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制勝的秘密,如何靠正確的增長指標殺出重圍?

100 萬的註冊用戶可能在投資人那裡看起來好看,在員工那裡說起來好聽,但在公司的內部運營上,它也可能讓 MySpace 錯誤估計了形勢,走偏了方向,抓錯了重點,最終在和 Facebook 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相比之下,從「用戶數」到「月活躍用戶數」,看起來只是多了三個字,卻確保了 Facebook 內部的任何決策都是指向真實持續的活躍用戶增長。

走正,和跑偏之間,也許只有一個北極星指標的區別。

本文作者:@曲卉 ,曾被增長黑客教父 Sean Ellis 招至麾下,在著名的增長黑客網擔任增長產品經理;目前在美國個人金融類領先的應用 Acorns 公司擔任市場總監;數據分析產品 GrowingIO 特邀作者。

「North Star Metric」北極星指標,又叫做「OMTM」One metric that matters , 唯一重要的指標。

之所以叫北極星指標,是因為這個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一樣,高高閃耀在天空中,指引著全公司上上下下,向著同一個方向邁進。

Part 1 | 為什麼北極星指標那麼重要?

1. 集中火力抓重點

做增長涉及到公司運營的方方面面,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指引,很容易眉毛鬍子一把抓,而無法有效地集中火力抓住重點。

2. 優化團隊資源配置

當公司到達一定規模,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幫助把團隊調整到同一個方向上,並且明確任務的優先順序。

3. 大幅提高行動力

設定一個指標,能夠大幅提高行動力。如同YC聯合創始人 Paul Graham 所說:一旦你選定了你的目標,你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努力達到那個目標。通過這一個目標,你可以知道公司的狀況,有針對性地上線各種項目和試驗,然後觀察有無成效。

Part 2 | 這兩家矽谷企業怎樣選擇北極星指標

如果上面的陳述還是讓你覺得太枯燥,一起來聽聽關於北極星指標的兩個故事吧。

1. 美劇《矽谷》中的 Pied Piper

最近大熱的 HBO 美劇,Sillicon Valley 矽谷,剛剛出了三季,已經充分地俘獲了廣大馬工和非馬工的心。我的很多程序員朋友都在追,一致的評價是非常寫實,而且幾乎有點太寫實了。

從某搜索引擎大公司內部的浮誇文化,到形形色色的奇葩風險投資人,再到 Pied Piper 從一個程序員 Richard 的業餘項目跌跌撞撞成長為獨立的公司,走過融資燒錢幾度瀕臨破產又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全過程,簡直可以稱為一部活脫脫華麗麗的矽谷真人秀。

在第三季的倒數第二集,當投資人和公司員工興奮地開 Party 慶祝 Pied Piper 的重大里程碑 500,000 個安裝用戶時,公司的 CEO Richard 卻處在巨大的恐慌中。為什麼?因為在這 500,000次安裝用戶里,只有19,000, 也就是不到 4% 的日均活躍用戶(DAU)。

安裝數不用解釋,日均活躍用戶(DAU)在這裡指的是每天至少登錄 Pied Piper 平台一次的用戶,用戶下載多固然好,但是這裡面有很多是因為剛剛上市的宣傳,媒體報道和品牌效應,而高下載低活躍用戶比例恰恰說明了產品還存在巨大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劇集里,Richard 和他的團隊走上了想法設法增加 DAU 的漫漫長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一度採用了從印度皮包公司買點擊的辦法。

安裝量和DAU兩個指標的差距:

Richard 自帶主角光環,Piped Piper 很可能會逢凶化吉。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指標作為公司的北極星指標,而你卻不自知,你會把公司置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2. Facebook如何突破 MySpace 重圍

早在 Facebook 成立之前,美國社交網路的老大是 MySpace 。MySpace 歷史久,用戶多,還有東家加大金主新聞集團撐腰,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應該可以輕易碾壓由幾個大學輟學生創辦的 Facebook ,最終卻輸得一敗塗地。

其中失敗的原因肯定不止一個,但值得一提的是:MySpace 公司運營的主要指標是註冊「用戶數」,而 Facebook 在 Mark 的指引下,在成立的早期就把「月活躍用戶數」作為對外彙報和內部運營的主要指標。

你可能聽說過所謂的虛榮指標,「Vanity Metric」。 我們並不能說註冊用戶數是一個徹頭徹腦的 Vanity Metric,但它卻有」虛榮「的成分在。

如果 Myspace 號稱自己有100 萬註冊用戶,這裡面有多少是5年前註冊的,有多少註冊之後從來沒有二次訪問過,有多少試用了幾次就成為了殭屍用戶,有多少仍然使用但是半年才上線一次?

100萬的註冊用戶可能在投資人那裡看起來好看,在員工那裡說起來好聽,但在公司的內部運營上,它也可能讓 MySpace 錯誤估計了形勢,走偏了方向,抓錯了重點,最終在和 Facebook 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相比之下,從「用戶數」到「月活躍用戶數」,看起來只是多了三個字,卻確保了Facebook內部的任何決策都是指向真實持續的活躍用戶增長。

我最佩服 Mark Zuckburg 的一點是,他不僅把月活躍用戶數作為內部的北極星指標,還堅持對外彙報同一個指標,以此來確保監督公司的運營策略永遠誠實地對用戶價值負責,而不是追求簡單粗暴的短期增長。

要知道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現在很多公司仍然選擇對投資人披露一個注過水的「半虛榮指標」,以求數字好看。

指標從來都不只是指標,它代表了管理層對用戶價值和公司成功關係之間的理解,也會指導每個基層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次決策和執行。走正,和跑偏之間,也許只有一個北極星指標的區別。

Part 3 | 如何找到北極星指標

我最近加入了一家做個人金融類的App公司,主要負責用戶留存。我入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大張旗鼓地開始做增長實驗,而是開展了一系列數據分析和內部討論。

最終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停止使用公司現有的留存指標,轉而使用一個新的指標,得到整個團隊的認同之後,然後才開始針對新指標的增長實驗。

通過上面兩個故事,不難明白為什麼稱「北極星指標」為增長第一步。

1. 衡量北極星指標的6個標準

那麼,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北極星指標呢?

首先聲明,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可能需要多次的嘗試和改版。開始之前,把你腦子裡有的一些指標寫下來,問自己下面一些問題,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大概的方向:

(1)你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比如說,我現在公司做的是投資 App ,那麼用戶的核心價值就是投資,所以這個北極星指標應該和投資有關;

(2)這個指標能夠反映用戶的活躍程度嗎?

在上面的例子里,Myspace 的「註冊用戶數」 就沒有反應用戶的活躍程度;

(3)如果這個指標變好了,是不是能說明你的整個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說,對於 Uber 來說,如果只是把註冊司機數作為北極星指標,顯然就忽略了乘客這一方面。因此 Uber 的北極星指標應該能夠反映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平衡,所以「總乘車數」就是更為合適的一個指標。

(4)這個指標是不是很容易被你的整個團隊理解和交流呢?

一般來說,建議選一個絕對數作為北極星指標,而不是比例或百分比:比如說,「總訂單數」就比「訂單額超過100元的訂單比例」好理解。

(5)這個指標是一個先導指標,還是一個滯後指標?

比如說,SaaS公司喜歡使用收入作為北極星指標,這不是一個壞指標,但是它確是一個滯後指標。有的用戶很可能已經停止使用幾個月了,卻還在付月費。在這種情況下,」月活躍用戶數「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先導指標。

(6)這個指標是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指標?

簡單地說,如果對於一個指標,你什麼也做不了,那它對你來說相當於不存在。

2. 三個案例搞清北極星指標

幾個北極星指標的例子:

3. 在業務實踐中不斷優化

最後,不要苛求完美,不要試圖一步到位,尋找北極星指標也不是一道只有唯一解的數學題,很多指標之間都有相關性,選哪個並沒有本質區別。

可以藉助數據分析工具,如國外比較常用的 GA,國內新興的 GrowingIO 等,來持續監控你的北極星指標,在業務實踐中不斷優化。你的目標是為你的團隊找到一個最適合現階段的聚焦點,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齊心協力向著一個方向前進。

畢竟,任何方法論都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達成目標。不管是北極星,還是南極星,只要能照著我們走到終點,都是好星星。

註:文章中的功能截圖來自 GrowingIO - 矽谷新一代數據分析產品,點此 免費註冊試用 。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微軟溢價50%併購LinkedIn,「估值、增長、變現、以及背後的魔法」
從「埋點」到「不埋點」,是過去和未來的差別。
GrowingIO 和 諸葛IO的區別是什麼?怎麼選擇?
為什麼張溪夢是世界前10的數據科學家?

TAG:数据分析 | Growing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