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王后送上斷頭台的是騙子的騙術,還是民眾的聖母病?

文/李小丟

這幾天大家的朋友圈再度上演反轉大戲,羅一笑事件先是賺盡了吃瓜群眾的眼淚和第二天的早飯錢,隨之又因為「詐捐疑雲」讓被騙群眾出離憤怒:「就是被這樣的騙子榨取了人們內心中僅存的善意和信任,這個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冰冷!」接著就是各方評論家出場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罵騙子成為老生常談之後,最近似乎興起了一股數落被騙人窮、蠢、貪心、沒腦子才會被騙交智商稅的風氣,

這就誕生了一個似乎永遠無解的問題,當你上當受騙的時候,責任究竟該算在狡猾的騙子頭上,還是算在善良單純輕信的自己頭上呢?

在我看來,詐騙這種犯罪和其他的暴力犯罪有著明顯的不同,強姦犯或者殺人犯可能完全是隨機挑選受害人,受害人不和罪犯做任何交流接觸也會成為被加害的目標。但是詐騙犯不同,不管是低級的乞討式的詐騙,還是高級的藝術品詐騙或是政治詐騙,詐騙犯們演的從來不是獨角戲,他需要和被騙人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犯罪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功的騙子多半都是實操經驗很豐富的心理學家,他了解人們的思維模式,能掌控他們的盲點、軟肋、情緒,他只是善加利用,人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從口袋中掏錢出來,還要對騙子心懷憐憫甚至感恩戴德……與之相比,暴力犯罪的過程實在是太粗劣太醜陋太沒有成就感了。

最高級的騙術,甚至能讓受害者成為騙子的替罪羊,被迫承受吃瓜群眾的怒火。比如著名法國著名的斷頭王后,美麗的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

現在提起她的名字,大多數人都會把她和驕奢淫逸這四個字聯繫在一起,奢侈、糜爛、淫蕩、干政、紅顏禍水……總之你能想得到的罵妲己楊玉環慈禧詞兒都往她身上堆就行了。還有那個和我國的「何不食肉糜」並稱東西奇葩雙璧的著名笑話:

- 王后,現在人民已經窮的吃不起麵包了!

- 艷麗的王后輕浮地笑著:那他們怎麼不吃蛋糕呢?

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樣的瑪麗·安托瓦內特,並不是真正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她只是詭計多端的騙子、愚昧輕信的民眾和唯恐天下不亂的八卦小報聯合編織起來的一個邪惡的幻影而已,儘管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無數史學家旁徵博引想要證明真實的王后究竟是怎樣的人,可是很抱歉,人們永遠都對捕風捉影的香艷傳聞和下流的黃色笑話更感興趣,真相是什麼對他們來說從來都不重要。

而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著名的騙子讓娜·德瓦盧瓦-聖雷米(Jeanne de Valois-Saint-Rémy),也就是德拉莫特伯爵夫人,對人們的這種心態了如指掌。

啊,就是下面這位畫像里長的其貌不揚的女子,居然策划了一起轟動歐洲的詐騙醜聞,史稱「項鏈事件」。這一事件集齊國王、王后、主教、女騙子、妓女、天價鑽石項鏈等吸睛的辭彙展開,並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

這個故事被後世的很多藝術家演繹過,包括我們小時候看過的漫畫《凡爾賽玫瑰》。

2001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亂世美人》( 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也有譯作《項鏈事件》、《揚眉女子》的,就是以女騙子為主線講述的故事。很多人都覺得由兩屆奧斯卡影后希拉里·斯萬克來扮演這個角色實在是不夠美,時不時就會齣戲揣測她是不是男人,但是看看正主的畫像,呃,似乎騙子成功靠的也不是美貌,而是足夠的野心和「智慧」吧。

這位女騙子的出身說起來挺高貴的,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庶出的兒子的後代,但是到了她這輩,她的際遇就跟賣草鞋的劉皇叔是一樣一樣的,空有身份帶給她的不切實際的野心和慾望,卻沒有任何實際上的好處。她嫁給了憲兵隊的軍官德拉莫特伯爵,兩人靠著一份微薄的津貼勉強過活。

△電影中最美貌的莫過於女騙子的原配丈夫,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扮演的德拉莫特伯爵,簡直想睡……

但是她一直在找機會往上爬,她先是通過一個叫雷多·德維萊特(Rétaux de Villette)的情人進入宮廷,得以結識更多有身份地位的肥羊們,幾經調查之後,她把目標對準了羅昂樞機主教(法國的紅衣主教)。

△電影中第二美貌的就是當時還很嫩的《超感警探》里的西蒙·貝克叔啦,他扮演的是為女騙子鋪路進入宮廷的雷多·德維萊特。

主教大人這時候正急於討好王后,好達成自己出任御前首相的偉大目標,但是他之後的一系列行為向我們表示:他的智商根本不適合擔此重任。

當時他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王后根本不喜歡他,甚至還很討厭他。因為他此前擔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期間,曾經在跟人的書信來往中散布過王后的母親,即強勢的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的謠言。收信人出賣了他,將書信呈給了王后,他雖然未受懲罰,但是很顯然,他已經在國王和王后的心裡失寵了。

女騙子在此時接近了主教,並且使主教相信自己是王后的秘密閨蜜,在王后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以幫助主教重獲歡心。主教真是很傻很天真,他以為每個人都是朴槿惠嗎?兩人一拍即合,女騙子就在1784年成為了主教的情婦。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女騙子利用給王后送禮物、舉辦慈善舞會的借口從主教這裡騙走了一筆又一筆錢財,她給予主教的是一封又一封偽造的王后親筆書信,信的語氣一封比一封更溫和,這使得主教深刻地感覺到自己的錢真是花的太值了!

更誇張的是,女騙子還在書信中隱約透露出對主教的傾慕之情,主教居然真的以為美麗的王后愛上了自己!我真的很想打開主教的大腦看看是什麼構造,他有怎樣的自信才會認為說過王后母親壞話、已經六十多歲的自己會因為送幾份禮物說幾句好話就被王后愛的死去活來的啊!花錢討女孩芳心這種事也得分對象的好吧,對方可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王后啊,還在乎你送的那點禮物嗎?主教你有病,得治啊!

△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的感情一直非常好,夫唱婦隨,伉儷情深,這是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主教卻深信王后愛的是他。

然而,主教這時候已經腦袋壞掉了,他迫不及待地想一親芳澤,所以他請求女騙子為他和王后安排一次秘密的約會……你以為這次女騙子就會被拆穿嗎?你太天真了,離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還遠著呢。女騙子滿口答應下來,1784年8月的一個月黑風高夜,主教終於如願以償地與「王后」在凡爾賽宮

——後花園

——陰暗角落

——的一個樹叢

里見面了。

當然了,這不是真正的王后,而是女騙子找來的一個名叫妮科爾·勒蓋·多利娃(Marie Nicole Le Guay dOliva)的妓女,她長的和王后有幾分相似,加上蓬鬆龐大的假髮、撲上密密的白粉,再站在昏暗的角落裡,她居然,就這樣,讓主教認為她就是真的王后。

△女騙子的丈夫也是騙局的幫手之一,這幅畫描述的是,德拉莫特伯爵在公園和妓女接洽時的場景。

我真的有點無言以對了,王后經常舉辦大型的宴會,如果真的要和情人私下裡見面,完全沒必要如此遮遮掩掩。再說了,偽造身份騙人這種事,一般被騙的人都沒見過真人的對吧,主教好歹是經常出入宮廷能見到王后真容的人啊!

這個,也許是假髮的鍋?當時的貴族婦女們都佩戴著高聳入雲的假髮,假髮上不僅裝飾著真假花朵、綾羅綢緞,甚至還有瓜果蔬菜、風車、鳥籠、「朱諾」號軍艦模型等等。梅西耶在《巴黎圖景》中寫道:「對於巴黎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一個時尚商人用絲綢和鮮花製作出美麗無比的頭飾更吸引人的事了。

這種奇特的髮型普遍認為是瑪麗·安托瓦內特發明的,在克里斯汀·鄧斯特2006年主演的以王后為主角的電影《絕代艷后》 (Marie Antoinette)里也重現了這一驚人的髮型。也許主教的目光都被「王后」頭上的新假髮吸引了全部目光,總之,主教還送了一支玫瑰花給「王后」示愛,妓女扮演的王后欣然接受並表示從此和主教冰釋前嫌。

主教心滿意足地回家了,本來如果事情到這裡結束了,還算是個喜劇。畢竟,主教花錢買到了快樂和他所以為的愛,女騙子為詭計再次成功而快樂,妓女因為假扮王后就能拿到錢也很快樂,人類的快樂總量里無端多了三份快樂,未嘗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經此一役,女騙子越發胃口大開,她這次將視線對準了價值200萬里弗的天價鑽石項鏈。這條項鏈本來是路易十六的老爸路易十五特意委託工匠定製給自己的情婦杜白麗夫人的,然而項鏈還沒有做好,路易十五就罹患天花過世,杜白麗夫人則被驅逐出宮廷。

△杜白麗夫人畫像

然而這麼浮誇的鑽石項鏈,除了王室之外,基本不可能有人買下它。珠寶匠希望能將項鏈賣給新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實際上在1778年路易十六曾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妻子,但是王后拒絕了。王后拒絕的時候還宣稱這筆錢還是用於購買軍艦裝備比較好。

這件事幾乎盡人皆知,而這也成為王后早期賢明聲名的來源之一。1785年1月女騙子卻跟主教說,其實王后非常喜愛這套項鏈,只是不想被冠以奢侈靡費的污名,所以沒有讓國王買下它。王后現在非常希望主教能買下這條項鏈送給她,作為他們愛情的見證。

被愛情沖昏頭腦的主教再一次輕信了這個拙劣的謊言,他沒有稍微思考一下,這條如此出名的項鏈如果真的出現在王后的胸前,她該如何向自己的丈夫和朝臣們解釋它的來源呢?難道說,「嗨,我親愛的丈夫,你看我的鑽石項鏈好看嗎?告訴你,是我的蠢蛋情夫給我買的哦!」

主教找到了工匠,表示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為王后買下項鏈,工匠自然也就相信了,將項鏈交給了主教,主教又交給了(他以為的)王后的侍從,女騙子在項鏈到手之時立馬就將它送到倫敦分拆售賣了。而整件事直到工匠傻乎乎地在國王面前詢問分期付款的尾款何時結清時才戳穿。

震怒的國王和王后沒有想到的是,將所有涉案人員抓到法庭上對質,竟然是一件對他們的聲名有損的事,當騙局的細節一點點被揭開,王后成為了這樁醜聞最大的受害者。

1786年5月31日審判結果為主教和妓女均無罪,女騙子被判鞭刑、烙印,並被送入關押妓女的監獄Pitié-Salpêtrière醫院;但是鞭刑及烙印並未執行,第二年六月,她偽裝成男孩逃走。由於她的逃走,她的丈夫被判終身在漿帆船服役,情人德維萊特被流放。(原來最後受苦的還是倆美男)

過於輕描淡寫的處罰和女騙子逃亡的結果使得篤信陰謀論的民眾相信其中必有隱情,而女騙子到倫敦之後還出版了「回憶錄」,書中仍然多次詆毀王后的聲譽,聲稱確實是王后想要耍花招拿到那條鑽石項鏈。

出於對神職人員的近乎迷信般的信任,不少民眾甚至相信女騙子夫婦倆都是王后僱傭來特意給主教下套的,目的就是要剷除這個說過他母親壞話的可憐人。在聖母病爆發的群眾眼裡,主教簡直就是深情而又絕望的情聖。

儘管王后才是那個受害者,但是輿論的矛頭卻在此事全都對準了她,人們「新仇加上舊恨」,把法國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推到了她身上,似乎只要沒有了她,法國就會變成宇宙第一強國,人民天天吃蛋糕喝香檳……因為在篤信「君權神授」的百姓心裡,國王(皇帝)是不會錯的,如果他做了錯事,那一定是身邊有壞人,不是奸臣,就是奸妃,只要壞人一死,國王就會清醒過來做個好人。

各種潑糞雜誌和八卦小報為了迎合讀者的心理,不分保王黨與革命黨,競相為她建構穢亂淫蕩的醜聞軼事,畢竟底層民眾最熱衷於講述上位者的黃段子了,他們為她羅織的罪名有:迷惑國王干預朝政、和年幼的太子亂倫、夜夜笙歌耗盡國庫財富等等等等。

從人人愛戴的太子妃,再到「一切惡行的幫凶,墮落習性駭人聽聞的異邦女人,她玷污法蘭西的王座,一身惡貫滿盈」,瑪麗王后的人生,就此迎來了巨大的轉折。

不知道在1793年王后踏上斷頭台的時候,會不會回想起她15歲初到法國的時光?那時的她年輕,秀麗,一頭如瀑的金髮,微微一笑就能令法國民眾以及整個宮廷為之神魂顛倒。

△克里斯汀·鄧斯特在《絕代艷后》中扮演的瑪麗·安托瓦內特並不夠成功,因為她還是太美國了,不過微笑的樣子很迷人。

她是奧地利女皇最寵愛的女兒,在優渥的環境中無憂無慮地長大,愛好音樂、詩歌,對政治卻一竅不通,有空就去探望底層人民做做慈善,毫無疑問,她是最理想的王后人選。而且和其他冰冷的政治聯姻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全心全意地愛她,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她為他生下了兩位公主,一位王子,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城堡里……

△在「項鏈事件」發生之前,民間流傳著許多王后資助窮人、幫平民伸冤的木版畫作品

美貌、權勢、財富、名望、愛情、家庭,這些人類畢生為之奮鬥的東西她在二十歲之前就已經全部擁有了,一切比童話故事還要夢幻。可是轉瞬之間,那些由輿論為她塑造的名望,又被輿論加倍收回。

他們說她驕奢淫逸,可她初到法國的時候便因為拒絕穿著束身衣而引發不小的風波,因為身為王后,穿著繁瑣且不便行動的華服幾乎是一項義務,法國王室對王后的日常著裝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那些規定是為了確保「王后要看上去就像個王后」。王后在妥協之後還依然在做著小小的努力,她把寬寬的裙撐拆掉一些方便行走,出入也不要大批僕人跟著,她崇尚的是故鄉維也納那種簡單的生活方式。

△左邊是人們認為王后應該有的樣子,右邊的畫像是王后自己最喜歡的日常裝扮,白色平紋細布的長裙和一頂草帽,就像一個鄉間的牧羊女,但這幅畫公開展出之後卻遭到批評,認為王后穿著便服的模樣展現在公眾面前實在是太不體面,太給王室抹黑了。

人們在之前詬病她「太不像王后」,卻又在「項鏈事件」之後譴責她「太王后做派」了,人們愛她的時候,嫌她穿的太樸素,人們恨她的時候,嫌她穿的太奢侈。她沒有變,變得卻是那些時而過於輕信,時而又過於刻薄的吃瓜群眾們。

這些同仇敵愾的攻擊,其實暴露出的是兩種深層心理:憎恨女性與仇視外國人。因為這個衣著華麗的壞王后形象,幾乎可以象徵所有貴族階級和舊制度的罪惡,她成為人們抨擊既得利益團體和搖搖欲墜的君主制度最理想的靶子。所以,即使事實上,王后和那些八卦冊子上描繪的形象相去甚遠,人們也會主動忽視她真實的一面,國王為了維護她而打壓流言的舉措,使得國王也不再被民眾所信任。

「項鏈事件」重創了王室的聲譽和形象,間接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這也使得人們在對待女騙子讓娜的態度上一直很曖昧。電影《亂世美人》甚至花了很多筆墨為這位詐騙犯開脫,告訴觀眾她其實情有可原,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恢復自己家族的榮光,本身是很可憐的云云,真是讓人大倒胃口。

我想,總是為罪犯找借口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聖母病,恐怕才是騙子們得以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吧。人們總是嫉妒強者、同情弱者,可是他們常常忘了,強者未必有原罪,而弱者往往並不無辜。

我的新書《你須尋得所愛》已在各大電商網站上架啦,還請大家多多支持!

亞馬遜鏈接戳我:)

京東商城鏈接戳我:)

對啦,在噹噹網可以直接買到我的簽名本哦!購買鏈接請戳我:)

推薦閱讀:

咖啡館文化對法國革命和歐美文學有什麼影響?
雅各賓派垮台到底是因為殺人太多還是太少?
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有什麼好書推薦嗎?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稱為「大革命」而不是「革命」?

TAG:路易十六 | 法国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