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維的框架

幾個月前我曾經寫過思維框架的相關文章,而今天再次重寫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將思維框架抽象化和模型化,一個好的思維框架必須要能夠演繹當前的思維方式和現象,並解釋當前思維中常見的問題。

一談到思維,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結構化思維,系統思維,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逆向思維等,而這本身並不是很好的思維分類方法,更多的只是我們在思維活動中需要關注的一些思維方式和邏輯等。

思維的定義

在我的專欄文章《我是如此思考的》裡面我曾經給思考一個定義,即自我驅動的獨立意識下的思維活動。而這個定義現在來看還是沒有本質上的解釋思維這個詞,而我在重寫思維的框架這篇文章的時候,準備結合思維框架的構圖重新給思維一個定義,即:

思維是人類在接收到外界輸入信息後,經過大腦有意識地處理後,形成有價值的輸出結果的過程。

我們將這個定義進一步展開,即是我們接收到外在信息的輸入,我們的大腦會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降噪,加工和模式匹配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藉助我們大腦裡面已有的基礎記憶,知識和經驗信息。即外在輸入+內在知識經驗共同進行處理加工和模式匹配後形成有價值的輸出。

信息的輸入

信息的輸入,簡單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有攝入的內容都會構成信息的輸入,你眼睛看到的事物,看過的視頻,圖書;你耳朵聽過的歌曲;乃至你聞到的氣味,品嘗到的味道都會構成信息的輸入。

對於輸入的信息,本身又分為兩類,一類很容易進行結構化,定量化和數字化定義;而另外一類則只能進行定性化,圖示化和模糊化定義。對於第一類計算機很容易解決,而第二類則需要計算機具備人工智慧和進行深度學習才能解決,比如圖像和語音識別等。

其次,信息的輸入不能脫離周圍的環境,即信息輸入本身的價值往往在於信息所處的當前場景,否則信息很可能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數據而已。比如我們上線的系統出現了宕機,如果沒有具體場景,我們很難分析具體的問題點究竟在哪裡?

大腦處理過程

對於大腦的處理過程,根據思維框架圖,我將其分為知識經驗庫和大腦處理過程兩大部分,對於知識經驗庫本身又包括了基礎記憶,知識和經驗;而對於處理過程包括了定義和降噪,加工處理和模式匹配三部分的內容。

1) 知識經驗庫

知識經驗庫本身是有層級的,即基礎記憶庫(信息),知識,經驗三個方面的內容,這個分法即和我們常說的知識管理的分法是一致的。在這裡的知識重點是顯現知識你學習後變為你的隱性知識,而這裡的經驗則是將普適的方法論通過學習和實踐後轉變為你自己的方法論。

通過這個框架我們可以進一步解釋個人知識管理的意義問題,即形成最底層的知識經驗庫,然後再根據知識經驗庫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有價值的輸出。如果沒有後者,個人知識管理沒有產生有價值的輸出,即沒有體現核心意義。

在我的1年前的專欄文章《思維的框架》裡面,我當時將學習和實踐方法論也做為一類思維。注意在新框架裡面這個不再做為單獨一類思維。即可以這樣來理解:

即通過學習可以將信息轉化為記憶和知識,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經驗和方法論,這些構成了我們大腦知識經驗庫的核心內容,正是這個內容將作為我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看待和評價新事物的核心參考。將學習這類思維活動單獨拿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和實踐最終是內化到我們的知識經驗庫為目的,而不是以產生有價值的輸出為目的

老師教會給你一元二次方程和解法,你學會了,這是學習的過程。而你拿到一道應用題,你將其轉為了一元二次方程,並把它求解出來,這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思維活動。

2) 大腦處理過程

大腦處理活動,第一步就是對問題或事物進行定義,即我常說的5W1H方法對問題進行定義,同時考慮前面談到的任何問題的定義不能脫離場景。

問題只要能夠定義清楚往往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在《提問的智慧》裡面談得最多的就是問題的定義,即很多時候你自己把問題定義清楚後你發現問題解決方法你自己已經找到了。

在問題定義過程中有個重點就是信息降噪,即我們拿到的信息,得到的數據是否是真實可靠的,即如果論據本身就是錯誤的,那麼最終推理出的結論自然也是錯誤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辨別和確認拿到的信息或數據的真實性。

處理的第二個活動是加工,當我提到加工這個詞的時候,我將原來我談思維所涉及到的分解,組合,排序,聚合,抽象,重組等全部納入到加工環節。而所有的加工活動可以看到仍然是圍繞問題或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展開的。

靜態維度:分類,分組,維度屬性,矩陣,樹和層級,關聯關係等

動態維度:階段,流程,活動,事件,消息

為何要進行加工,最簡單來說即是我們接收的輸入信息或問題很難完全相同,而這些問題在粗粒度很難真正進行模式匹配,必須要經過加工後才能夠後大腦裡面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模式匹配。即加工的目的是為了後續的模式匹配,越是複雜的問題,越需要加工和處理,否則無法匹配。

加工完成後,最後的重點就是模式匹配了,將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定義分解後的問題點進行匹配,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決策結果。最簡單的模式匹配比如認知,我們有了對狗狗的抽象認知後,當別人拿一張小狗的圖片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馬上能通過模式匹配得出我看到的是一條狗而不是貓,當然真正有價值的思考過程遠遠複雜過簡單的認知。

對於我們常說的邏輯則正好是在思維整體框架中模式匹配這個地方,當然最基本的邏輯仍然是演繹和歸納,對於其它常說的邏輯比如由現象到本質,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體,由原因到結果等基本仍然屬於核心的形式邏輯內容。對於詳細思維邏輯我準備單獨再寫一篇來進行闡述。

任何思維活動,外界新輸入,大腦已有知識經驗庫,大腦處理過程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們知識經驗庫是一片空白,即使我們接收到思維信息我們也不可能展開思維活動。而這個時候你要做的事通過學習將信息轉換為知識。

有價值的輸出

注意我們將思維活動的輸出歸納為了四類,具體如下:

認知:重點解決What層面的思維,即是什麼層面的思維。(What)

評價:即對一個人物,事物或一個事件的評估或評價。(View)

解決方案:通過搞清楚問題的定義後,最終通過思維分析,給出了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思路。(How+Why)

決策:一般還是針對問題,即給出一個問題的決策或選擇結果。(Choose+Howmuch)

而對於這四個方面,可以看到對於認知和評價更多的是偏於對事物或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評估,而對於解決方案和決策則是偏於問題維度。即雖然是四個層面,但是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思維活動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認識和評價事物,核心是事物;一類是分析和解決問題,核心是問題。我們日常絕大部分的思維正是圍繞這兩類活動展開。

對於解決方案,一種是解決如何做的問題(how)?一種是有結論解決和論證為何是這個結論的過程(why)。對於決策分為簡單的選擇性決策,也包括了選擇某個結論後的幅度決策。比如是否漲價是決策,同時如果我們確定了要漲價,那糾結該漲價多少也是一種決策。

大家可以看下知乎的提問,基本都是圍繞上述四類思維活動展開。你也可以想下你日常的思維活動,看下是否可以歸納到上述的四個分類裡面。雖然上述歸納可能還不全面,但是通過這種歸納我更加容易去理解思維方法和邏輯層面的事。

認知:更多的是對基礎記憶和知識的簡單模式匹配過程。

評價:涉及到你已經有大量的知識經驗庫支撐,同時也涉及到對事物本身的完整維度分解

解決方案:最難的,涉及到定義,加工和模式匹配給個過程,同時還需要有強大知識庫積累

決策:重點是結構化決策方法建立,前面重點仍然是為事物維度劃分和權重評估

基於該思維框架的其它思考

基於該思維框架,我們就容易理解一個學生如果學習和記憶能力強,但是舉一反三能力弱的場景。即該人缺少的是整個思維框架中問題轉化和模式匹配的能力。當其面對自己沒有見過的新問題的時候,很難通過加工將其轉變為一個自己已有經驗庫的已知問題。對於這類人,需要鍛煉的是模式匹配能力,否則他就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大量的時間花在記憶和各種題型訓練上。

對於批判性思維,其核心是在接收到信息的降噪,其次是在模式匹配時候嚴謹的推理。

對於發散性思維,更多的則是在大腦處理的加工環節對知識點的關聯和聯想能力。

對於結構化思維,其一是標準的思考方法和步驟,其二是對事物或問題域的結構化定義和表達上,比如我們常見的樹結構或表結構,科學的歸納方法和邏輯。

對於系統思維,我們強調的是在加工環節,將目標分解到具體的影響因素後,將影響因素形成完整的反饋閉環迴路的過程。對應到輸出一般是在決策層面應用的最多。

對於思維效率和速度的問題,通過這個框架也更加容易解釋,即知識經驗庫的積累本身可以極大加速思維效率,同時在信息,知識和經驗三個層面,最高層的經驗往往模式匹配速度越快。我們學習和實踐的越多,我們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越多,我們越容易在經驗層面進行快速的模式匹配(雖然可能犯經驗主義錯誤)。而如果缺乏了這些知識經驗,我們解決任何問題則都需要通過大量的搜索攝入信息,同時先將信息轉變為自己的知識,然後才能用這些知識進行模式匹配。
推薦閱讀:

邏輯「我沒學過物理,但是我熱愛,難道就不允許我發表一些看法么?」,有什麼問題么?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龜兔賽跑問題。關於無限分割?
【認真想】關於我們的課程,你可能會問這樣的問題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TAG: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