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洋規劃」?


我覺得和之前關於「小區圍牆」及「帶門小區」(gated community)的討論大概有一定聯繫。

中國自身的城市規劃一直是不差的,然而當下一些新規劃的城區在向外學習時,不但沒有學到「洋規劃"的精髓,還將國外正在自我檢討的部分引了進來。

上圖是我現在所在的城市Irvine, California (加州爾灣市)

城市形態簡單來講,以兩處人工湖為中心,城市以數條縱橫大道構成有一定曲折、卻整體平整的城市結構。東北方向居民小區向山腳持續擴張,而西南方向則通向UC Irvine然後過渡到開發較久的Newport Beach(新港市)直達海岸。

City of Irvine於1971年建市,由舊金山泛美金字塔、洛杉磯LACMA等知名建築的設計師William Pereira規劃,整體形態表現著很濃厚的二戰後現代主義特徵,比如

1. 多車道便於私家車交通的寬敞道路。

2. 隱蔽於植被、甚至圍牆中的小區。

3. 各社區之間規律分布的購物廣場(plaza)。

4. 南北兩側集中分布的辦公樓及產業區。

對於這樣的規劃設計,UCI PPD(規劃政策及設計)部的師生及市內居民的感情也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其確實也帶來了一些長久的好處,像

1. 人際流動性減少帶來的良好治安。

2. 良好市內環境對優勢產業的吸引力。

3. 空間足夠且私密性強的居住條件。

4. 居住、產業、科研之間的協調互動。

然而另一方面,Irvine的規劃其實沒有著力於解決二戰後私家車交通主導的城市規劃所帶來的隱患—

這是同屬南加州橙縣(Orange County),卻開發更早的城市Santa Ana及Garden Grove。棋盤狀的城市形態已經規整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而在這些較早開發、缺少設計的城區,有的主幹道甚至是沒有人行道的。且不止如此,包括這兩座城市,也包括Irvine,這樣的城市有不少缺點—

1. 城市交通教授會說,這樣的形態導致對小汽車交通的過度依賴。隨之,人們日常運動量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增加、高效公共交通發展受阻、還導致了嚴重的道路堵塞。

2. 社會理論教授會說,這樣的區域間接阻礙了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帶牆的小區將不同人群分隔,私人交通減少了人們共享的公共空間,市內活動的活力也嚴重下降。

3. 城市設計教授會說,這樣的設計甚至缺少一個區域應有的品味(sense of place)。千篇一律的房屋、換湯不換藥的小區、無窮無盡的大道,將城市給人的親切感削減。

上圖為位於聖路易斯,曾得一時好評卻最終因社區失敗而在1970年代中期被拆毀的巨型現代主義廉租社區Pruitt Igoe。

無論是城市、小區、還是建築,這樣充分考慮了實行性,卻忽視了自然發展而來的城市帶給人的隱形好處(像鄰里關係、共享交通)的現代主義設計對西方社會影響深遠。尤其在美國,從東北部紐約城市群、到南部亞特蘭大、到中西部聖路易斯、再到剛剛提到的西海岸南加州,均有相當明顯的發展痕迹,並成為今天城市規劃師生們的研究對象。

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美國學界當下更為提倡的是城市形態設計準則(Form-based code),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

現在在美國也已經有不少區域已經實踐這些理論,將城市規劃得更為得體。比如上面提到過的橙縣首府Santa Ana(聖安娜)的Downtown(市中心),今天已經成為美國戰後城市再規劃的其中一處經典範例。此外還有洛杉磯市中心(Downtown LA)等更為著名的例子。

重視人行道、限制道路寬窄、鼓勵公共交通發展等舉措,從美國國內觀點來看,是為戰後過度重視功能實用性卻如今過於臃腫的城市重新找回城市的靈性。從美國國外觀點來看,卻甚至有點像讓美國城市變得更像一些歐洲、日韓、甚至中國城市的既有形態。而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

這是雲南省保山市,我出身的城市。離典型案例昆明呈貢不遠,加上個人非常熟悉,以此為例子講述一下。大家可以看到,這裡城區密度明顯地分成了兩塊區域

以北(圖右側)是2000年後新規劃的北市區,方格狀的鄰里、帶門禁的小區、巨型的體育館、多車道卻無行人的道路,一如二戰後美國城市無序蔓延(sprawl)後的模樣。

以南(圖左側)則為明代以來依山依然發展而來的傳統城區。儘管當年模仿南京城修建的城區也頗方正,細節處能夠卻將土地足夠利用,大街鋪面人們熙熙攘攘,就像其他中國老市區一樣。

而號稱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在華規劃首例的昆明呈貢,整體規劃的道路及已經建成的地鐵幹線清晰可見,已建成的社區卻零零散散。暫不提新城市主義的實踐落實得如何,在這樣一塊當前因活力不足而建設過程艱難的區域,恐怕連新城市主義的用武之地都沒有。

話說回來,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的兩條重要理論在於—

1. 傳統鄰里社區發展理論(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 公共交通主導型開發理論(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很有意思的是,對於昆明這樣的中國大城市來說。一來傳統鄰里社區並未像美國二戰後擴張的新城區一樣,從一開始就未被重視;二來由於高人口密度與過去中低收入的社會現實,公共交通其實在市內一直能夠蓬勃發展。

像雲南的昆明呈貢區、保山北市區這樣2000年後新規劃的區域。以中國西部後進且人口密度較大區域的社會現實,服下了應對美國二戰後居民富裕且地廣人稀所致隱患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解藥,不難想像最後作為城市,也會「上吐下瀉」。

從結果來看,新城市主義的實現程度低下,倒是把作為其所治之症的美國無序蔓延(sprawl)的慘痛教訓複製了一番。甚至大片規劃、蔓延出來的區域都沒有足夠的居民居住,而成為「鬼城」。

已經有北市區這樣土地利用率偏低區域的保山市,近來更是又在東邊規划了區域相當於原本南北城區加起來還擴張了一倍以上的東城區。而大批在原本區內北部及東部土地上居住的農村居民,獲補助搬進了上圖這樣巨大的「廉租房」,更是彷彿聖路易斯Pruitt Igoe的輪迴轉世。

上圖為近來於雲南新建成的一處小區,模仿南加州社區的建築和規劃風格引得當地居民連連稱讚。然而,對於同時作為雲南土著、及南加州在住居民的我來說,在認可南加州地中海式建築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將其視為一道象徵為國內、尤其省內一些不慎重的規劃思路感到可惜——

各國各地既有的城市形態,是在漫長的時間中,由各自獨特的社會現實發展而來的;

發達國家新興的規劃思路,更多是為了應對當地在如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而生的。

今天已經不是只要以更先進的國家為師就能緩解本地問題的時代,城市規劃也不是一門一項規則皆準的理科研究。

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取長補短,才是今天中國新規劃項目更應該重視的方向。在我看來也是「洋規劃」被提出來討論的重要理由。畢竟, 國外很多規劃是好的,卻不一定是適合本地的,更不用說發達國家歷史上其實也積累了不少並不應該效仿的規劃案例。

————————————

*圖片來自網路,尤其https://www.google.com/maps。若有侵權,立即刪改。

若有信息錯誤或不同意見,歡迎指正,並感謝不吝賜教!


不存在土洋的問題,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規劃實驗廠,各種宏大敘事,存量增量,情懷型,生態型都能碰到。無論國內國外,沒參與過中國規劃真是對不起這個時代。當然,我們也會借鑒國外規劃先進經驗,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註定無法直接套用。現在,中國規劃屆早就開始遠征亞非拉,甚至歐美了。


瀉藥,不知道題主想問什麼

大致說一點自己對洋規劃的理解,只是說我自己覺得不錯的。

去日本的時候,在橫濱,有一塊新區,看地圖一眼就知道是新區,不是新區不可能那麼規整。交通性道路在外圍,生活性道路在內側,居住區圍繞這生活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裡大型超市、百貨商店。還有新幹線站點都很方便。當時還看過設計的東西,整個設計很簡單,但是很實用。

去年的時候幫朋友看過一個國際諮詢,有美國一家不錯的公司參加,一個城市設計,做的很簡單,方案很漂亮,各項配套布局乾淨利落。

相反,看國內的設計,一個簡單的地塊都能搞出一兩百也的彙報文件,定位要考慮全球到地塊,還要考慮亂七八糟一堆國內潮流的詞語,看起來極其高大上,最後落腳到方案,沒法看,這樣的設計看了太多。

城市規劃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不可能是一件簡單的只需要設計的工作,目前國內一討論規劃就是政府、設計師、民眾,三位一體,其實這個討論了多少年了,還是沒有向前走一步,針對規劃,政府方面就可能要細分出很多職能,設計師方面也需要細分,民眾需求對接方面也需要細分,規劃在國內這麼多年了,這些事情都沒做,還停留在宏大敘事上。導致的結果就是設計師要做設計,所有的事情都得來討論一遍,其實很多討論都沒有意義,因為討論的結果沒有對接執行的部門,而規劃設計的本職工作,用地布局,空間設計反倒沒時間搞。

洋規劃就不同了,他們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因為他們生長的土壤在這方面很健全,都是程序化的東西,安心做空間就可以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理解洋規劃,就是非常簡單的回歸到空間設計的角度去理解就可以了,別想那些高大上的潮流辭彙就可以了。


David 兄應該加上點補充說明呢。文字或者鏈接都好。不然,不知道是不是在說同一個概念呢。

我的理解,「洋規劃」指的是:中國一些地方政府,請外國設計公司、導致照搬國外的城市規劃,造成「水土不服」的「鬼城」、以及空間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例如,這個鳳凰網2014年的報道中,昆明呈貢的問題:

虛高的「洋規劃」

昆明呈貢俯覽圖,圖片來自http://CRI.CN

那我們先以這個理解為基礎來討論嘍,如果有錯勿怪。

簡單答案:博大精深的中文裡面,有兩個成語:「紙上談兵」,以及「按圖索驥」,用在這裡都頗為合適。(哇咔咔,不過好像我自己也經常做純字面意義上的這兩件事,看俺的專欄就知道了。 :D

在我看來,城市規劃是一個複雜而且有機的多變數問題,而且大部分變數之間會互相影響。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區域的人氣(或曰居民數量),可以取決於那個區域的商鋪數量、學校數量及質量、交通便捷程度等等等等,相關配套設施及指數的。但是,這裡就涉及到一個雞與蛋的問題,居民是否願意去某地定居取決於當地商鋪數量,同時,商家是否願意去某地開鋪卻是取決於居民數量的。所以,跟物理里的「N體問題」一樣,會是一個複雜而且沒有解析解的問題。

即使剔除 local government corruption, intentional bad policy 這類問題,地方官員真心想做出成績,但是方法錯誤,導致新城區變成「鬼城」也是有可能的。

依吾愚見,可能的問題有三(當然只是 theory / hypothesis,需要研究來證明):

1. 體量

今天早上才在聽到的 NPR Marketplace 的報道,中國超過一百萬人的城市,共有超過100個。於此相比,美國的百萬人以上城市,據2014年的估算,只有10個;加拿大,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更是只有3個。(注意這裡說的是城市,而非都市圈。)

所以,即使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設計公司再怎麼有經驗,其經手過的案例都不會太多。而且,量變有可能產生質變。這一點不可不查。

附圖,來自維基百科,美國百萬人以上城市:

2. 文化

外國的規劃設計公司也許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國的居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種文化上的東西是最難把握的。

雖說地產都是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但是,location 和 location 還是不一樣的啊。不見得都能夠套用著名電影台詞 -- 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 醬紫來說:demand 為A,所以建了B,就一定會有XXXXX 人來,醬紫套用公式。

3. 政策

咩... 報道本身說了:限購令。

所以,即使在引入招標,完全由外國公司設計,步驟完全沒有問題,紙面數據非常漂亮的時候,如果實際操作不夠謹慎,仍是有可能出現如上面報道中昆明呈貢的現象。

可以怎樣改進,這是 Urban Planning Majors 如David 兄的範疇。俺就不班門弄斧了。


問題定義有點寬泛。洋規劃是指美國,加國,澳大利亞,還是歐洲,抑或是外國人眼裡的中國城市規劃。建議題主多加幾個話題。謝謝


推薦閱讀:

居住區規劃表現圖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
中規院、同濟規劃院、深規院這3家規劃院,在業務方面各自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北京和天津兩個國家級城市離著這麼近,這樣的城市布局合理嗎?
基於現代,未來戰爭模式,我們如何進行規劃與建設?
如何看待中央時隔三十七年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

TAG: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