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里的宇宙:紙頁上的瑰麗奇景

這些書本別出心裁,在紙上重現出天體的姿容和光澤。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42《宇宙膠囊》。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作者:Gecko

宇宙無所不有。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以及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認識,在過去的數千年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現代天文學對宇宙的探索雖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關於宇宙的新知與理論也不斷為人們所聽聞,然而宇宙的浩大與抽象常常讓人難以用尋常的方式去理解。面對宇宙的不可估量,一些書本別出心裁,以一種全新的模式為我們再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所有探索與幻象。

跨越時間的想像

在伽利略創造出望遠鏡前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在通過對宇宙的想像來描繪出天堂的樣子。 在那個從不回應人類的天穹之上,有沒有一種充滿著慈悲的無形力量存在?畢竟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宇宙的威嚴和神秘更具吸引力了。

《宇宙圖志》(Cosmigraphics: Picturing Space Through Time)是部開拓性的太空圖畫書,記述的是一個始於神話而終於科學的故事。《宇宙圖志》跨越了 4000 年的歲月,將人類歷史上對宇宙曾有過的最具藝術性和深刻性的典型想像集結成冊。通過展示各個時代的手繪圖,它成為一個具象化的概覽——連續地記錄下了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銀心」,直到我們現在認為的宇宙在不斷膨脹並不存在「中心」的理論,透過視覺性的傳達,你能看到人類對於宇宙模型的猜想,以及對自身在其中位置的理解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的。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它同時又相當具備科學性,其中包含數百張精美插圖。這些意義深遠的繪畫就如各個時代的思想化石,它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還被收藏於世界各大圖書館。

早在真空的概念出現在宇宙學中之前,英國醫師和宇宙學家羅伯特·弗魯德(Robert Fludd)就在他 1617 創作的系列繪畫中捕捉到了非空間的概念。這幅圖驚人地接近當前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燃燒的火焰漸漸平息,直到中心的星狀結構在同心環般的煙霧和碎片中現形。

米開朗基羅的學生、葡萄牙藝術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科·達·霍蘭達(Francisco da Hollanda)於 1573 創作的繪畫,設想一個由全能的造物主創造出的托勒密宇宙。

1493 年,德國醫生、製圖師哈特曼·謝德爾(Hartmann Schedel)的木刻畫作,描繪了上帝在休息時的第七日(或安息日)。

1845 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在他的城堡架設了一個重達 6 噸的巨型望遠鏡,他利用這架被稱為「利維坦」的望遠鏡觀測並畫出了星雲的迷人螺旋結構。圖中的 M51 星雲在今天被稱為漩渦星系。這幅畫在當時的整個歐洲轟動一時,後來啟發梵高創作出了標誌性的《星夜》。

美國宇航局(NASA)和地質調查局(USGS)在 1979 年測繪的月球南極地區地質圖。

人類以視覺途徑能展現出多驚人的想像?《宇宙圖志》正是探索這種成就的第一本書。它也寓示著一種常態:在很大程度上,宇宙對於人類的感官來說往往是不可見的。歷史也佐證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感覺到宇宙真實面目的接近,但或許永遠無法得知它的全貌。

從早期先於威廉·布雷克幾個世紀的創世神話畫作,到啟發梵高創作出《星夜》的威廉·帕森斯的標誌性繪畫,再到 NASA 的阿波羅 11 號著陸點地圖,這些前所未有的「圖畫」一直提醒著我們宇宙的廣袤與包羅萬象。

在某種層面上,《宇宙圖志》是對科學與藝術融洽結合的最好致敬。書中大部分圖畫的繪製者也都是精通解剖學、光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學者。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邁克爾·本森曾說:「一直到 17 世紀前,藝術與科學從本質上就是融為一體的。」

手繪星空:畫紙上的瑰麗奇景

幾世紀前,人們就開始嘗試用刺繡、版畫、手繪等各種方式描摹下目力所及的天體和天文奇景。出版於 16 世紀中葉的《奧格斯堡奇蹟之書》( Augsburger Wunderzeichenbuch)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瑰寶之一。雖然這部書中的內容不少都是因當時教會的宣傳需要而杜撰出的種種「天災」與「神跡」,但從中也可一瞥人們早期對彗星及各種無法解釋的天文現象的目擊與記述。從最開始畫下粗陋圖案直至後來誕生出一門太空藝術,人們對宇宙的觀測和描繪顯然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奧格斯堡奇蹟之書》中記錄的各個年代出現的彗星。

早在 NASA 推出哈勃天文望遠鏡前一個世紀,法國出生的天文學家艾蒂安·特魯夫洛(étienne Trouvelot)便用他訓練有素的眼睛和雙手捕捉到了夜空中的奇幻圖景。同時還是一名昆蟲學家的特魯夫洛,十分擅長於觀察和繪畫。從 1870 年起,特魯夫洛就開始對天文景象進行手工描繪。1872 年,哈佛大學天文台看到他繪製的天文插畫後深受感染,立即聘用了他專門從事繪圖工作。之後,特魯夫洛花了十餘年時間對宇宙進行觀測,並根據結果製作出一系列精美插圖。

艾蒂安·特魯夫洛,他同時是天文學家、畫家和昆蟲學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總共繪製了 7000 余幅精美的天文插畫,發表了 50 多篇學術論文。從科學嚴謹性上來說,特魯夫洛的繪畫清晰而準確,諸如月海、日全食、木星紅斑、土星環還有獵戶座大星雲等,與今天我們用空間望遠鏡觀測到的已十分接近。

《特魯夫洛天文圖集》(The Trouvelot Astronomical Drawings)記錄了他最精湛的 15 幅天文插畫。在照相機還沒普及的維多利亞時代,儘管天體攝影已經初現,但技術依然很不成熟。那個時候,利用攝像機進行長時間的曝光也只能獲得模糊的天文圖像,有價值的細節難以保證。而特魯維洛特卻能夠僅通過 6—26 英寸的折射望遠鏡來觀察星空,便能用畫筆繪出天體的完整結構和諸多精巧細節。相比之下,當今給我們以最多宇宙美麗幻想的哈勃天文望遠鏡則有 516 英寸之長。

特魯夫洛筆下的火星。

月球「濕海」。特魯夫洛對細節的描繪十分到位。

1873 年觀測到的日珥,可以清晰地看出太陽表面火舌的跳動。

1875—1876 年間繪製的獵戶座大星雲。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恆星形成區。

1881 年出現的彗星。

然而,正是透過那十分受限的鏡頭,特魯夫洛創造出的畫作有著儀器攝像無法替代的藝術性和人性感染力。柔和的色彩、合理的構圖和精細的線條,讓他筆下的宇宙散發出令人窒息的美。他在其中加入了他對宇宙的理解、熱愛,甚至還有一點點希冀,正是這些讓天文學更動人了起來。

「雖然我的工作正是致力於嚴格並精確繪製下一切細節,我也的確儘可能地保留下了所描繪對象的那種天然優雅感和柔美的輪廓線,」特魯夫洛曾寫道,「但毫無疑問的是,沒有人能在紙上重現出天體的姿容和光澤。」

事實上,觀察特魯夫洛的畫作,你能發覺有一種很深刻的包容性和人文氣息蟄伏其中,它們亦彰顯出藝術、科學、技術如何塑造了彼此。

信息圖:用數據刻畫無垠

文字和圖像,是過去我們在書本上獲取知識的主要形式,這兩種方式雖然記錄下了人類對宇宙的大部分了解,但我們依然很難從中把握宇宙的概念和全貌。道格拉斯·亞當斯曾說:「太空很大,是真正的大。」但是,究竟有多大?無論從尺度還是距離上,我們都幾乎無法想像。單看天文數字並不能增進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但「信息圖表」(infographic)用直觀和可視化的方式提供了一條佳徑。

《宇宙信息圖》(Cosmos: The infographic book of space)就用基於真實觀測數據的繪圖將宇宙的包羅萬象展示了出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天文學就是壯美的星空圖像,它們的確有著非凡的視覺效果,」《宇宙信息圖》的作者克里斯·諾斯解釋道,「可是天文學的內涵遠比幾張漂亮的照片要豐富得多,它還一直是一種能以不同尋常的方式來創造視覺場面的迷人體驗。」

在我們的地球之外還有什麼?人類在整個宇宙當中又處於什麼位置?信息圖用一目了然的方式為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

作者嘗試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探索軌跡。利用精妙的設計,龐大的數據化為了直觀的圖形。《宇宙信息圖》中的大部分數據都通過等比例縮放得到了描繪,例如地球、月球以及月球軌道的尺寸比例就依照真實世界的數據進行了還原。而在尺度和概念超出書頁所限的部分,作者又進行了對數縮放;在更極端的情況下,還對尺度進行了整體抽象。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模型、群星的生命周期、宇宙的深度與廣度,還有讓我們得以發現這一切的儀器、機器和技術,都在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圖案中得到了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專門為此書配套創立了一個互動式信息網站,在網站上,宇宙進一步具象化——你不僅能看到書中的內容「動」了起來,還能親身參與其中,與宇宙里的萬物發生互動。

在信息傳播上,可視化的風格可謂是近年來的流行趨勢,越來越多成為一種讀取複雜信息的有效方式。《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的信息圖》(Infographic Guide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是採用信息圖解來展示宇宙的另一本書籍,它是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 Hachette Book Group)信息圖系列圖書之一。除了太空,此書還講述了有關人體、生命和飲食等各類主題——內容正如它書名所說的一樣紛繁。

立體書:書頁里的縱深感

理解宇宙的視角可以有許多種,最容易讓人想到的直觀展示方法莫過於立體呈現。立體童書《你是星塵》(You Are Stardust)用引人入勝的畫面展現著自然世界的動人與深邃。翻開任何一頁,你都能從童話般的書頁中獲得關於美的體驗、對宇宙的想像和確鑿的科學知識。

Be still. Listen.

Like you, the Earth breathes.

Your breath is alive with the promise of flowers.

Each time you blow a kiss to the world, you spread pollen that might grow to be a new plant.

——You Are Stardust

正像是對宇宙萬物不盡相同的隱喻,設計師利用不同質地的材料來製作各類模型:草木山川、鳥獸蟲魚、日月星辰……對這些手工物件加以組合,並結合手繪、攝影及數字合成技術,一個令人驚異的宇宙空間便悄然而生。在今天這個由技術主導的現實世界,我們往往缺少對孩子與自然之間聯繫的關注。不同於平鋪直敘的科學講述,這部立體繪本將科學知識建立在了藝術之上。藉助富於美感的構圖與故事情節,以及每一頁當中對人與宇宙間關係的詩性描繪,關於自然的信息就這樣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感的設計中得到了深層傳達。

「你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你左手的原子和右手的原子或許來自不同的恆星,你的一切都是星塵。」如果要將勞倫斯·M.克勞斯的這句名言替換成視覺語言,《你是星塵》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把宇宙裝在具有縱深感的書頁里,作為給偏好圖像信息的兒童的第一份宇宙認知。

作為對書本內容的衍生,《你是星塵》還擁有一個 iPad 應用程序——一個具有聲效、動畫、原創背景音樂的「故事書」,由原書團隊打造而成。在 APP 上,閱讀變成了互動式的體驗,除了有聲閱讀,你甚至還能建立自己的冒險故事。「我們需要重新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宇宙」——可能這才是這本童書蘊藏的最大含義。

比二維平面中的立體畫還要具象的,便是三維立體書籍了。日本設計師大野雄介(Yusuke Oono)並未滿足於 180° 的立體書本呈現形式,而是以全新的 360° 設計概念把宇宙場景融合到了書本當中——《360° 書里的地球與月球》(360°BOOK 地球と月),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連環畫冊,抑或工藝品。使用激光切割技術來設計圖案,打開書時,你會看到一張張剪紙般的內頁連接起了地球﹑月球和衛星;在尚未打開時,它則只是本看似無奇的冊子。這部「地球月亮宇宙」書是大野雄介創作的系列立體書之一,整個系列包括了森林、動物、人類家園等主題,它們從多種角度定格了宇宙的豐富內容。

前往宇宙:像唱片一樣

想要展現宇宙,有時候不一定必須從外觀和形狀還原群星萬物。《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不僅以文字記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太空探索黃金時代中發生的故事,而且還以整本書的裝幀設計作為媒介,傳達了宇宙的獨有氣息。

旅行者號攜帶的黃金唱片。

1977 年,NASA 的傳奇項目「旅行者號星際唱片」項目正式誕生,兩艘無人探測器攜帶著刻有「地球之聲」的金唱片飛入太空。這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中,我們向外星文明發去的第一聲問候,當中的 118 張照片、90 分鐘音樂、55 種人類語言問候和一段地球進化之聲代表了地球由古至今的文明。

「星際唱片」項目的推動者,同時也是美國最具浪漫主義情懷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希望,它能成為一份寄給外星人的地球之禮,同時能也為我們的子孫後人保存下一份地球彼時的文明檔案。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設計感極強的內頁。

旅行者號探測器起碼還要經過上萬年才會接近其他的恆星系統,在那之前,它將一直孤獨地飄浮在茫茫宇宙中,猶如一粒灰塵。或許正是出於對這種場景的想像,《星際唱片》的設計師孫曉曦希望本書能帶上宇宙的那種空間感和立體感,甚至還有點古舊的意味:到達你手裡時,它已穿過了漫漫時空。在採用全黑印刷的紙書內頁上,版式極簡的白色文字和圖片有如懸浮在宇宙當中,當你像拆開一張黑膠唱片般解封《星際唱片》時,打開書頁靜靜地呼吸一口,似乎真能感受到身處太空時的神秘與空曠。

回望地球:一個像素的藍點

1990 年 2 月 14 日,已經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旅行者 1 號」飛船最後一次回望地球,拍攝了那幅著名的《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在照片上,地球只有不到一個像素的大小,幾乎無法被觀察到。

《暗淡藍點》:最右邊的光束中央,有一粒微暗的光點,那就是地球。

實際上,人類從太空中俯瞰地球這事並沒有太長的歷史,直到 1967 年,全世界才第一次從太空中拍攝了地球的全景照。那張照片後來成為了《全球概覽》第一期的封面。這份傳奇出版物的創始人斯圖爾特·布蘭德曾這樣說道:「我一直相信,一旦擁有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一切將會改變。」

《全球概覽》第一期封面,使用的是人類在太空中對地球拍下的第一張全景照片。

以超出地球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立足的這個地方、這顆漂浮在茫茫宇宙中的藍色星球,人類得以真正體會到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在所有回望地球的影像中,《暗淡藍點》堪稱最獨特的一張。它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於讓每個地球上的人都得以看清,我們所在之處其實只是無垠宇宙中的一粒沙、一片塵埃、一個毫不起眼的點。

今天再看這張照片,沒有什麼能比卡爾·薩根的解讀更經典了。關於人類、地球和整個宇宙的關係,關於我們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我們的命運,這位天文學家的描繪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

再看看那個光點吧,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在浩瀚的宇宙劇場里,地球只是一個極小的舞台。那些將軍和帝王,那些成敗和榮辱,那些血流成河,那些霸業和輝煌,不過只發生在這個點上的一部分地區,轉瞬即逝。想想這個小點上,一個角落的居民對另一個角落的居民,往往會表現出無限的殘忍,無所不在的誤解,互相殘殺的熱切,以及難以化解的仇恨。我們故作姿態,我們自以為很重要,我們自欺欺人地認定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權地位,這一切都被這個白光中的小點推翻了。

我們的星球是宇宙無邊的黑暗中一顆孤獨的塵埃。茫茫黑暗中,無盡的未知,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幫助。

地球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已知存在生命的地方。至少在不遠的將來,人類無法遷居到別的地方。訪問是可以辦到的,定居還不可能。不管你是否喜歡,就目前來說,地球還是我們生存的地方。

有人說過,天文學是讓人謙卑並塑造個性的學科。除了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這個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可以揭示人類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對我來說,這強調了我們有責任更友好地相處,並且要保護和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園。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宇宙信息圖:第一本可視化宇宙簡史》(Cosmos: The infographic book of space),未讀·北京聯合出版社,2017 年版

《360°BOOK 地球と月》,大野雄介(Yusuke Oono)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年版

《1024·人與機器共同進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年版

Cosmigraphics: Picturing Space Through Time, by Michael Benson

Book of Miracles, by Joshua P. Waterman Till-Holger Borchert

The Trouvelot Astronomical Drawings, by Trouvelot Etienne Leopold

Infographic Guide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by Thames Eaton

You Are Stardust, by Elin Kelsey, Soyeon Kim (Illustrations)

觀影

《宇宙時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萬物與虛無》(Everything and Nothing)

A Pale Blue Dot / Youtube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42《宇宙膠囊》。歡迎到離線官網使用信用卡或進入官方微店「不在線商店」訂閱。

推薦閱讀:

高空不僅有夢想,還有炸雞堡!
致命的太空環境:中國航天器做了什麼去應對?
從ISS上看國界,會發現什麼有趣有料的地方?
宇航員上天一年,的確高了瘦了,但身體卻彷彿衰老了幾十歲?
中國版空天飛機2020年試飛?

TAG:宇宙 | 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