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編年史:獵殺女巫、吸血鬼的恐怖之謎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藝術的目的就是引起恐懼和憐憫等情感、情緒。」

人類的文學和藝術產生的歷史,其實也是人類不斷體驗恐懼的歷史。人類的史前藝術比如岩畫之類,就是反映了人們對於殘酷的自然環境的恐懼。隨著文明的發展,戰爭、災禍、陰謀等等都成為了藝術作品中表現的內容,在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里,也可以發現許多恐怖的元素。

在此,我想特別談一談歐洲,因為現代恐怖小說或驚悚小說,發源地還是在歐洲。我們都知道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這部長篇小說的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諷刺當時流行於西班牙的騎士文學。那麼什麼是騎士文學呢?

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產生於一個黑暗和壓抑的時代,但無論多麼黑暗的時代,人們總需要幻想和娛樂,那麼騎士文學就成為了騎士和貴族階層僅有的幻想和消遣手段,這就是騎士文學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中世紀騎士文學裡有許多現代流行小說的元素,比如愛情、戰爭、武打、奇幻等等,我覺得現在台灣和日本的許多非常流行的奇幻小說不過就是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翻版而已。

在騎士文學裡面眾多的流行因素里,還有一條就是恐怖的因素,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環境是相當惡劣的,寒冷的氣候,稀少的人口,封建領主制度造成各地諸侯割據,小國寡民,在歐洲有許多荒涼的草原和森林,還有崎嶇的海岸,這些都成為恐怖產生的自然因素。

而中世紀的歐洲城堡更讓人產生恐怖的情緒,可以想像一下在陰森可怖的巨大城堡里,數百年來不見天日(歐洲城堡建築的採光很差,早期建築根本就沒有窗戶),走廊旁邊聳立著古代騎士的巨大盔甲,看上去就象是個骷髏藏在裡面。由此可見,歐洲最恐怖的民間傳說吸血鬼達庫拉伯爵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歐洲的宗教又是非常講究贖罪的,基督教有深刻的原罪思想,許多人生來就認為自己有罪,相信末日審判,終生都活在誠惶誠恐之中。基督徒領聖餐吃的是麵包和酒,這也是象徵的,耶穌在被捕前對門徒們說,吃麵包就象徵吃基督的肉,喝酒就象徵喝基督的血,當然這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自我犧牲,但對教徒來說就是一種祭祀了。

另外,中世紀的宗教生活是非常嚴酷的,到處都是宗教裁判所,經常對異教徒處以死刑,有一段時間,有成千上萬的女子被認為是女巫而被活活燒死。歐洲經常爆發瘟疫,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奪取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瘟疫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真正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恐懼,人們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就會光顧自己,或者隨時都會光顧自己。

所以,歐洲中世紀的生存環境是非常殘酷的,人們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中。相比之下,同時代的中國人實在是非常幸福的,在中國古代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動亂,和平之中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穩定的農業社會裡,人與自然是和平共處的,人與人之間有傳統的倫理道德來約束平衡,所以相對來說中國人並沒有感到多少恐懼。只有極少數佛教徒才有類似於西方人的恐懼意識。這就是東西方對於恐懼的不同認識,東方人認為是很小兒科的東西,西方人卻認為非常恐懼。

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以後,歐洲又出現了哥特式小說,我覺得這類小說其實就是中世紀騎士小說風格的延續,代表了歐洲貴族文化的一種懷舊意識。而歐洲貴族文化保留最多的是哪裡——英國,英國是通過相對文明的方式進入君主立憲的,不象法國那樣經歷了多次革命,以及共和國與帝國、王國的反覆,法國許多舊貴族都在動亂中被消滅了,而英國的舊貴族則一直延續下來。因為英國是歐洲貴族文化最多的國家,所以英國的哥特式小說也是最多最好的。

勃郎特姐妹的《簡愛》和《呼嘯山莊》,杜穆里埃的《牙買加客棧》和《蝴蝶夢》都帶有強烈的哥特式小說的痕迹。而世界上公認最早的一部科幻小說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後來這部小說被多次改編成經典電影,我們一定都看過,雖然現在我們將它當作是早期科幻小說的開山鼻祖,但實際上在當時是被認為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說,具備了許多恐怖的元素。世界偵探小說鼻祖美國人愛倫坡的作品,也具有很多哥特式小說的特點。十九世紀末英國人斯托克的《德古拉》更是把吸血鬼帶入了文學殿堂,奠定了後世吸血鬼題材作品的基礎。

所以,我認為英國哥特式小說是近代西方恐怖小說與懸疑小說的始祖。此外,哥特式小說對於推理小說和科幻小說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及至二十世紀,所謂「恐怖小說」便正式粉墨登場,到了斯蒂芬.金的時代更是把這一文學類型推上了極至,加上恐怖電影的風行,至今仍然常盛不衰。

剛才談完了西方,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東方。我非常喜歡中國古典文化,至今仍然經常閱讀古詩詞,小時候讀到的四本白話《聊齋志異》,為我打開了古典文學的大門。

聊齋里的所謂的「鬼故事」,不過是把人間的故事照搬到了鬼魂和狐仙的身上,比如陰曹地府里也有腐敗分子,也有索要賄賂的小鬼,這和人間的社會是一樣的,有時候閻羅王也要搞一把反腐倡廉。女鬼和狐仙要比人類更加可愛和可敬,在猙獰的真實面目之下其實埋藏著更為人性化的靈魂——這與她們用來迷惑人類的美麗畫皮其實是一樣的。

中國歷代文人都幻想能遇到「小妖精」,這大概是現實世界過於平庸和殘酷的原因吧。既要保持君子的風度,不能與販夫走卒們同流合污,又無法抑制自己心中小小的慾望,於是只能在文字上「意淫」一把。不過也正是有了這些可愛的「小妖精」,中國古典文學裡才有更多的人情味,而不是可怕的鬼味。

再說說日本,比如剛剛引進中國的夢枕貘的《陰陽師》,類似作品在古代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多,除了中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外,還有日本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等許多經典作品。

《陰陽師》的故事背景放在千年以前的平安時代,實際上延襲了古代東方筆記小說和傳奇的風格,和西方小說有著天壤之別,是東西方兩種完全不同的小說類型,無論是題材還是敘事特徵,都很難放在一起類比。日本與中國有著相近的文化,同樣具有多神信仰和大量的民間迷信,而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國更為普遍和極端,我想這與島國古代惡劣的自然環境有關,對於生存和未知的恐懼,導致了大量靈異傳說的出現。

廣而言之,東西方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大量的靈異類故事和文學,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人們內心潛意識裡共同的困惑。誠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所言:「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生與死——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必然要經歷的。

自古以來,無論你是君王還是平民,是哲人還是愚夫,都免不了要考慮「生存與死亡」的話題。而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和好奇心理,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構成了我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人類關於恐懼的編年史。

本文首發於蔡駿個人公眾號(caijunxysj)。周一至周五,書單、影單、歷史真相……與你分享關於懸疑的一切。

推薦閱讀:

別說一句頂一萬句了,我連一句廢話都沒有
《尋妖記》:妖道孫恩(三)
理性的人是不是更適合理工科,而感性的人更適合文學藝術一類的學科?或者說善用理性思考問題的人在邏輯方面更具有優勢?
有沒有可能通過遊戲使人們閱讀名著?
當我準備寫很長的答案時,需要什麼樣的組織邏輯結構和敘述技巧才能使別人饒有興趣的看完全文?

TAG:文学 | 恐怖小说 | 吸血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