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產品質量報告:血染鋼鋸嶺的救世主

上一次在電影院里看到一部明顯有宗教意味的電影還是很久很久之前的《地心引力》,雖然我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喬治·克魯尼扮演的角色隱喻的是上帝,桑德拉·布洛克的經歷隱喻著人類的成長,但那畢竟是隱喻。當然《新少林寺》那樣的佛教電影也曾在大銀幕上出現過,但是還記得當年《大隻佬》的遭遇么?這部以佛教「因果輪迴」為主題的電影被硬生生地重剪成了另一部名為《大塊頭與大智慧》的動作片。

所以,抱著戰爭片期待走進影院卻看到了一部如此純粹的宗教片,總歸是有些意外的。

梅爾·吉布森的《耶穌受難記》也曾在內地上映,與之相比,《血戰鋼鋸嶺》更清晰地體現了一部商業類型片的特點,有了簡單明了的結構和震撼人心的大場面,在全球影市整體浮躁的情況下,這一部題材幾乎相同的影片有望超越十年前的票房奇蹟。

但是作為一部宗教片,《血戰鋼鋸嶺》似乎不可避免地,在人物塑造上會有一種「典型的」缺陷。不過話又說回來,它塑造的本來就不是人。

散場的時候,偶然聽到一個姑娘向男友無奈地表示自己沒有看懂,她可憐的男友顯然已經習慣了,於是隨便說了點什麼敷衍她的話,但匆匆路過的我卻是很驚訝的,因為《血戰鋼鋸嶺》的結構已經明晰到「還要怎麼做才能更明了呢」的程度了。為了便於理解,你可以把加菲爾德飾演的戴斯蒙德·道斯直接等同於耶穌,他經過了成長(開悟)、受難和救贖三個經典步驟最終引領著正義的神兵戰勝了邪惡。

如果不是因為長久以來的無神論傳統,我們一定會相信他在決定餘生不碰槍械的誓言的時候受到了神啟,作為可貫穿全片的主要線索,「戰爭」和「拒槍」的矛盾承擔了絕大部分「戲劇性」的任務,而為了把動機做得圓滿,道斯有了一個充滿了暴力的童年,但神奇的是,他的和平理念是天生的。他失手傷害了兄弟之後條件反射地衝到《十誡》前反省,而他在衝動中奪下父親的槍指著對方時,幾乎立即就做出了一生恪守的誓言,從此以後我們的主人公性格就再無變化,信念也再無動搖。不過好歹有一個緣起的交代,使之後的「受難」不至於突兀。而且無意中為父親的角色豐滿做出了鋪墊。

在接下來的「受難」中,新兵受虐是戰爭片里習以為常的情節,通常的反轉都是他們最後成為了生死兄弟,但是《血戰鋼鋸嶺》不一樣,他們不是兄弟——至少不僅僅是兄弟——他們更重要的身份是迷途的羔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對「信仰」的不理解,這對於教徒來說其實是對神的「褻瀆」,同時也是人類的原罪。

異教徒和無神論者都會付出代價,當然仁慈的天父不會拋棄他們,只要他們願意「改悔」,重新匍匐在《聖經》之下。鋼鋸嶺之戰確實是血腥的一役,但是我相信梅爾·吉布森絕不只是想單純地進行奇觀展示,滿足觀眾的「惡趣味」。他創造的實際上是地獄——封閉而未知的環境、面目可怖且完全無法理解的敵人,以及恐怖片風格強烈的運鏡和剪接。

迷途的羔羊們,這是為你們準備的墳場,除非跟隨先知的腳步,否則未來將是永遠的黑暗——這不就是《出埃及記》的故事么?

接下來就很好理解了,皈依上帝的殘兵變成了天降神兵,軍官們強調了整部電影的「規矩」,最終讓位於對上帝的祈禱,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之前黑暗可怖的戰場,色調一下子變得明亮起來,盟軍戰士自帶聖光,似乎沒遇有效抵抗就吹響了勝利的凱歌。完成了救贖的「救世主」也像耶穌一樣「奉獻」了自己的肉身。注意大家最後對待他的態度和目光。他已經成為了神的代言人。

在這樣的主題和結構中,想塑造一個活生生的「人」實在是太難了,神的代言人必須是有神性的人,而承擔教化責任的電影又勢必要強調他的神性,這與「人」是背道而馳的。

這個故事基於一個真實的事件,現實中的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他為他的信仰付出了令人敬仰的勇氣和努力。我們不可能知道也無法想像真正站在戰場上並且做出那樣的選擇會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但在電影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能讓我們自己滿足的解釋和經歷,這就是故事的魅力。當歷史的真相無法觸摸,故事就成為了世界的本體。而故事,是屬於講述者和觀眾的。

以上就是本期【影視產品質量報告】的全部內容啦,如果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讓夥伴們看到吧。即使沉溺於光影世界,我們也不會孤單。我是霜寒烈日,咱們很快還會再見噠。

推薦閱讀:

《聞香識女人》中導演為什麼要安排帕西諾有「聞香識女人」的能力?
現在的年輕人都在追求特別,還有誰在乎平庸的青春?
身體已死,意識永在
知影八卦室第94期:韓寒又想和這個世界談點什麼?
《搏擊俱樂部》,花與劍,和脆弱的自己打仗

TAG:血战钢锯岭电影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