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不可怕,不做準備跑馬拉松才可怕

馬拉松不可怕,不做準備跑馬拉松才可怕

黑跑團 2016-12-09 20:39

馬拉松這個擁有2507年歷史的全球性著名IP,你該如何看待它。

每次看到有人說馬拉松壞話的時候我都想跳出來寫點兒什麼,忍住沒寫是因為那些文章的觀點雖然偏激,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列舉的各種例子也並非憑空虛構。

跑步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有時卻常常陷入二元論不法自拔,提起馬拉松,妖魔化和神化兼而有之,要麼包治百病,要麼猝死膝蓋磨光……本來有層級灰度的事情,變成非黑即白,除了看上去觀點犀利之外,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價值,還容易誤導初學者。其結果就是喜歡跑步的繼續喜歡,不跑的依舊捧著手機過嘴癮。

記得知乎上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答,問:獨自室外晨跑,如何看上去不像傻子?神回復:題主多慮了,一般覺得你傻的人不會起那麼早。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喜歡給馬拉松潑髒水的人往往不跑步,甚至因為自己的不自律不能堅持鍛煉而有意去詆毀馬拉松本身,這樣就給自身懶惰一個充分的借口。同樣,喜歡馬拉松的人也容易變得固執,堅持自己做的是一件特別牛逼的事情,聽不得任何反對意見,以證明自己花費的時間都充滿價值,甚至也拒絕科學。

網路時代就是有這個好處(壞處),如果你想聽一種聲音(對自己有利的聲音),完全能找到同類,且只去聽一種聲音。互聯網無非一個工具,人們有絕對的自主權利來決定聽什麼不聽什麼。並且也正因如此,無形中把偏見的模式固化和放大。現在這代人和上一代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信息獲取更加容易,時間更加碎片化,注意力特別不集中,個性更容易得到認可。

碎片化讓人們的思考變成「特別著急下結論」,特別沒耐心,缺乏長遠規劃。跑步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幫我們找回耐心和耐力。也難怪那首《從前慢》飽受推崇。互聯網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在加速我們的信息處理的困難。

如果把人比作電腦的話,很多人大概是這個樣子:同時開的軟體數量驚人,內存很小,cpu很快,硬碟讀寫頻繁,機器很熱,風扇一直吹,隨時準備宕機。

啰嗦半天,回到最開始那個問題上來?馬拉松可怕嗎?

其實馬拉松並不可怕,不做準備跑馬拉松才可怕。

馬拉松本身就是一個距離,42.195公里,對未經訓練的人來說有如天方夜譚,充滿挑戰;但是對經常訓練的人來說,跑個背靠背甚至連續跑很多場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當我們看到還有百公里、百英里、330TDG甚至八百流沙400公里的時候,42.195公里就變成一個簡單的事情了。

馬拉松難不難?正確的答案因人而異。如同我們熟知的《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疑問河水深不深?老牛說不深剛到小腿,松鼠說水深還淹死過同伴,小馬只有試過才知道,沒那麼淺,也沒那麼深。

對於馬拉松42.195公里的挑戰,你要如何對待?不訓練就去跑,馬拉松就是河水之於松鼠;有訓練有準備去跑,馬拉松就是河水之於老牛。你也可能正是一個對未知充滿渴望的小馬,河水深不深,只有試過才知道。如何去試?跑過10公里,跑過20公里,跑過30公里,一點點清楚自己的能力,對這個第一眼看上去很難的運動,一定會有更多感受。

馬拉松不可怕,不做準備的馬拉松才可怕。所有那些傷病、猝死及各種負面新聞,多半也是選手本身的原因。因為,不做準備的馬拉松,能力是多少,誰都不知道,能跑多久、跑多遠,有沒有久坐不動帶來的身體退化,有沒有先天的心腦血管疾病,是否擁有了跑完馬拉松的能力?都是未知。不做準備,不加訓練,是對自己、對家人甚至對賽事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誰說一個月就從0到馬拉松,你最好別信。也別模仿。自然規律都是有先決條件的。

跑步是很好的一種生活方式,馬拉松是有著2507年歷史的著名品牌(就是時下流行所謂的IP),有歷史,有文化,有傳承,所有這一切賦予42.195更多吸引力。而我們,即使是文盲也能知道,存在了2507年的品牌,全球擁有上億的擁躉者,應該不是件壞事情吧。

只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先決條件,不做準備跑馬拉松,不僅無法摘取42.195公里的榮耀,也有非常大的幾率讓自己的受傷,甚至對跑步也產生負面心理。

科學訓練,循序漸進,為目標而努力,這個過程,不能省。有可以提升的效率,但是沒有不付出的收穫。

又快到年終總結的時候了,2017年你想跑那些比賽,想影響到哪些朋友一起運動,傳播科學跑步理念,希望你我都貢獻一份力量。

黑跑黑話

「馬拉松不可怕,不做準備跑馬拉松才可怕。」

對跑步,神化和妖魔化的聲音都挺多,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因噎廢食不可取,被資深跑友張羅著不做準備去跑比賽,同樣不靠譜。

微信名:黑跑團

微信ID:heipaotuan


推薦閱讀:

跑步比賽中的補給到底要不要那麼奇葩?超乎想像
跑步還用學?這個長久被討論的問題,答案就隱藏在越來越火熱的培訓行業里
誰的青春不迷茫,初跑者訓練錯誤大全

TAG:马拉松 | 跑步 | 科学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