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是欺負人的一方怎麼辦?關於校園欺凌的那些事兒
提到校園欺凌,很多人腦海里就會出現「小惡霸「的形象。
其實,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暴力行為只是其中比較嚴重的一類,而更多的欺凌發生得隱蔽,比如,集體嘲笑某些方面比較特殊的同學,商定孤立某個孩子,故意給同學的學業增加障礙,等等。
「咱們家的孩子也可能欺負別人?」
是的,不是在家裡很乖、或者成績好的孩子,就一定不會欺負別人。
我們希望孩子不但懂得保護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那麼,就一起來了解校園衝突里,孩子的小心思,看看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會欺負同齡人?
孩子們「欺負別人」的時候在想什麼?
下面是調查統計得到的愛欺負人的孩子的想法:
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了,不算「欺負人」;
覺得大人反正也不會管的;
覺得被欺負一方「活該」吃點教訓,或者,覺得對方就是「欠」
對被欺凌一方感覺很不爽,討厭ta;
這樣就和我的朋友(指欺凌方的小集體)團結一致了;
感覺自己很強大;
嫉妒被欺凌一方;
希望得到關注;
反正我就經常被欺負,我也欺負比我弱的人試試。
家長怎麼察覺孩子有可能欺負了別人?
容易有欺負別人行為的孩子,通常會有下列特徵:
有不如意的情況發生,通常會責怪他人,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缺乏共情、同情和不能理解他人的感覺;
自己曾經被欺負;
社交技能不太發達;
對生活里的控制權很在意;
沮喪,焦慮或抑鬱;
試圖適應鼓勵欺凌的同伴群體。
有很強的支配或征服別人的需求,不能容忍自己的權力和權威被侵犯。
總要在同齡夥伴中當「老大」;
吹噓自己的優勢——儘管有些優勢可能是想像出來的;
脾氣暴躁,易發怒,情緒衝動,有很低的挫折容忍力。很難符合規則,很難容忍逆境和拖延。
(如果他有AD / HD的衝動/多動型,這可以解釋這些行為,請與他的醫生和教師來解決和管理行為的工作很重要)
時常說謊;
叛逆,對人常表現不尊重,對人有攻擊性行為,包括對老師和家長;
已經被發現有反社會或犯罪行為(如盜竊或破壞)。這可能是因為他接觸到了不好的朋友,融入了「錯誤的群體」。
如果你的孩子是欺凌者,家長能做些什麼?
父母應該明白,主動欺負同齡人的孩子在家庭內外的人際關係上,未來會更可能面對危機,嚴重者從事反社會或犯罪行為的風險更高。
但是,我們反對用「惡霸」來給孩子貼標籤,讓我們只稱為「欺負人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的,加上後果和紀律,他們可以習得不同的人際交往技能和行為,用更適當的方式處理感情,同伴的壓力和衝突。
重要的是,設法幫助孩子改變他們對他人的攻擊行為,以及他們對生活可能有的消極態度。
你的態度和行動
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去逃避、否認或者刻意輕描淡寫。
也許不太容易接受,不過不要用「孩子總是淘氣一些」或者「哪個孩子都要有這麼個成長階段的」這樣的想法來自欺欺人。
認真傾聽、核對事實。不要相信你的孩子告訴你的一切。孩子為了掩飾自己所做的事情,當然可以巧妙地編織一個無辜的故事來哄你。
學校或受害者的父母可能會詳細記錄你孩子的欺凌行為。仔細地查看這些記錄的日期和行為模式,看看是否能找到一定的規律。
探討孩子消極行為的原因。如果必要,可以與家人一起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幫助孩子停止欺凌
和孩子好好談一談。
先不要忙著自責,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替他受過。
孩子未必了解他們的行為是欺負了對方。他們可能會認為它是「只是開玩笑」而不知道自己如何影響另一個孩子。幫助他們了解欺凌的定義是什麼,並強調負面行為是不適當的。
「只要對方不喜歡,就不應該做」,是一個基於尊重、也容易判斷的原則。
探索行為的原因。
不帶成見地、坦白地向孩子了解,ta的行為背後是怎麼想的。
你可以問孩子他或她的感覺,是否他或她曾經被別人欺負,或者是否正在經歷來自朋友的「從眾」的壓力。
確認孩子的行為是欺凌,而不是生理原因。
有時候,由於生理原因,有的孩子有某些情緒和行為障礙、或有限的社會技能,常常以被誤以為欺凌的方式行事。如果是這個原因,需要儘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制定行動計劃。
行為可以改變,但它不會自動發生,不要指望「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確定並了解情況後,就是行動。想想有什麼不同的方法可以採用,哪些方面需要改變。然後,確定需要誰一起參與,需要採取什麼步驟。
教導同情,尊重和同情。
欺負人的孩子,常常缺乏對他人感受的覺察。嘗試了解您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覺察和認可別人的感受,尤其是對方受欺負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清楚地表達你的期望。
讓孩子知道,欺凌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好,你不會容忍。讓他們知道,只要你知道ta有此類行為,ta會立即有後果。
為欺凌規定清晰一致的後果。
不要用體罰。體罰只會增強孩子錯誤的觀念,認為「誰更強悍,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告訴孩子,如果繼續欺負別人,會發生什麼。嘗試找到對孩子有觸動的後果,制定明確和簡單的家庭規則體系。
獎勵和懲罰都要簡單明確,始終如一地執行這套規則。例如一旦有欺凌行為發生,那麼孩子可能會失去一些特權(例如電視或電腦遊戲時間)。
以身作則,鼓勵合作
在生活中給孩子做模範,展現如何用非暴力行為解決衝突,參與和鼓勵合作型的遊戲。
教導和獎勵適當的行為。幫助孩子學習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衝突和處理感情,如憤怒,不安全或沮喪。
角色扮演
幫助孩子練習處理欺凌的不同場景。你可以輪流扮演做欺凌的孩子和被欺負的孩子。這樣會幫助孩子明白別人的感受。
提供積極的反饋。
對孩子積極友善的態度,以及和平解決問題的行為提供獎勵。正面的強化可以幫助改善行為,通常比懲罰更有效。
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天賦和優勢,幫助他發展積極正向的反應模式。
耐心,耐心,耐心。
這件事之後繼續跟進,詢問孩子,並定期聯繫學校,以確定他的欺凌行為已經真正停止。
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並密切關注他的活動。了解他跟誰交朋友,他們常常去哪裡玩兒,常常做些什麼事,為他尋找更有益的夥伴。
改變行為需要時間,可能有挫折和反覆。保持耐心,讓孩子知道你的愛和支持,孩子才能耐心地學習新的方法處理感情和衝突。
學校應該做什麼?
校方的防欺凌政策,對於制止學生的欺凌行為是至關重要的。
在某一特定事件中,無論我們的孩子是欺負者,受害者,或旁觀者,我們都期望從學校里得到的清晰透明可執行的預防和處置結果。
因為北京某名小學這一事件,可以期待的是不少學校會開始重視欺凌行為的預防和處置。
作為家長,雖然不能決定學校的政策,但如果可以向學校建言的話,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出建議:
1. 制定「容易」和「安全」的欺凌事件報告流程。
這裡的「容易」,指的是聽取報告的成人應該容易被孩子們找到,而且包括,孩子們能夠明確知道向誰報告、報告什麼。
「安全」指的是,孩子們知道報告後會得到尊重,不會遭到忽視、質問和嘲笑,個人的隱私也可以得到保護,不會導致進一步的傷害。
2. 有正式的防欺凌政策和規則,並予以執行。
讓家長明確知道他們將採取什麼措施來幫助阻止欺凌。
3. 學校應該有事件調查的規範。
學校應該調查情況,儘可能還原事實。教師和管理者應該負責與欺凌者極其父母對話,而不是讓被欺凌方直接面對。他們也應該告訴欺凌者,如果他不停止欺凌他人,後果將是什麼。
如果欺負行為繼續,學校應該立即執行預定的後果。
4. 教師和管理者的警覺和監督十分重要。
學校工作人員應該對受欺凌的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他們也應該經常與受害者的父母溝通,告知他們學校里的情況。
給孩子無霸凌的青少年時代
儘管欺凌行為在各個地方都會發生,但這並不是放任欺凌繼續發生的借口。
研究表明,即使是起外號、惡作劇這樣隱性的但是反覆發生構成欺凌的行為,對被欺負的孩子的長期消極結果都很嚴重,不容忽視。例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報告說,三分之二的最近的美國校園槍擊事件,都是由經歷了嚴重欺凌的青年涉案。
對個人的成長而言,欺凌者、受害者、旁觀者都受到了傷害。
校方的防欺凌政策對於制止學生的欺凌行為,至關重要。而家長,不僅僅是受害者的家長,也包括欺凌者的家長,和校方的充分合作,也是創造一個安全校園的重要力量。
畢竟,在學校里,孩子們受到保護,愉快地自由地度過他們的學習時間,建立友誼,學習知識和人際交往技能,有機會探索他們未來人生的所有可能性,是所有家長最大的願望。
推薦閱讀:
※校園欺凌——社會學怎麼看?
※暴力少年:我親歷的血腥童年
※孩子所在的學校發生了欺凌事件,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主動引導孩子對欺凌事件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