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願食人間煙火的新海誠
而新海誠的特色一直是細膩,無論是視聽還是情感,都細膩到越過了直男的邊界。叢片名還要加個句號就能看出。
還是先看視聽效果。對比他此前最著名的作品《秒速5厘米》的海報 -
星空,黃昏,雲海,相似的通透濾鏡,都是他的標籤。除了隨時截圖做壁紙之外,新海誠作品畫面的另一大特色是對現實的復刻。曾經看過《秒速5厘米》的製作花絮,新海誠本人在各處拍下實景照片,然後將場景原封不動地畫在了分鏡中,東京的高樓,繁忙的道路邊的路障隔離帶,晚間徐徐閃耀的塔吊的紅色頂燈;除了這些外景,還有公寓內桌上的飯菜,洗衣簍里堆砌的衣服,對東京繁忙的都市生活,可謂精確到了納米級別。
不僅僅是視覺。在鄉下夜晚的神社儀式上,沒有人間的喧囂,只有古老而優雅的簡單音樂,晚風吹過樹林的窸窸窣窣聲,火把內交織的噼里啪啦聲,乾淨純粹,令人神往。(沒找到這一段的劇照,故放上祖孫三人在鄉下房內結繩的畫面,類似的寧靜)如此精細地還原現實細節,生活在日本的觀眾會非常有代入感的。這也是精細還原現實細節的目的所在-新海誠拍的都是真實世界的普通人的故事,不是龍貓,不是哆啦A夢,不是超級賽亞人。
那麼情感上的細膩呢?這裡就要說到,用二次元來描繪三次元所面臨的問題。對現實背景的描繪固然精確,新海誠的濾鏡還會將其美化得更加燦爛和光滑,這增添了故事的浪漫色彩,算是一個長處。但在人物方面,動畫就毫無優勢了。龍貓和超級賽亞人的超自然本質,使其作者可以通過動畫來充分的誇張和發揮想像力,而面對新海誠的故事主角-現實世界的普通人,動畫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真人演員在神態和情緒上的細膩的。而新海誠卻偏要用動畫角色來拍寫實風格的愛情故事,沒能發揮動畫天馬行空的天生優勢,卻放大了動畫在表達細膩感情方面的劣勢。
事實上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力圖讓觀眾覺得自己就是片中角色,新海誠的動畫里的人物形象總是非常簡約而特徵不明顯,在絢爛的背景下總顯得無比粗糙和空洞,常常需要鏡頭的大幅轉換和煽情的旁白來表達人物的感情。所以,新海誠作品在情感上的細膩,主要是通過旁白和歌詞來實現的。
而單靠旁白歌詞來堆砌情緒,風險是比較大的,因為相對於適合觀眾腦補的畫面和情節,旁白和歌詞更直接的點出了「中心思想」,提供給觀眾自行解讀的空間要小得多,不同觀眾對此的接受度很不一樣。比如《秒速5厘米》的開篇第一句:「你知道嗎?櫻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以及《你的名字。》的開篇(大意):「有時一覺醒來的時候,不知為何而淚流滿面。」這樣的旁白,對一些觀眾來說敲響了心靈的共鳴,而對另一批觀眾來說,很可能是「卧槽什麼玩意。」
這也是他遭到一些詬病的原因-以《秒速5厘米》為代表的他之前的作品,雖然台詞很文藝,畫面很唯美,觀眾卻往往難以感受到主角們的真實體溫。不過從另一方面,這樣反倒有時反映出了都市人的孤獨和冷漠。
說了這麼多,那麼《你的名字。》究竟有哪些突破,而造就新海誠事業的新高峰呢?
他向主流二次元風格靠攏了。揉胸抓襠,妹妹的吐槽,娘炮和女漢子與各自本來身份的神奇互動,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萌點所在。這些二次元而非三次元的特色,讓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非常令人開心。
而彗星撞地球這一路,其實在新海誠的作品中並不陌生,他總喜歡在一個宏大得不得了的背景下講純愛故事,因為純愛對他來講就是彗星撞地球般的大事。不過《你的名字。》加上了一段相對緊張的救援劇情,也增大了主線劇情的張力。這些都彌補了新海誠以往作品裡的空洞感。
當然,不純愛就不是新海誠。雖然套上了穿越時空,以及萬物有靈的傳說等等,本片的內核還是他的一貫本色-我們在《秒速5厘米》里也見到的都市與鄉下的相互思念,以及多年後的再次相遇,讓大家都感同身受到了「人世間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你看,放在最後讓觀眾自己體會,遠比在開頭用歌詞直接硬邦邦地唱出來效果好。
不過,這部分也明顯向主流靠攏了。本來,在彗星分裂,回天無力時就可以結束了。如果想要一點餘音,當兩人在黃昏的神山頂上,隔著時空聽得到對方而不得相見,觸不可及時,就是結尾的好時候,令人悲傷而回味無窮。
然而他們還是被安排在多年後相遇了,這也挺好,應驗了「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之美,如能就此擦肩而過,也是令人回味的憂傷啊。然而他們還相認了…… 對主流電影來說,許多觀眾都是在繁忙壓抑的生活中來消遣一番的,不給看大團圓,怕是會不買賬。當然,結尾的這個相認的確也是十足珍貴,讓人長吁一口氣,但整個結尾就顯得漫長了。
所以,《你的名字。》與其說是一個突破,不如說是新海誠願食人間煙火,與主流靠攏的產物。當然,能夠博採眾長,依舊可喜可賀。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推薦閱讀:
※14歲,金馬雙提名,劍指威尼斯……在她身上跳動的是華語電影的未來
※《帕丁頓熊2》:一隻溫暖了倫敦的熊
※劇焦 | 《最好的我們》其實是一場「優生」眼中的青春
※一份來自銀河星空的精美禮物——「銀河之聲」2018新年特別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