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涉及到的古文字種類,該怎樣查詢?
接觸的篆刻入門者越來越多,對於入印的文字種類,提出具體問題的也越來越多,覺得有必要專門寫一篇文章把一個篆刻愛好者應當明確的文字種類做個彙集,如果再有人問到這方面的問題,一總拿這篇文章回答。
正文來了。
既是學篆刻,當然是要涉及篆書,但又不完全只有篆書,是在古文字里轉悠,涉及的古文字大致有這些:陶文、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包括籀文)、小篆、摹印篆、漢篆、繆篆、古磚瓦文、封泥文字等等,分別介紹一下。
陶文:
什麼是陶文?其實就是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元號,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現在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也就是說陶文將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
(陶文)
我猜想陶文的出現應在原始社會氏族時期,而這個時候的還沒有複雜的器皿,摶土燒制之後,就成了盛裝物品的陶器,為了使它美觀,就增加了花紋,為了使它記事,就成了文字,所謂的陶文由此形成。陶文是正宗的高古文字,古到印章產生之前,在趙之謙之前大致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文字是可以入印的,或者說是可以作為印人創作篆刻作品的參考的,而趙之謙之後,「印外求印」思想大轉折,陶文漸漸走入篆刻創作者的視野。
現在沒有較好的陶文字典,或者有,比如《遁盦古陶存》這種,卻又無處買去。所以,大部分篆刻入門者只能找些零星的資料來參考,好在,初學篆刻者也基本不涉古陶文。戰國以後的印匋與此並不相同。
甲骨文:
甲骨文談到的資料比較多,這裡不多說,大家記得它是在古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清光緒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後羅振玉精加考釋,影印有《殷墟書契菁華》,但這部書買不到,篆刻入門者條件不允許的可以查我的公眾號里的甲骨文對照表,條件允許的,可以買《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的,價格也不貴,定價300元,遇到搞活動,說不定價格更低。
(甲骨文)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算字較多了,大部分老的詞句都可以在甲骨文里找到對應字,創作起來,組字拆字並不很多,於是現在很多篆刻人用甲骨文搞創作,當代印壇,這樣的印人比較多,初學者一定要注意,不要犯那種章法用漢印格式或者元朱文格式而選字卻用高古字甲骨文,形式與內容不搭。
大篆:
這一項還包括有金文和石鼓文兩個大類,石鼓文又有籀文的分支,因此,有的初學者在這兒就混亂了。
金文,指的是夏、商、周、秦、漢時期刻在鐘鼎彝器、泉布(就是古錢幣)、鏡鑒、權、量、詔版上的字,因為制這些東西的材料都是青銅器,屬金屬類,因此叫金文,因為鐘鼎居多,又叫鐘鼎文。金文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這個現成的參考書就是《金文編》,很不錯,價格也在200元上下,買吳大瀓的《說文古籀補》是買不到了,《金文編》能搶就搶一部吧。
(金文)
石鼓文,其實也是大篆,跟金文的區別是它刻在石鼓上,因為材料不一樣,結體當然不一樣,又因為大篆入印,現在已成風氣,因此大篆很受人重視,而石鼓文又因是刻在石頭上的字,與現在的篆刻石料大有類同,因此參考性更強,所以石鼓文已經為人重視,又加吳昌碩大師精研石鼓文之後,篆刻別有洞天,因此,石鼓文更加為篆刻學習者重視,幾乎認為石鼓文就是大篆的正宗。其實,要習大篆,金文並不可忽視。好在,石鼓文最初也就只有718個字,保留下來的更少,只有400多字,一天一個,一年差不多就消滅掉了。
(石鼓文)
石鼓文里有個旁支概念,就是籀文,專指《史籀篇》中與小篆不同的字,這個字就是石鼓文,只是特列出來,且《說文解字》里也只列了220個字,也不多。問題也不大。
查石鼓文,直接查字帖就好了,不需要字典。
小篆:
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的統一文字,這個概念也說得多了,不再多說,查小篆,中華書局版的《說文解字》最靠譜了。9000多字,常用的字其本都可查到。
(小篆)
摹印篆:
有人說,你都說小篆了,還再來介紹摹印篆,這兩樣不是一回事嗎?我們其實只能說,這是一個朝代的字,但並不是一種形式的字。
我們查小篆,多用來刻元朱文印式的印章,而我們查摹印篆,大部分情況下是刻秦印格式的印章,當然,也有部分印人也拿秦印里的字刻元朱文,我不贊成也不反對。
摹印篆是秦代規定的專用來刻印的文字,其結體是方形的,與通常的小篆並不完全相同,查小篆我們查《說文解字》,查摹印篆,卻只好到秦印里去查。
漢篆:
有人又會說,漢篆不就是繆篆嗎,不對,兩者也不同。
漢篆是存在漢代碑額和少數漢碑(例如《袁安碑》)里的文字,稍微雜一些隸體,基本類同於小篆,但並不是漢代用以入印的繆篆,像《祀三公碑》里的漢篆基本上就接近隸書了,也算漢篆的參考字體,但都不同於繆篆。查漢篆可查碑額或有限的幾個碑,因此字並不多,逐個臨過去就是了,可以做為刻印的參考。
(漢篆《袁安碑》)
繆篆:
這個也不多說了,就是漢印里的文字,專門用以入印的,刻漢印印式的篆刻作品,查繆篆就好了,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征》或者《新編漢印分韻》就大致可以完成任務。前者不到200元,後者幾十塊錢,也還都有出售,不難買,前者似乎越來越少了,加緊哦。
古磚瓦文:
漢篆雖不是通行文字,但還有大量的秦代文化殘留,因此漢篆不可能僅存在碑額時里,也在磚瓦里存在,當然也在印匋里存在,現存的漢代磚瓦在漢代或者算是建築材料,存在文字內容的則基本都是文物級別的藝術品,現在有一路印人,專研磚瓦,很有古意,篆刻初學者也可以向他們取經,篆刻的形式到內容都可以向漢磚瓦文借鑒。
(漢瓦當拓片中的瓦當文字)
有一本書,可以查查磚瓦,叫《金石索》,只是現在已遇不到了。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資料下手了,好在初學者並不急著研究磚瓦文字。
封泥文字:
據說趙之謙第一次見到封泥,他認為是印范(就是制印的模具),後來就被人研究清楚了,原來是封泥,可見大師也會看錯眼。
封泥文字並不同於印章文字,也不同於印匋文字,三者有聯繫。印章不多說了,印匋是印章蓋在匋制材料上經燒制而成的陶器,封泥則是印章蓋在未經燒制的膠泥上形成的印跡,印匋始於商周或更早(包括前面說過的陶文,因此說更早),而在紙張沒有廣泛應用之前,印璽的作用則主要用於封泥,所以大家看,漢印里白文印好多,封出來就是朱文了。
其實封泥可以說是近現代的火漆印封的起源,只是那個時候的粗糙些,現在精細多了。封泥文字當然也因此與印璽文字略有差別,印璽做工精巧細緻,封泥則比較規矩嚴謹,而印匋則相對蒼茫渾厚,也因此文字並不完全相同。
(封泥文字)
封泥文字有一本吳式芬、陳介琪編的著《封泥考略》,似乎還能買到,不超過100元的樣子,有志於此,也可搶一本。
刻不同的印,就大致要用不同的同類別文字,儘可能不雜廁各種不同時期的文字,那樣既不嚴謹,也不符合藝術規律,當然,在同期文字找不到某字時,可以用拆字、組字的方法來應對,但當某種字體中,雜入的組字或拆字較多時,就應當考慮,這方印是不是要換種文字入印了。
(【老李刻堂】之11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印泥的分類及辯識方法?選購印泥時應遵循的原則?
※篆刻技法學習的三個入手點
※篆刻砂紙磨盤粗細與號數粒度的對應關係和區別
※黃牧甫的印面和他的一些印學觀點
※篆刻史:東漢官印的「三金一銀」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