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好消息,也不願意跟你分享

如果你只有兩個共度餘生的人可以選擇,一個只能分擔你的痛苦,一個只能分享你的快樂,你會怎麼選擇呢?

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分擔痛苦的那個,但2006年刊登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表明,能否分享快樂可能是影響戀愛質量更重要的因素

研究者發現,不同的人對於伴侶分享的好消息有不同的反應,主要分為四類。比如,對於「我被美國常春藤名校錄取了!」這個好消息,不同的反應可能是——

1 消極破壞(passive destructive)

「你一定不會相信今天發生了什麼!我今天在超市抽獎,中了一輛自行車!」

對於伴侶分享的好消息,沒有給出積極回應,也沒有給出消極回應,而是處於無視狀態,就跟沒聽見似的

2 消極支持(passive constructive)

「哦,不錯。」

這類人對於好消息會給出正面回應,但是非常漫不經心,就好像對方說的這件事情無足輕重,沒有什麼值得這麼高興的地方。

3 積極破壞(active destructive)

「你確定你能一個人在國外生活么?你家裡能出得起那麼多錢么?出國讀書要花很多錢呢!」

他們在聽到好消息的第一瞬間,不僅沒有肯定對方喜悅的心情,反而拋出各種打擊積極性的問題來試圖將一個好消息變成一個沉重的負擔或者新的問題。

4 積極支持(active constructive)

「是嗎?親愛的,你太棒了!!啥時候拿到offer的?他們是不是給你發了郵件?快給我看看!」

這類伴侶在聽到好消息的瞬間,會立馬放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然後用比伴侶可能還興奮的情緒做出回應。

雖然這四種回應模式是在情侶參與者樣本中發現的,但是放在其它各類人際關係中也是奏效的,無論是和父母、朋友還是同事。除了第四種是健康的回應之外,其它三種方式都會將快樂瞬間殺死。你可以回憶一下,為什麼有時候不喜歡跟父母、某些朋友和同事分享你的好消息,讓我來猜猜看——

你攢錢買到了心儀已久的降噪耳機,可能會藏著不讓父母看到,更別提分享了,因為他們的反應可能是「有這點錢買什麼不好,飯也不好好吃,買了這麼個破玩意兒」。

你跟認識半年的對象開始商量結婚的事情,想要提前分享給身邊的好友,收到的都是祝福,但有個要好的朋友就會跳出來叮囑你「這麼快就結婚?你了解清楚對方的底細了么?這個決定太倉促了吧?你可想好,不然後悔一輩子。」

你完成了一個不錯的項目,買了小點心跟部分的同事分享,可能就會有人酸溜溜地說「唉,有些人就是命好,趕上好時候了,能力也就那樣。」

我想當你身邊有類似這樣的joy killer的時候,寧願不分享好消息,也不會選擇讓本來開心的事情被他們有意無意地殺死。每次聽到他們的回應,都會讓你有一種想要犯罪的衝動

尤其對於你可能要相處一輩子的伴侶,能夠一起分享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也許對方能夠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審時度勢,出謀劃策,但也能夠把你的開心快樂扼殺在搖籃里。然後你變得不再敢和對方分享你的好消息,可如果快樂的時刻都不能一起體驗,這段戀情還怎麼維持下去呢?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能替別人的開心感到快樂呢?也許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曾經可能一直生活在沒有善意的環境中,父母的愛需要條件,老師的愛需要好成績,朋友的愛需要討好,所以他們對這個世界是充滿敵意的。那些人表現出來的自私就是被這種敵意長期籠罩而形成的性格特點,他們甚至不曾知道打心眼兒里去關心一個人是什麼感覺?要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夠替別人開心和快樂?

我們總說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放在這裡再合適不過。

如果你的伴侶正是這樣凈潑冷水的人,你能做的就是去包容Ta的敵意,讓對方知道真正的善意可以是什麼樣子,也許Ta很幸運,能夠慢慢擺脫自私;但如果你做不到這樣的耐心和犧牲,也不用勉強自己,做到最大努力仍舊無果就選擇放手,畢竟你沒有那麼多額外的快樂可以用來浪費

而如果你是內心充滿敵意的那個人,請在努力嘗試接受和改變之後,再進入一段認真的感情,否則你將會最終自縛於敵意、自私和孤獨的繭殼。

一個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地方,歡迎關注公眾號:「安慰記yes」


推薦閱讀:

經濟學假設「人類都是理性並且自私的」,這符合心理學的研究嗎?
這8段話,分享了我兩年來的讀書經驗

TAG:日常心理分析 | 情感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