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課CEO後顯慧:好的產品都是由用戶定義的
近期一直關注我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們11月26日的時候,在北京前門23號轟轟烈烈地搞了一個活動——「三次元Club.年終聚會」。我們請到了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快刀青衣、分答聯合創始人朱曉華等9位大咖,圍繞著學習和互聯網產品這兩件事情,做了一系列的演講。
今明兩天,我們會陸續將現場嘉賓們的演講進行整理,並分享給各位朋友。希望沒有去到現場的你們,也可以從演講中學到一些知識。當然,如果你當時就在現場,不妨也來回顧一下。
下面是三節課創始人&CEO後顯慧(@lukehou )在「三次元Club.年終聚會」的現場分享——
主題:讓用戶定義學習這件事
演講者:後顯慧(Luke)
我做了幾年產品,有一個想法,就是讓用戶來定義產品,讓用戶給產品指方向。
所以現在做三節課的一個原則是,我們希望和用戶一起定義學習這件事情。
2015年我在中關村的一個分享會上做了一個關於產品由誰來定義的現場調查,只有20%的產品和運營的人說,我們的產品是由用戶來定義的。大部分是產品經理和老闆一起來拍腦袋說這個產品接下來做什麼。
這個東西很有意思,產品到底應該由誰來定義呢?或者說誰對產品的下一個版本最有發言權呢?似乎人人都知道是用戶對產品最有發言權,但大家很少真的讓用戶做決定。
對於三節課來說,我們是一個學習的平台,學習和課程服務是我們的一個產品,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怎麼讓用戶和我們一起定義學習這件事情。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入學習這個領域?
在做三節課之前,我們和學習關係不大,算是學習愛好者,也好為人師喜歡分享。但是創業其實有很多機會,我們又為什麼要選擇進入學習這個領域呢?
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看到一些美國的報告。報告發現,大學老師和僱主對於畢業生認可度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
有90%的大學老師認為他們的學生進入市場之後,進入用人單位之後,是能夠適應市場的;但是,同樣的問卷給到僱主,僱主的反應卻恰恰相反——只有11%的學生是能夠適應市場的。這是在美國Miverva大學的一個調查,他們做了大約3000高校老師和僱主的調查。
我想,在中國這種差異可能會更大,美國的教育相較於中國的教育來說,是離市場更近的。
大一、大二不明顯,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一個人對市場的認知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了。
這裡出了什麼問題?是大學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出了問題么?
很多人都上過大學,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學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逼格的演講廳,教授在上面演講。
事實上,中國的大學可能是這樣的:大學四年,宿舍待了三年半。就像下面這張圖,這個孩子也挺可愛,他正專註於他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最近聽很多同學說,對於大學女生來說,最大的情敵是遊戲。
的確如此,大學生花費了很多時間在「好不容易獲得的自由」上,在談戀愛、玩遊戲、補覺上……
所以,大四畢業以後,很多同學就是一個字「懵」!
很懵的狀態,代購、逃課、遊戲,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大學四年不知道學到了什麼,大學四年也不知道自己有了什麼本質的變化,除了年紀。
回頭想來,大學四年即沒有獲得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也沒有獲得人格上的大提升。
大學對我們來說是不是上錯了車?
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都變了,不像以前的大學生!
還有人說,是現在的大學變了,沒有以前的大學的實力,不像以前的象牙塔了!
那我們看看古代的大學?下面這張圖叫「雅典學派」:
中間兩個人,一個是亞里士多德,一個是柏拉圖。大家都知道,柏拉圖是首創了大學這種學習形態,他創立了「學園」。
我們看看他的學校里的學生:談戀愛、玩遊戲、打架的都有。公元三百年就有大學,大學裡乾的事兒跟我們現在差不多,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是大學的問題么?
很多年前,大學跟找工作沒有太大的關係。大學不負責發學歷,也不負責就業,大學裡的就業辦是很晚才有的。
弟子規有一句話叫「有餘力,則學文」,有餘力就去上學,意思是說我們衣食無憂了之後,再去考慮上大學這件事情。
我發現,在農業和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的時候,入學率在提升。
教育的發展是順著二三產業的進展而開始的。當我們在農業社會的時候,在畜牧業很強的時候,我們不需要上學,用經驗就可以去實現傳播技能。
所以,有個結論就是:教育的現代化是隨著社會化分工和職業化推進的。
現代的教育的核心是為社會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但目前,社會變革和社會分工速度明顯加快,而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大學缺沒太多變化。
在中國,我們一般要準備12年的時間,才能過上三四年的大學生活。
那接下來大概35年的工作生活,我們需要準備多長時間?有很多同學可能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選擇一份工作。
三節課就是為了大家35年的工作做點準備,為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的同學提供一些職業發展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快速推進,現有的職業定義被改變。
我們看看中國的情況,下圖是2014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全國職工人數排行中,製造業和建築業是最大的兩個工作崗位。
在中國,這前三個職業加起來一共1億左右。
但我們很多人都看了特拉斯的造車工廠,裡面的流水線上已經沒有太多人了,甚至有些工廠生產線上幾乎沒有人了。這和當年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的已經完全不一樣。
在美國,最多的工人是卡車司機。但谷歌的無人駕駛已經開了超過100萬公里,今天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在做無人駕駛車,包括娛樂公司——樂視!
Marc Andreessen說:「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軟體正在吞噬世界,也在吞噬我們原來的工作機會。
今天的職業,可能明天就不存在了,而明天的職業,又有誰來幫助大家提升技能呢?
這是一個問題。
對此,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具體應該做些什麼。
我不是學教育學的,也不懂任何關於教育的理論。
原來我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我本身又是一個很被動的人,甚至就連蹦極,也是被人推下去的。
但2013年的一天我在搜狗做了一次分享,現場來了一百多人。後來大家拉了一個群,群里有一個同學很好玩兒:他在群里說,他原本是一個保安,但是現在他拿到了騰訊產品經理的一個職位,他在群里跟我們分享他是怎麼拿到這個職位的。
當時我聽了以後像打了雞血一樣。我想,這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啊!如果我每年培養300多個保安成為產品經理,那我不是超級牛了?!
後來細想,也許這位同學是在用一種開玩笑或者善意的謊言在鼓勵我。
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這八成是一個不真實的情況。他希望我做這件事情,所以他用他的故事來鼓勵我,讓我覺得做這件事情有價值,我當時真的被感動了。
於是我們就開始堅持開課。那時候,三節課不像現在這樣大,只有我跟老布、冬琪、有璨一起用業餘的時間在開課,一年開了幾十次。
就這樣一直開著開著,直到有一天,我們課堂里來了一位大姐,上了兩天課,一言不發,也不參與任何互動。
課程上完了,我說大姐你聽了感覺怎麼樣?她說挺好的。我說為什麼要來聽呢?她說,我是來幫我兒子選專業的,看看這個專業適不適合他。
後來這位大姐說,你們這行不行,我們還是選其它專業吧。
回來後我就跟他們三個說,不行,我們應該重新梳理一下我們做的事情。
之後我們就做了訓練營的升級版——3.3計劃(3.3計劃是一個面向互聯網產品&運營從業者的特訓營,它為期4周,致力於通過每周一次的線下實戰+線上高強度的課程學習&任務,幫助學員獲得一套較為完整的關於互聯網產品和運營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提升了上課的門檻,我們篩選願意成長的同學跟我們一起成長,交更多更深刻的朋友。
所以3.3計劃現在看起來就像一個非常緊密的小團體,平均兩個月開一次,一年總共也就做六、七場,每次收40個左右的學生,長期形成很好的關係。
再說到今天的三次元,其實第一次三次元也是志願者們一起來做的,主要是讓大家分享一些東西,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所以都是志願者們一起動手來做的。
我們的線下活動都是用戶在推動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線上課程也是跟同學們一起定義的。
「我們把課程當產品」,這是老布(三節課聯合創始人 布棉)提出來的,老布是一個骨子裡就有產品精神的人,他覺得課程就是產品。
課程出來後,大家一起內測課程,同學們內測完以後告訴我們,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
我們群里有兩類人,一類人是比較挑剔的,只要你說有什麼東西,他就說,不好;還有一類人是說什麼都好的。
第一類同學用來測大問題,第二類同學用來測小問題。這些同學都很積極的參與了我們的課程產品的定義工作。
慢慢的,上線的產品有一些保障了,但依然還不是那麼完美。
大家也許沒有發現,我們的課程有版本記錄。
我們在不斷地對它進行修訂,有同學指出了錯別字,有同學指出了這個版本里的問題,我們就繼續修訂,和同學一起迭代這個課程。
所以每一期的課程和上一期都會有略微的不同。我們希望大家參與進來。
我自己的想法是:「輸出是最好的輸入」。當同學們輸出的時候,你輸入的質量會很高,所以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參與做這件事情。
我們也有幸能夠找到這樣的同學,你是什麼樣的性格、你是什麼樣的氣質,就有一群這樣的人找到你。
總結來說,關於「讓用戶定義產品」這件事,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
第一,需求不是創造的,而是發現的。
9月份的時候,我和俞軍老師在三節課做了一次深聊,他說用戶不是人,用戶是特定場景的集合。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這樣的人,這些人平常不是這樣的,來到這個環境裡面,他才會變成這樣。你會發現,這種變化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會令你很開心的,所以我們也是這樣對待大家的,大家也是這樣來反饋我們的。用戶不是刻板的畫像,是隨著產品和環境而變化的,用戶的需求永遠在那裡,不用發掘也無需創造,只要發現就好了。
第二,用戶的需求先於產品而存在。
2014、2015年很多產品死掉的原因是,他們在創造用戶的需求,事實上用戶的需求就在那裡,他是先於產品而存在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先有好用戶才有好產品》,如果找不到好用戶,你的產品不會那麼好。今天幾位嘉賓都會分享關於他們的產品、他們的東西、他們的用戶,他們做的非常好的原因是,他們真的找到了好的用戶,並且服務好了他們,被這些用戶推著走。這是我能感受到的一個變化。
第三,先找到好用戶,再做出好產品。
不要先做產品,然後等著用戶來印證。做產品和找用戶的過程是可以協同,一起來做的。當你把用戶找到之後,產品會比較順利地做出來。
三節課線上化做了11個月,我們也在跟用戶一起成長。
希望大家在三節課都能做一個有知識的胖子,在職場上的潛力股。如果你現在還想增胖一點的話,就來三節課吧。
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各位的時間。謝謝!
在三節課微信公眾號(ID:sanjieke)後台回復「11282」,即可獲取本場分享的PPT。
本文由「三次元Club.年終聚會」中後顯慧(@lukehou )分享的內容整理而成。如需轉載,請聯繫三節課微信公眾號(ID:sanjieke),並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運營DEMO:拉新手段之老帶新
※用戶運營難嗎?這裡有個決策模型可以試試 | 諸葛錦囊
※什麼是IP運營?
※獲取新增用戶,運營都應該知道的事
※矽谷最受歡迎的品牌專家教你如何尋找「高期待值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