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如果我們只聽說了伊恩·柯蒂斯——Joy Division

It was me, waiting for me

Hoping for something more

Me, seeing me this time

Hoping for something else

·題記·

Joy Division是一支重要的英國搖滾樂隊,於1976年在曼徹斯特成立。樂隊的主要成員為:

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

吉他與鍵盤:伯納德·薩姆納(Bernard Sumner)

貝斯:皮特·胡克(Peter Hook)

鼓手:史蒂芬·莫里斯(Stephen Morris)

作為後朋克運動先鋒之一的Joy Division一共發布過兩張專輯Unknown Pleasure(1979)和Closer(1980),這兩張專輯在搖滾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兩張專輯在音樂評論界的口碑相當好,樂評網站Pitchfork、Allmusic對兩張專輯都給出了滿分,著名音樂雜誌NME和Q也都給了五星。評價最低的可能就是滾石雜誌了,對兩張專輯都給出了四顆星。在樂迷的心中這兩張專輯也有著極高的地位,豆瓣評分都在九分以上,在Rate Your Music網站的後朋克排行榜上,Unknown Pleasure排名第一,Closer排名第四。對一支只存在了四年的樂隊,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真可謂傳奇。

初聽他們的歌曲可能有些不那麼入耳,你可以多試幾次。受過這兩張專輯影響的樂隊很多,比較出名的有:The Cure、U2、Nirvana、Radiohead等等。The Cure沿襲了Joy Division所走的道路,繼承了他們焦慮、破滅以及灰暗的感情色彩,強調其哥特風格。而U2則在音樂精神上跟隨著Joy Division,在柯蒂斯去世後,U2還寫了一首歌獻給他「A Day Without Me」。你也能在Nirvana和Radiohead的貝斯線上看到Joy Division的影子。

Joy Division的成員之間有過一個約定,如果有人退出了,那麼剩下的人則不能使用原來的樂隊名字。於是在柯蒂斯去世後,剩下的三個人改名為New Order,繼續了他們的搖滾征途,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搖滾史上不缺英年早逝的天才和偶像。1994年四月八日,死亡四天後的科特·柯本(Kurt Cobain)在西雅圖的家中被警方發現,年僅27歲;1971年七月三日,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在浴缸里被發現時,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年僅27歲;1970年九月十八日,因窒息被送往醫院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nHendrix)搶救無效逝世,年僅27歲。這些搖滾人物的逝世讓很多的樂迷感到遺憾和惋惜,但卻往往為其增添了傳奇色彩。

1980年五月十八日,就在JoynDivision即將啟程前往美國開展巡演的前夜,他們的主唱、23歲的伊恩·柯蒂斯在自己家的廚房裡上吊自殺。他把自己的頭伸進繩索的時候,絕對不會相信自己在後世會成為樂迷心中的傳奇,纏繞在他心中的無非是生活的抑鬱、事業的壓力、婚姻的破碎以及癲癇帶來的屈辱。

柯蒂斯1956年出生於曼徹斯特的一個不算富裕的家庭。從小就展露出了詩歌方面的天賦,11歲時還曾因此獲得獎學金,但他並沒有選擇進一步深造,在高中畢業後便離開了學校。柯蒂斯十分醉心於文學和音樂,但他卻沒有錢買專輯。如果你當年是曼徹斯特的一家唱片店老闆,你也許會偶爾發現自己店裡走進來一個穿著灰色大衣的瘦削的年輕人,在東瞧瞧西看看,然後什麼也不買就走了,離開的時候捂著衣服,頭也不回,如果你此時上前抓住他,你很可能會從他的懷裡找到一些他打算偷走的專輯:大衛·鮑伊(David Bowie)、婁·里德(Lou Reed)或者伊基·波普(Iggy Pop);可那時大多數的唱片店老闆都被蒙在鼓裡,並不知道這位搖滾天才從他們的店裡偷過,不對,是「竊」過專輯。1975年八月,他和高中時候的朋友黛博拉·伍德拉夫(Deborah Woodruff)結婚,那一年他才19歲。

穿著風衣的瘦削的「柯蒂斯」,電影Control劇照。

1976年六月四日(維基百科上的時間似乎是錯的),SexnPistols在曼徹斯特舉行了一場演出。台下的兩位年輕人伯納德·薩姆納(Bernard Sumner)和皮特·胡克(Peter Hook)受到演出激勵,覺得自己也能組建一個樂隊,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第二天胡克便從母親那裡借了35英鎊買了一把貝斯,薩姆納也買了一把吉他,開始了他們的搖滾之路。在主唱柯蒂斯加入後,經歷了一番曲折,才最終確定了鼓手史蒂芬·莫里斯(Stephen Morris)和樂隊的名字Joy Division。

值得一提的是,樂隊最初的名字是Warsaw,靈感來源於大衛·鮑伊的專輯Low中的一首歌「Warszawa」。但後來為了和倫敦的一支名為「Warsaw Pakt」樂隊區分,他們便將其改為Joy Division。這個名字來源是一本出版於1955年的小說House of Dolls,這本書中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名叫「Joy Divisions」的猶太人集中營,這其中關押的都是被納粹當作性奴的猶太女性。

很快,四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創作出了一些東西,也開始了演出。一切都顯得一帆風順,他們成功地引起了托尼·威爾森(Tony Wilson)的注意,在後者的幫助下他們上了電視,得到了報道,簽約了他旗下的唱片廠牌Factory Records,甚至上了一次BBC,最後還遇到了一個完美的製作人。1979年四月,他們花了三周的時間在錄音室里錄製了Unknown Pleasure這張專輯,由馬丁·漢內特(Martin Hannett)製作。漢內特最後展示出來的專輯,比起樂隊的現場來說,更加的乾淨,少了一分衝擊力,多了一分幽暗感。完美展現了Joy Division的氣質。大半年過後,他們又錄製了一張專輯Closer,同樣由漢內特操刀,延續了之前的風格。不過並不是所有成員都滿意這兩張「不那麼朋克」的專輯。

但在第二張專輯還未發布之時,便傳來了主唱柯蒂斯自殺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沒有人料到,在事業正一帆風順、高歌猛進的時候,他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這真的沒有一點預兆嗎?

197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一場演出的回程途中,柯蒂斯第一次癲癇發作。他被迅速的送往醫院,很快就康復了。但此後陸續發作的癲癇癥狀開啟了他的痛苦之門。1980年的一月,JoynDivision開啟了他們的歐洲巡演之路,巡演日程安排很緊,還好的是柯蒂斯一路只有兩次較重的發病。不過回到英國後,由於旅途中缺乏睡眠和長時間的工作,加重了柯蒂斯的病情,他的癲癇癥狀開始不受控制,很多次都是在演出的中間發病,這讓作為主唱的他感到了羞恥和沮喪。四月七日,柯蒂斯曾嘗試過一次自殺,過量服用了自己的治療癲癇的藥物,但是未能成功。由於他的病情,四月的幾次演出被迫取消。在接下來的五月,他們的第一次美國巡演即將到來。

美國巡演對於他們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就在三年前,他們還是四個默默無聞的貧窮小子,如今卻要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去巡迴演出。在1980年飛去美國,可不像現在這般容易。而且這也是樂隊發展的一個絕佳的契機,每個人都感到興奮。但除了這點興奮之外,柯蒂斯感到了更多的無助、焦慮和疲憊。

對於柯蒂斯來說,美國巡演自然是事業的一大進步,但這也意味著要在美國觀眾面前表演,他不確定自己會不會病症發作,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不知道,他也不願讓樂隊的同伴失望。而此時他和妻子的婚姻正遭遇危機,站在破碎的邊緣,在即將飛往美國的前夜,他回到家裡懇求自己的妻子撤回離婚申請,但並沒有成功。在那天夜裡,他一個人看完了電影《史楚錫流浪記(Stroszek)》,聽著伊基·波普的專輯The Idiot,像電影里史楚錫最後所做的那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是不是電影的結局讓柯蒂斯最後選擇了自殺,如果那天在他手中的影碟不是《史楚錫流浪記》,而是《城市之光》,他最後會不會選擇第二天和樂隊一起坐上飛機,去紐約,去CBGB,去見自己的偶像婁·里德、伊基·波普,如果是這樣的話,想必搖滾的歷史將大不一樣。

調查這起案件的警方說,這是一起典型的教科書般的由於抑鬱所引起的自殺案件,一切都從他生前的行為上表現出來了。可是樂隊成員和經紀人都沒有發現。

聽Joy Division的歌就會發現,他們幾乎每首歌都非常壓抑,色彩黯淡,隱秘的情緒就像是一頭在鼓點深處逡巡的巨獸。作為唯一詞作者的柯蒂斯,通過這些歌訴說著、哭喊著。他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寫就的歌,無一不再講述自己的苦痛:

When the routine bites hard and ambitious are low

當乏味的生活一如既往,當雄心壯志已成為過往雲煙

Do you cry out in your sleep

你會在睡夢中哭出來

All my failings exposes

我的過失暴露無遺

Love,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

這愛會再次將我們分離

——講述自己面臨破滅的婚姻,「Love Will Tear Us Apart」

Mother I tried please believe me

媽媽,請相信我已經儘力

Im doing the best that I can

我想要努力做到最好

Im ashamed of the things Ive been put through

可我卻為過去的事感到羞恥

Im ashamed of the person I am

可我卻為自己感到羞恥

——講述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Isolation」

專輯Closer的最後一首歌「Decades」,真的就是一曲喪歌:

Here are the young men, the weight on their shoulders

這些年輕人,承受了太多

Here are the young men, well where have they been?

這些年輕人,將去向哪裡

We knocked on the doors of Hells darker chamber

我們敲響黑暗而冰冷的地獄之門

Pushed to the limit, we dragged ourselves in

拼盡全力,我們卻作繭自縛

We saw ourselves now as we never had seen

我們如今看清自己了,過去我們一直在迷失

Portrayal of the trauma and degeneration

苦痛與腐爛的畫像

The sorrows we suffered and never were free

經歷的悲傷,永遠也不會給予我們自由

這一句句的歌詞,真是冰冷刺骨。作為馬後炮的我們,當然能看得出來其中所蘊含的壓抑和絕望,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樂隊成員的重視,看著柯蒂斯所寫的歌詞,鼓手莫里斯還曾感嘆柯蒂斯真是「能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的鞋子里」,換位思考。後來他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這些歌的確聽起來很壓抑,但直到伊恩去世後我們才認真地去聽這些歌詞。我自己就想,天哪,我錯過了這個理解他的機會。我以前一直沒有想到過他寫的是他自己,我還以為他寫的是別人。這樣回過頭去看,我真夠笨。我當時沒有去關心過他,問他是不是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可惜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吉他手薩姆納後來回憶說:「伊恩曾經跟我傾訴過一些事情,但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我記得他曾經跟我說,由於他的病,他不都不敢抱起自己的女兒(柯蒂斯去世的時候女兒才十三個月),因為他害怕自己突然發病,把女兒摔在地上。這讓伊恩非常的內疚和痛苦。」

NME雜誌在文章中提到這件事的時候,看到經紀人以及樂隊其他成員把柯蒂斯的個人生活與他寫的歌詞分隔開來,有些氣憤地在說:

Bullshit, you might cry, how could anyone not make that connection?

胡說八道,你也許會這樣喊道,怎麼會沒有人看出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有些遺憾,Joy Division的成功建立在這樣的悲劇之上。

其實在談論Joy Division的時候,這麼大篇幅的說伊恩·柯蒂斯對其他的三個人都不太公平,因為就兩張專輯的貢獻來看,每個人都缺一不可。但是畢竟薩姆納、胡克和莫里斯之後還有一個耀眼的樂隊New Order,而對於柯蒂斯來說Joy Division已經是他的全部了。

但在談論Joy Division的時候只說伊恩·柯蒂斯的故事就太片面了,一個樂隊的音樂成就更應該被關注。先聊聊主唱伊恩·柯蒂斯的故事會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樂隊的精神內核,至於他們的音樂,我下一篇文章再來談談吧。

伊恩·柯蒂斯在「New Dawn Fades」中寫道:

A load gun wont set you free.

一支上膛的槍,並不會使你解脫。

所以呢,伊恩,那一條懸掛在廚房裡的繩索,讓你解脫了嗎?

Where have you been,Ian?

————————————

參考資料:

Joy Division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Ian Curtis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ost Important Albums Of NME』s Lifetime – Joy Division, 『Closer』

Unknown Pleasures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Closer (Joy Division album)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Musical Disciples of Joy Division

It felt like someone had ripped out my heart

推薦閱讀:

為什麼Procol Harum在國內幾乎毫無知名度?
樂隊:萬千銀河中的一顆——Galaxie 500
樂隊:新浪潮的一顆遺珠——Talking Heads
【LP資源匯總】PART 2:各音頻版本錄音室專輯全收錄
吉他手如何做到演出時狂蹦亂跳也不出錯?

TAG:后朋克PostPunk | 摇滚乐队 | JoyDivision乐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