
1155年極盛時期
百年戰爭中,英國兩度佔領了大半個法國,但是法國在生死存亡的時刻,聖女貞德挺身而出,在奧爾良城下力挫英軍。隨後法國開啟總反攻,收復了全部失地,英國徹底失去法國大陸的全部領土。隨著百年戰爭的結束,統一的法國無論是在面積上、物產上還是人口上都遠遠超過英國,英國已無力與法國進行大的戰爭。
1453年,法蘭西王室最終反敗為勝!都鐸王朝穩固統治後,此時的歐洲國際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法國和中歐哈布斯堡帝國相互爭霸,英國先是與西班牙聯合對抗法國,但是在伊麗莎白時期,與西班牙關係迅速惡化。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初步獲得海上霸權。
幸好西班牙王室經常破產。。無敵艦隊被一頓熊揍英國皇家海軍經歷無數的戰爭,英國終於確定了自己的地緣戰略。一是以海軍立國,通過強大的海軍保護本土被侵略。二是明智的使用自身的力量,巧妙結盟,避免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力量。三是確立王權在教權之上的地位,避免內部動蕩分裂。四是大力發展工商業,建立了沿歐洲大陸的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商業航線。對外向北美建立殖民地。這四點造就了一個穩定並且富庶的英國,為稱霸打下堅實基礎。
(三)走向巔峰
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以後,英國繼續迅速發展,國王和議會經歷將近一個世紀的鬥爭,議會最終勝出,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對外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擊敗了海上馬車夫。從此,英國北面完全控制了北海,必要時候為了打擊荷蘭和法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可以封鎖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出海口。
電影《海軍上將》中的英荷戰爭
同時控制英吉利海峽和北海,荷蘭還怎麼進入大西洋?荷蘭身處西歐核心區,太容易被外圍封堵此外,英國通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佔領了地中海之角直布羅陀要塞,得以遏制地中海通向大西洋出口。整個歐洲沿海再無海軍可以威脅英國,從而保證英國在歐陸爭霸過程中充分發揮離岸平衡手的作用,看著歐陸強國相互廝殺,消耗力量。必要時加入弱勢一方,打擊強勢一方。
歐洲海運通道,控制直布羅陀是多麼重要!為摩洛哥人民鳴一聲不平此間,英國陸續參與了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頻繁參與歐陸征戰,削弱了法國、西班牙等主要對手。終於英法爆發正面衝突七年戰爭,英國及其盟友取勝。歷覽數次波及整個歐洲範圍的戰爭,英國成為最大贏家。1758年,英國已有156艘外洋軍艦,而法國只有77艘。同時剝奪了法國在密西西比河以東以及加拿大的殖民地,亞洲則把法國擠出了印度。至此,大英帝國已經成型。
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普魯士這個強大的隊友,為英國牽制住了一大波歐陸強國兩大陸上強國中的法國向南喪失了與西班牙合併的機會,向北吞併荷蘭的願望落空。向義大利的擴張完全失敗。奧地利兩敗於普魯士,喪失了西里西亞。普魯士在英國的金援幫助下,迅速崛起,幫助英國在陸上牽制了法國。俄國作為新興力量成為歐洲主要棋手之列。
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此句話將英國離岸平衡手的作用表達的淋漓盡致。
參與七年戰爭的國家,藍色為英國陣營,綠色為法國陣營,結果法國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四)世界霸主
七年戰爭之後,英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格蘭中部豐富的煤帶為英國提供了豐富的燃料,英國獲得了傲視歐陸群雄的物質基礎。儘管拿破崙一世率領他精銳的法蘭西軍團攻克了歐洲所有強國的都城,但是1804年特拉法加海戰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艦隊,斷送了拿破崙入侵英國策馬倫敦的夢想。
工業革命極大地帶動了英國經濟發展
特拉法加海戰隨後英國參與了數次反法同盟,派兵進入西班牙牽製法軍,以一己之力力抗拿破崙大陸封鎖政策。拿破崙最終被整個歐洲聯合起來送到了聖赫勒拿島,法國淪為二流強國。
可惜鄙人功敗垂成藍色部分為反法同盟,這法國樹敵可真多。。
隨後俄國成為歐洲均勢的有力敵人,1853—1856年,英國聯合法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挫敗了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獲得地中海出海口的夢想,保護了英國在埃及的利益。隨後與俄國沿著伊朗和阿富汗直到中國西藏乃至中國,與日本建立英日同盟,英國對俄國展開了一系列封鎖。
俄國不斷追求的暖水港異常慘烈的克里米亞戰爭300年來,威脅英國的歐陸霸權西班牙、法國、俄國先後臣服,1850年前後,英國達到了世界的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大英帝國也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紀初達到鼎盛,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
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疆域,日不落帝國!
(五)巔峰滑落
月盈則虧,以1870年普法戰爭為分水嶺,英國從頂峰逐漸滑落。一是最致命的,即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英國在經濟領域一枝獨秀的風光不再。相對實力的下滑導致英國難以超然於歐陸爭霸之外。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俾斯麥縱橫捭闔的三皇同盟最終失敗,歐洲不可避免的陷入法俄與德奧兩大集團的對立之中。
普法戰爭
德國外交的核心在於,阻止法國與俄國結盟1880年開始英國增速明顯下降,直至1914年左右被美國超越三是美國和俄國在傳統歐洲之外,成為民族相對單一、結構更加穩固的洲際大國,資源上遠勝過歐陸這些傳統小國。四是過於龐大的大英帝國與承擔的維護全球秩序穩定的任務消耗了英國日益薄弱的力量。為了避免明顯佔有優勢的德國獨霸歐洲,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加入法俄協約國集團。一戰儘管戰勝德國,但是英國的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自治領基本上獨立。二戰英國英勇的抵抗了希特勒德國,但是一己之力再難以擊敗德國,最終依靠美國和蘇聯,艱難戰勝德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自己參加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日不落帝國已經沒落。
1959年大英帝國剩這麼點了高中歷史課本上的一頁丘吉爾,你說的沒錯(⊙v⊙)
(六)跌落現實
戰後,英國丘吉爾拋出了著名的「三環外交」理論。即英國充當英帝國與英聯邦、英國與美國、英國與歐洲之間聯繫的紐帶。這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大國迷思。此外,英國對法國和德國發起的歐洲一體化嗤之以鼻,認為英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不應該將自己的利益捆綁在小小的西歐諸國。
熬過了二戰的丘吉爾沒能熬過英國的衰落
英國還一廂情願的認為與自己同種同族的美國有特殊的關係,但是被無情的現實很快打臉。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迫使英法撤軍。另一方面歐共體獲得巨大成功,英國聯合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等小國成立的歐洲自由貿易同盟與之相形見絀。以至於英國後來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被戴高樂拒絕,直到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
不過英國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甘當美國小弟。1982年馬島戰爭,美國違背了門羅宣言,默許英國擊敗阿根廷。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英國將自己緊緊的捆綁在美國戰車之上,通過美國發揮自身影響力。
歐共體——德法意是核心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這些邊緣隊友顯然不能和德法意聯盟相比堅決不能把英國人放進來!
不過英國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甘當美國小弟。1982年馬島戰爭,美國違背了門羅宣言,默許英國擊敗阿根廷。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英國將自己緊緊的捆綁在美國戰車之上,通過美國發揮自身影響力。
馬島戰爭
英國的地緣政治目標
一、確保英倫三島的穩定。儘管蘇格蘭叫嚷獨立,但是一個統一的英國始終是英國政府的最低目標。自諾曼王朝開始,英倫三島命運就休戚相關。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分裂有可能讓英國跌落為歐洲二流國家。
二、確保低地國家的獨立。荷蘭與比利時與英國本島相隔咫尺。19世紀英國力保比利時免於德法侵略。一戰中德軍進入荷蘭和比利時成為英國參戰的理由。不論是法國還是德國獲得低地國家,對英國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三、確保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歷史上英國皇家海軍通過歷次戰爭,確保了對英吉利海峽的絕對控制。失去了英吉利海峽,英倫三島就像失去了盔甲的皮膚,只能任外人宰割。
四、確保法國沒有侵略意圖。英法在歷史上交惡的歷史遠遠長過交好的歷史。1814年之前英國依靠海軍艦隊遏製法國。二戰之後,由於法德和解,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美蘇崛起,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使得法國威脅大大減小。但是從歷史長河來看,無論何時何地這都是英國的絕對目標。
五、確保歐洲不出現一個超級大國。這在歷史上是英國的終極目標。但是二戰結束,蘇聯崛起為超級大國,英國這一目標自然而然破產。冷戰後,蘇聯解體,讓英國的安全緊張困境得到極大緩和。如今的歐洲俄羅斯退到羅曼諾夫王朝時代,法德在歐盟和北約框架內,歐洲一體化跳出了傳統的歐洲內陸爭鬥,歐洲歸於和平,間接實現了英國的目標。
六、與美國結盟。確保免於側翼的威脅,同時保證能夠在整個大西洋的航行自由。緊跟美國身後,還可以在世界各地中分一杯羹。
七、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特性。歷史上與德國、法國、俄國、西班牙等歐洲諸國頻繁結盟開戰,有利時則結盟,無利時則毀盟甚至開戰,這是英國人的拿手好戲。最近的退出歐盟也是一個明例。迪斯雷利那句「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不僅成為英國的外交信條,也成為國際政治界的圭皋。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推薦閱讀:
※各位支持陸權為王,有些事想不通?那個解釋下?
※地緣政治(14):如何評價中國修建肯亞首都內羅畢到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的蒙內鐵路?│脫苦海
※歐洲地緣格局 | 分裂歐洲的歷史宿命
※在混亂中尋求秩序:美國對華政策框架
※泰國地緣格局 | 國王去世後的泰國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