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里,是摩拜單車還是無人駕駛
最後一公里的無人駕駛,和你想像中的無人駕駛有所不同。
不是你家中那輛常伴你左右的私家車,突然有一天,實現了自動駕駛功能,帶你去每個你想去的地方。如同我們常常提到的那樣,這涉及到的不僅是技術問題,還包括交通問題和道德問題。要實現這樣的場景,任重而道遠。
但是,無人駕駛,也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在一群人還在為它爭論不休時,有一些無人駕駛項目,已經在悄悄運行中了。
在打開那些項目之前,請你先設想滿足以下條件的場景:
1、低速,不至於引發嚴重的交通事故;
2、限制路段或封閉路段,避開複雜交通狀況的交叉口,比如同時出現行人、自行車、寵物、道路施工等的路口;
3、行駛路段距離,1 公里或者更多;
4、載客數,滿足一人或多人;
5、載貨或者其他專用用途;
6、……
當自行車項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躥紅的時候,也請你設想一下:
1、有人不會騎自行車;
2、有人身體條件不允許騎自行車,比如年邁或是殘疾;
3、惡劣天氣狀態總會影響部分人群騎車的需求;
4、你真的能隨時隨地找到一輛空閑的自行車嗎;
5、……
在交通擁堵到出行已經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時,共享出行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自行車不能,無人駕駛當然也做不到。但它就像城市路網中的毛細血管一樣,增加了一種出行的選擇。
// 個人快速運輸 PRT
無人駕駛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個人快速運輸 PRT ( Personal Rapid Transit) 的應用。
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PRT 的概念由一個研究城市交通規劃的美國人 Donn Fichter 提出,它滿足現在最流行的兩個條件,一是電動,二是無人駕駛,同時,在專用的軌道或路線上行駛,作為主流交通系統的補充。
一個 PRT 項目通常包括導軌、車站、車輛和控制系統四個部分,它有固定的停靠點和行駛軌道。而之所以叫 PRT 的原因在於,它可以按照乘客的需要發車,像計程車一樣按車次付費。
最早的原型車由威廉·奧爾登(William Alden)設計,名叫 Alden staRRcar,但並沒有真正得到運作。
?Alden staRRcar 原型車到 1975 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 PRT 項目開始運行,接送學生往返不同校區,成為了第一個正式運作的 PRT 項目。該項目由波音公司建造,軌道長達 14 公里,高峰時每天接送乘客 3 萬人,至今還在運行。
在驗票時,乘客按下目的地站點的按鈕,車輛就會根據他們的需要前往車站。在非高峰期,車輛停靠站點會根據需求減少。在高峰期,車輛嚴格按照時間錶停靠每一站。如果前往同一站點的乘客達到 15 名或者等待超過 5 分鐘,車輛會自動出發。
西弗吉尼亞大學每年還會舉行 PRT Cram 年度賽事,曾經一次性最多裝下 97 人。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校園裡的 PRT 還是深有感情。
由於軌道鋪設帶來的限制條件,這個時期,PRT 項目並沒有在其他城市快速推廣。但它的成功還是影響深遠的,近幾年,我們開始在一些常見報道中發現它的影子。
比如必須要提的一家荷蘭公司 2getthere,早在 2002 年荷蘭世界園藝博覽會上,2getthere 就提供了 4 人座的簡易 PRT 搭載遊客從山下到山頂遊覽觀光。
2getthere 的產品經過迭代之後,出現在由阿聯酋建造的,以零碳排放為目標的烏托邦城市馬斯達爾(Masdar City)里。這大概算是第一個商業化運作的 PRT 項目。
儘管馬斯達爾這座城市並未如初期目標那樣建設成功,但是城市裡的 PRT 成了每個遊客都會優先選擇的體驗項目,你可以在知名旅遊社區里看到中國遊客對它的點評,"值得一去"。
馬斯達爾的 PRT 項目在 2010 年 11 月 28 日開始對公眾開放,每天早上 6:00 出發,一天工作 18 個小時,截至 2016 年運送乘客約兩百萬人。
根據 2getthere 的官網資料,該 PRT 配備的是磷酸鐵鋰電池,可搭載 4 個成人和 2 個小孩,長寬高分別是 3920 mm*1416 mm*2010 mm,軸距 2115 mm,最高時速 40 公里。
PRT 成功扮演了短途接駁車的角色,開始快速商業化。
2011 年,名為 ULTra (Urban Light Transit)的 PRT 系統在英國倫敦的希斯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正式啟動。2014 年,名為 Vectus 的 PRT 系統在韓國順天市正式啟動。而 2getthere 也在今年走入新加坡,與 SMRT 合資推廣 PRT 項目。
然而 PRT 始終受軌道之困,不夠自由,也意味著更多的路面成本。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在路面上自由行駛的無人駕駛車輛,比如法國廠商生產的 EZ-10 。
// 無人駕駛巴士
無人駕駛巴士 EZ-10 是歐盟項目 CityMobil2 的試驗車輛,由法國廠商 Ligier 與 機器人公司 Robosoft 合資成立的 EasyMile 生產。EasyMile 設立初期的目標就是為「最後一英里」服務的,EasyMile 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EZ-10 的車身沒有前後之分,延續了 PRT 外形上對座、對開門和平頭的特點,額定載客 12人,包括 6 個座位和 6 個站位,配備鋰離子電池。GPS 導航設置在車頂,車身四周布有感測器,車上配置 270° 視角的攝像頭,檢測範圍為車身附近 40 米,車輛運行前需要提前導入行駛路線。
EZ-10 的宣傳視頻上,將場景聚焦在學校、醫院、商場、文化場所等周邊一英里範圍內。電動踏板的設計也很細膩,照顧了行駛不便的人群和行李車的需求。
EZ-10 的運行模式和 PRT 類似,既有固定路線逢站必停的地鐵模式,有固定路線根據需求停靠站的公交模式,也有根據需求出發和停靠的按需模式。
必須要提的是 EZ-10 所在的歐盟項目 CityMobil2,由歐洲的企業、地方政府和大學等 45 個團體推進,致力於研究自動駕駛的公共車輛,以人群流動性為優先準則。
?CityMobil2 的運營流程
這個項目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0 年,CityMobil2 是該項研究的第七個階段,目前在瑞士的洛桑、法國的拉羅歇爾等7個城市完成了試運行。
?CityMobil2 的城市地圖
項目運行之後,CityMobil2 官網展示出了部分試驗結果:1、由於城市路面的交通狀況複雜,所有車輛均保持在 10 公里/時左右的速度以保證行駛過程的安全性,更高速度下的行駛安全性還沒得到驗證;2、天氣會影響到雷達的檢測結果,比如激光雷達會將大雨或冰雹錯誤判斷為路面障礙;3、項目進行中出現了一些技術故障,車輛的可靠性仍需提升。
CityMobil2 的項目結束之後,EasyMile 與日本遊戲公司 DeNA 簽訂了合作協議。有志於在汽車領域開拓疆土的 DeNA 將 EZ10 引入日本,於 2016 年 8 月份,在千葉市美濱區的永旺夢樂城設定了往返 500 米的專用路線,進行試運行推廣。
永旺的負責人表示,如果試運行推廣順利,將來將作為永旺夢樂城各商場之間的移動工具。
與 CityMobil2 相似的是,英國交通研究實驗室負責的 GATEway 項目同樣將目標定位在無人駕駛公共交通上,包括公交、代客泊車和送貨車輛等,目前還在測試階段。
// 無人駕駛計程車
跟以上兩種解決方案比起來,無人駕駛計程車大部分還處於測試階段。從項目已經試運行的範圍篩選,主要參與者有新加坡的 NuTonomy 和日本的 DeNA。
由於國土面積所限,新加坡對車輛增長要求十分嚴格,也對無人駕駛格外關注。除了上文提到的要引進 PRT 項目外,新加坡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成立的研究組織 SMART 對無人駕駛研究已久,NuTonomy 就從中脫身而出,近期在緯壹科技城(One-North)進行了無人駕駛計程車的測試。
NuTonomy 的試運行車型包括雷諾 Zoe 和三菱 iMiEV 兩款,每個車輛上都裝有激光雷達、攝像頭、GPS 和感測器等必要設備。
在日本,DeNA 與以機器人業務起家的 ZMP 共同投資建立了 Robot Taxi 公司,於今年 2 月份在神奈川縣藤澤市進行了無人駕駛計程車的試運營。參與的市民可以從任意位置出發,通過 APP 預約,乘坐到某指定商場。
相比而言,無人駕駛計程車不像無人駕駛巴士那樣,有固定的行駛路線,因此對安全性要求更高。同樣車輛上都有專人陪同,只是 EZ-10 選擇的中止操作是緊急制動,而無人駕駛計程車隨時可能會被接管。車上的隨行人員也往往會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司機,一個是軟體工程師。
除這兩家公司以外,主流廠商、Google 和 Uber 等都在做無人駕駛的汽車測試。但根據公開資料透露出的信息,這些測試都還沒有出現可落地執行的行駛場景,有明確的停靠點、起點或者終點,有定義的行駛距離,有像商場或園區這樣的合作夥伴。
CityMobil2 在項目執行中做過一個調研,乘坐過無人駕駛巴士的乘客,更傾向於選擇無人駕駛巴士而不是傳統巴士,既有票價可能更低的原因,我想也有一部分新鮮感和參與感。你要問我支持不支持,那我是支持的。
------
42號車庫(微信號 iCar123)
更多文章會首發在這裡?
知乎專欄:42號車庫
更多內容瀏覽我的主頁
推薦閱讀: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2017北美最佳性價比性能車 – 道奇挑戰者地獄貓
※為何摩托車的馬達聲音要比大多數汽車聲音大?
※當我們買入門級豪華車的時候,我們買到了什麼?
※開著自由俠穿越山城、川都,生活該是這樣 上集
※第二屆中國金牌教練評選活動將於12月5日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