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1207億元背後:阿里數據生態首度曝光
1207億元的背後
今天的分享,我們將從1207億元說起,以倒敘的方式講講這數字背後的東西。
下面這張圖,有幾個數字是特別需要留意的:
一是無線佔比82%。去年,無線佔比的數據是68.67%。三年前,我們還曾懷疑過無線趨勢,現在回頭看,今天的我們早已完成從PC到無線端的轉移,這個關口已經走完。而下一個關口,很可能就是智能時代:它和無線一樣是個不可逆的時代。你可能要問,智能時代背後是什麼?我們認為,數據是核心。
二是百萬店鋪線上線下打通。今年雙11的一個關鍵詞「全渠道」:除了線上買、線上賣,很多線下店也參與了雙11活動。今年,阿里與線下商店的合作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三是國際品牌的成交額增速達到47%,這個數字背後體現的也是今年雙11的另一個關鍵詞——全球化。
另外,AR也是我們今年業內的一個熱詞。拿雙11來說,有17億人次參與了我們的捉貓貓遊戲,參與狂歡貓的互動店鋪達到3萬多。同時,真正通過VR眼鏡在門店裡體驗買東西的人數有800萬。雙11晚會當天的互動人次達到了74億人次,很多人在搖手機、在玩紅包火山。最後,還有直播。雙11晚會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直播,但在雙11前前後後我們差不多進行了6萬場直播。
所以我們發現,現在這個市場,並不是簡單做個營銷頁面、搞些折扣促銷,大家就會去買東西的,我們還需要回歸到人的生活、娛樂和精神層面。
數據是一個「新能源」
除了上面這些營銷層面的直觀數據,還有一些大家感受不到的數據,我們這裡要第一次對外分享:
首先是2.5秒。它是什麼呢?是全球媒體看到的直播大屏第一筆數據出來的響應速率,這個速率已經成為世界級了。在雙11當天,我們在高峰期每秒處理的數據量是9400萬,這個速度相當於你1秒鐘就看完了100部高清電影。
第二個數據是222萬。雙11當天,在阿里生態上——包括淘寶、天貓、天貓國際,有222萬的商家在使用生意參謀來看自己業務在雙11當天的表現。
最後一個是82.7億,是雙11當天提供的數據服務被調用次數,這背後體現的是我們整個系統的性能和承受能力。
我們要如何理解數據是一個「新能源」呢?
舉個例子,你可以把數據能源當成煤礦,大概涉及到三個層次:一層是採礦,你得知道有哪些礦源;二層是提純,像汽油一樣。比如說,天貓有那麼多數據,那麼多礦,每個數據真的都有價值嗎?不一定,還得看你怎麼提煉、怎麼處理。三層是數據市場化,現在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市場化的冰山一角,而未來我們想打造的是一個數據生態。
阿里數據生態長什麼樣?如果你不能理解宏觀意義的數據生態是什麼?那麼我們可以用大家好奇的阿里數據生態來做一個啟發。我們所在的部門,也被稱之為阿里的「數據中台」,這個中台什麼樣子的呢?下面這張圖可以做一個解釋:
你可以看到,我們的礦源來自於阿里的各個業務線。通過阿里數據的採集、計算,我們將數據進行提煉和處理。作為一個中台系統,它提供了統一的數據建設、管理、服務,繼而通過對內和對外的不同層面的數據產品來為業務提供服務。
不難理解,阿里數據生態中的一條核心規律:數據來自業務,反哺業務,循環往複。我們認為,數據可能已經超出能源的概念了:能源會用完,但你的數據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准、越用越有價值。
回到雙11這個案例,我們會從三個方面來具體介紹,在雙11中,阿里數據輸出了什麼?
今年雙11的戰略有三:全渠道、全球化和全娛樂。對我們數據來說,今年的戰略也是三點:全域、智能和互動。同時還有三個重點戰場:媒體端、商家端、小二端。
媒體端 | 不只是炫酷的直播大屏
這個大屏是面向媒體、讓大眾直接感受到雙11戰略的實時數據大屏。過去幾年,它曾經是這樣的:
2013年,是阿里第一年開始有媒體直播大屏,2014年是阿里IPO後首次亮相,2015年是第一年在園區外——北京水立方直接面向海內外這麼多家媒體。2015年的成功,實際上也給2016年雙11大屏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無論是數據內容、交互方式還是可視化效果方面,我們都面臨著如何創新和突破的挑戰。
接到任務時,我們就在思考今年數據大屏該怎麼做?我們立下了自我突破的幾點:
以前逍遙子(張勇)跟我們復盤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每年大方向都不會有問題,但每年復盤時都會發現我們細節上做得不夠完美。」所以,今年我們給項目組立的一個目標,就是0bug。但這不是一個口號說說而已,而是我們要為這個目標付出很多努力,尤其是要敬畏每一個數據、每一行代碼,敬畏雙11。
基於雙11的戰略主題——全球化、全娛樂和全渠道,我們設計的媒體直播大屏有這幾個方面:
所以我們把雙11的媒體直播大屏等同於我們的業務+數據+視覺+可視化技術。
再說硬體。我們是8月12日去深圳大運中心考察,場館尺寸是42米*67米*15米,去年水立方是40*60*17(立方米)。水立方是直屏,大概是21米*10米。今年我們看了現場,覺得可以更恢弘一些,所以當時就想可以挑戰下弧幕屏。最後和供應商敲定是38米*8.5米的弧幕屏。
再就是內容。我們整體還是圍繞戰略屏。
戰略屏中間跳動的數字是GMV,GMV往外輻射就有全球交易熱度,代表全球化;然後區域經濟;再是全球熱賣榜、包括TOP品牌和商家;還有我們的垂直業務村淘;另一塊代表阿里的基礎設施能力,包括菜鳥、阿里雲、支付和技術創新。除了內容屏,我們還有彩蛋屏,整個內容設計就是這樣來的。
圍繞內容規劃,我們開發了總共有30張屏;去年大家在水立方看到的,其實只有4塊屏。
今年的媒體大屏,我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很好:
可能很多人看來,這個大屏是個一次性項目。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的。包括我們24點的效果重現,以及這些屏還會在烏鎮互聯網大會等場合出現,所以我們會把這些數據保留下來,大屏項目是會延續下去的。商家端 | 數據打造「生意參謀」
先給大家兩個數字:第一個是660萬,這是接受生意參謀商家的月度活躍數;第二個222萬,是雙11當天訪問整個生意參謀的商家數目。
要指出的是,這兩個數據每年都在大幅增長,這代表阿里在往外輸出數據能力的同時,把大數據的能力基本免費普惠給了大量中小企業。
這兩張圖是我們商家使用生意參謀時在PC端和無線端的分時圖。大家可以看兩點,一個是PC端22點有個小高峰,說明這個時間還有十幾萬人在加班;第二個是手機端的這個高峰推遲了——推遲到23:30左右。
我們調研發現,使用生意參謀的用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一定規模企業的老闆,另一類是三四個人運作的小商家,他們一般白天賣貨、晚上擺攤,擺完攤後還會看下淘寶店當天生意情況。
整個生意參謀的思路是圍繞商家經營的主線去組織我們的大數據、去賦能他們各個業務環節,所以商家業務數據化是生意參謀的重要目標。
我們在雙11當天推出了一個叫「數據作戰室」的產品。它是一個作戰大屏,主要圍繞兩點:幫助商家做核心監控和團隊管理,以及企業品牌數據化宣傳。
我們來看下去年(2015年)商家是怎麼用的。
這個是太平鳥,他們買了這個產品後馬上就布置了5台電視,搞了個「新聞直播間」,這個現在基本上已經是他們接待政府機構、合作機構的一個標配。
這個是營銷高手三隻松鼠,他們邀請了TVB里大量明星參加敲金蛋的活動,背後就是數據作戰室。
補充一點,目前這個產品在整個市場上還比較昂貴,面向的用戶大概是100萬/月銷售額的商家。
到了2016年,我們的生意參謀走的是和媒體直播大屏一樣的畫風,看起來很酷炫,我們也希望能給商家帶來更大價值。
那麼,2016年商家是怎麼運用的呢?
伊芙麗請來近100名渠道商,去看大屏實時直播的數據。三隻松鼠索性直接請了央視做現場直播的連線,還帶了各種娛樂玩法:
這背後的趨勢是,商家對數據的運用不再只是看它的基礎金額而已,而是將它的數據融入到與媒體、當地政府機構、社會互動中去。
另一個例子是張大奕。我們觀察到,張大奕這樣的網紅背後有一條很長的產業鏈,包括從網紅的打造、供應鏈、原料採購、產品設計到粉絲互動,他們也都在生意參謀上找到了各種數據的運用。
所以今年,我們生意參謀在業務布局上新加了一塊:除了電商領域,我們在內容領域,也就是在自媒體和網紅達人方面做了業務布局:
消費者既是店家買家,也是精神文明的消費者,是粉絲、是內容消費者。
最後總結下,生意參謀的核心定位是基於業務場景來調動阿里數據中台的一系列數據產品的技術能力組件、業務分析方法論、運營服務體系構成,去面向不同業態、不同群體,能夠分層次、分場景、高效率、低成本的數據賦能。
「小二」端 | 更多驅動業務的數據服務什麼是小二呢?我們阿里員工都自稱是小二,是服務商家和消費者的。小二端的數據服務是最神秘、最複雜的,但小二的數據服務並不是一個很封閉的平台。
首先,媒體端和商家端,是小二端服務能力對外輸出的兩個觸角。
舉個例子,媒體直播大屏和商家作戰屏其實是雙11整體21個大屏中的兩個,還有19個大屏在小二端。在小二端這不叫大屏,我們叫直播廳,因為在直播廳除了大屏,我們還有很多分析運營決策的數據。
這個數字剛才也提到了——2.5秒,這是全球媒體看到的直播大屏第一筆數據出來的響應速率。打個比方,如果大屏的數字是用樂高積木拼出來的,那麼第一步是將北京、上海的樂高積木同步或快遞運到上海,同時又從每秒9400多萬的數據量中抽出大屏需要的那些積木(數據),把積木拼出來,再從上海運到深圳的大運中心在媒體大屏上展現出來,整個鏈路只用了2.5秒。
數據的力量可能是更多的驅動業務去滿足全鏈路全覆蓋的訴求,所以說我們可以由雙11小二端的數據訴求作為切入點,來看雙11這個鏈路能為小二做些什麼。
我們的小二分為三類:運營小二、運營leader、高管決策。
先是一線的運營小二,他會去做市場洞察,分析市場需要哪些商品、商家,用戶歡迎什麼東西,然後去做一些招商爬貨。到預熱階段,我們有了這些商家商品、有了消費者的驅動,那麼如何去把市場烘托出來,讓用戶去感受到我們的活動?這就要預熱預售,比如紅包火山。但這些活動並不是上線了就完事,我們每天都會調整預熱預售策略。這些背後都有數據。
依據數據的能力,運營小二再去做內部預測、會場的分析、布局的調整。
小二端之上,我們的運營leader、高管決策去做一些資源分配,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很強大的數據大腦,這些東西都來自於數據的能量。
那麼具體說,我們數據的能量來自於哪裡呢?我們對運營小二的服務產品可能多一些,因為他們的工作更詳細。我們通過一些本身的操作平台,去輔助小二,去做更好的商品選品、資源分配。
但這些分配背後其實有一些分析產品來支撐,比如活動籌備期間的黃金策、行業360等。
剛才提到的19塊數據大屏,其實一直在直播廳裡面。直播廳里有19個館,包括淘寶館、天貓館、聚划算館、全球化的國際館。館不光是一個屏、不光有每2.5秒GMV的翻動,裡面還涵蓋了很多行業、商家、商品、消費者的分析思路。這可能是雙11期間最重頭的一個數據產品。
這個產品是需要一些配合的。比如,雙11狂歡節,最終大家看到的是1207億這個數字,但我們可以看到用戶最初開始使用我們的平台、有多少量進來,以及最終轉化到交易。這期間的整體流量分配和流量監控,全部通過我們的內部產品——A+流量分析產品來提供運營決策和分析思路。
最後就是我們的活動效果分析平台去做運營活動和營銷策略的復盤。
這就是我們在雙11這個小的鏈路或者閉環中的數據產品可以提供的能力,但是日常的運營、日常的活動、日常的數據能力輸出其實不止這麼多。
我們內部數據的數據能力可以形成一個大的閉環。
在這個大的閉環會包括兩層面。一是這個圈本身代表阿里的業務單元很多,二是角色很多,包括運營小二、運營leader、運營高管,還有PD的、客服的很多小二。這就是本身的決策和業務單元的環路。
根據不同的業務單元,我們還是通過產品矩陣來提供我們的數據能力。
首先是PC端、無線端都是同步推進的,所有的產品在兩個端都是一樣的。
這個鏈路和整個業務的鏈路是相關的,可能我做了很多的抽象。從最早的商業判斷和戰略規划到運用決策,然後會下沉到具體的操作,到行業、資源分配、流量等不同的抓手,不同抓手之間的關係,不同抓手之間的內部的協同。
這裡強調下我們自助分析的產品,很多數據產品是我們自己驅動,然後讓我們的用戶、小二去用,但其實我們更大的價值和責任是要去賦能我們的小二,讓小二自己能做數據化運營。
我們不單單是提供這些能力和價值,還要保障這些能力和價值。所以我們還有豐富的保障機制,去保障我們的數據是靠譜的、可依賴的。舉個例子,雙11前我們準備了將近200個預案,這些預案設想了各種極端情況下我們要怎麼處理。雖然我們已經有長效保障機制了,但我們還是擔心雙11當天一些無法預料的情況會導致我們的產品不能正常服務。慶幸的是,那天我們只有1個預案被觸發了。
推薦閱讀:
※阿里系43人上胡潤百富榜,彭蕾、陳亮喊冤,拜螞蟻金服股權設計所賜
※阿里巴巴阿里雲IoT事業部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那麼神秘?
※阿里巴巴集團估值 1280 億美元是怎麼算出來的,是高了還是低了?
※達摩院——阿里巴巴留給世界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
※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 阿里NASA計劃野心有點大
TAG:阿里巴巴集团 | 大数据 |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