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台灣影史上製作費最貴的紀錄片,掀起了一場環保革命
《看見台灣》
在看這部曾獲得金馬獎的紀錄片時,我的臉一直在發燒,因為我忍不住會想:我們的《看見大陸》在哪裡?
為了「告訴大家美麗台灣的哀愁傷痕」,台灣導演齊柏林在2013年拍了這部紀錄片。
大銀幕上,蒼翠山巒層層疊疊,蔚藍海洋一望無垠,蔥鬱森林漫山遍野,雲霧繚繞中溪澗淙淙。
鏡頭像鳥眼一樣,從空中俯瞰大地。
片中的字幕提示觀眾,你看到的是台灣的中央山脈、大霸尖山、水漾森林、桶後溪、墾丁南灣……
「請不要懷疑,這就是台灣。如果你沒有看過,只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伴隨著吳念真的聲音,航拍紀錄片《看見台灣》拉開帷幕。
如果只看前半段,你很容易以為這是一部台灣風光宣傳片。
伴著舒緩唯美的配樂,台灣各地瑰景一一登台,人民辛勤勞作的身影點綴畫面中,一副安寧盛世。
但到後半段,劇情陡然一轉,走向了災難恐怖片。
畫面上滿是垃圾淤塞的溪流,成片砍倒的森林,水泥化的海岸線,被過度開墾而變得像瘌痢頭一樣的山峰,颱風來襲時土石崩塌、滿目瘡痍的山體,被工業廢水污染得泛紅泛黃泛黑的渾濁河流……
「從這樣一個角度和高度,你才可以真正去理解台灣,理解她的美麗與哀愁。」吳念真的聲音再次響起。
「告訴大家美麗台灣的哀愁傷痕」,正是導演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的初衷。「讓人們通過影像認識台灣,然後呵護台灣。」
沒法一直忽略丑的那面
導演齊柏林做了20多年航拍攝影師,在直升飛機上航拍的時間累計已超兩千小時。最初他的作品只記錄台灣美麗的一面,但在高空他看到的景色實際上是美醜並存的,一面是日月潭波光粼粼,另一面就是湖面上漂浮的生活垃圾。
「我沒法一直忽略丑的那面。」他逐漸將鏡頭也對準另一個台灣。
2009年,航拍被莫拉克颱風席捲的台灣南部、東部後,他決心拍一部台灣全景紀錄片。「我看到村落被泥石流掩埋,地面上到處是被山洪衝出來的傢具、家電,景象好似世界末日。」
痛惜中,他希望用一部電影提醒人們愛惜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不是總在悲劇之後才反思。
次年,還差3年就從台灣交通主管部門退休的齊柏林放棄400萬台幣退休金,辭職拍片,「我把剩餘的人生全投入我畢生最愛的事情上了,很惶恐,也很快樂。」
但航拍紀錄片花費甚巨,光買專業設備就要三千萬台幣。齊柏林抵押了房子,找朋友借貸,自己也大量接拍商業廣告賺錢,籌得了一筆啟動資金。
影片的第一家贊助商是作家陳文茜介紹來的,導演侯孝賢無酬掛名監製,作家、演員吳念真免費幫忙配旁白,還說「是我來沾光」。
電影一拍3年,因為總要等天氣。有時明明晴空萬里,飛上高空,卻遇到天氣突變,能見度下降,只能放棄。「這也是告訴我們人類力量的渺小吧,你能飛得了四千公尺,卻抵不住一片雲的力量。」齊柏林慨嘆。
最後片子製作完成花了9000萬台幣,一半的錢來自企業贊助。《看見台灣》成了台灣有史以來製作費最貴的紀錄片。
沒人看好它能賣錢,也沒人指望它賣錢。結果,它不僅打破了台灣紀錄片的票房紀錄,也成了台灣影史上票房第三的本土電影。
從「票房奇蹟」到「寧靜革命」
2013年11月《看見台灣》在台上映,一個月後票房破1億新台幣,很快已突破2億。這個數字意味著在小小的台灣,每23個人中就有一個自掏腰包進影院為它捧場。紀錄片從未在台灣商業院線獲得如此驚人的成功。
11月23日,此片摘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更始料未及的是,它還在島內政壇掀起了一股環保熱風——上映第7天,台灣林務局招考巡山員,考題是「從《看見台灣》紀錄片談土地保育」;上映第13天,台灣「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包場邀請兩百名客人和他一起觀看此片,看後讚揚它是對台灣環境問題「最溫柔、最敦厚的提醒」,並公開承諾:當局會限期解決片中反映的問題;又過了一禮拜,「行政院」真的成立「國土保育小組」,針對《看見台灣》揭露的高山濫墾、河流污染、地層下陷等16項環境問題,一一現場走訪勘查。
難怪有人說,一部《看見台灣》掀起了台灣環境問題的寧靜革命。
片中呈現的一條叫「後勁溪」的河,因污染嚴重水已變成橘紅色。上游工廠把它當成排水溝,下游農戶則取溪水灌溉、養魚。這水種出的米、養大的魚很可能重金屬超標。觀眾觸目驚心:我們從市場買的米和魚是不是就來自後勁溪?
在民眾與媒體的熱議之下,2013年12月,高雄市環保局責令偷排污水的「大戶」日月光工廠停工。日月光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它的運營對整個台灣經濟都有影響。此前它也因偷排污水被處罰過,但都是交罰款了事,像這樣被停工重罰還是第一次。
誰來凝視我們的傷口?
齊柏林從大陸同行那裡聽到的觀影感受可總結為兩大主題:
一是讚賞台灣,覺得台灣有人願拍、敢拍這樣自曝傷疤的紀錄片,拍出來後能在院線上映,還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這都體現了台灣社會的自省和自信;
二是反思大陸:我們土地的傷口誰來凝視、訴說、撫慰、縫合?
作家李承鵬在台灣觀看此片後撰文感慨,「在台灣,所有的問題你可以看得見,甚至你看不見的,也有人可以幫你去看見。」
「愛台灣」等於「高票房」
雖然一部《看見台灣》的橫空出世讓不少大陸在台灣島內,批評者認為《看見台灣》在呈現問題時,浮於表面。比如台灣的山區濫墾、海岸線堆滿消波塊,都不是新鮮事,政府和民眾並非不知,而是長期縱容,電影的旁白卻只是指向普通人,進行道德勸說:「每次災難後,人們怨天、怨地、怨政府,那自己呢?」
似乎那些抽地下水養魚的漁民、在山上種田開民宿的農夫,就是造成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
「如果所有問題都被簡化成每個人的問題,真正造成問題的元兇們,在片中也就安全隱身了。」台灣紀錄片工會常務理事林木材說。
影片末尾,稻田上出現了九個大腳印,像是有巨人從田裡走過——這畫面是農民們配合劇組將稻田收割成腳印形狀拍攝的。緊接著便是原住民小朋友在玉山山頂揮舞青天白日旗,唱歌跳舞。
在台灣影像學者郭力昕眼中,這一安排有濫情嫌疑。他更指出,「愛台灣」這張牌已成近年來台灣高票房電影的慣用招數,《海角七號》、《總鋪師》、《看見台灣》莫不如此。
齊柏林回應,他希望在結尾用有趣味、有幸福感的畫面,給觀眾、給台灣鼓氣加油。「當然也是希望這片子能被更多人接受。如果都是悲慘畫面,聲嘶力竭控訴會嚇跑一些人。」
他也承認,這樣的方式雖能讓觀眾迅速看到全局,但的確很難深入探討問題根源。
在台灣文藝界,紀錄片導演和文化學者們已經開始期待有後來者將視角從高空降到平地,拍一部《看見台灣》續集,用鏡頭在台灣土地上尋找造成傷痕的元兇,揭示那些在《看見台灣》中沒有看到的政策失當、官商勾結、法律缺失。
最後當然要給地址,愛奇藝,關鍵詞搜:看見台灣
播放鏈接:http://www.iqiyi.com/w_19rqz3s225.html
除了這個片子本身,齊柏林在採訪時談到辭職拍片說的一句話,也我至今記憶猶新:「我把剩餘的人生全投入我畢生最愛的事情上了,很惶恐,也很快樂。」
人在聽到召喚時,都會有憂懼。
所謂的勇敢,只不過是邊害怕,邊咬牙向前,接受召喚而已。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
和你分享我歡喜的各種:雜物、書、電影、小店……還有妙人
推薦閱讀:
※余秀華對我說,你怎麼就判定我得不到愛情呢?
※如何評價鳳凰衛視?
※別以為孩子看不懂!《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影現場記
※【日本紀錄片】《美之壺》日本的壽司之旅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