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品味」,全在這12662個小區名字里!
看後綴名,「帝王花園」稱霸上海
上海住宅小區使用最多的後綴名是啥?反正不是老老實實的某某小區。
「苑」字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
這個後綴名在上海興起於90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成為近半小區的最愛,長盛不衰享盡上海開發商的恩寵。
查了下字典,「苑」的含義是「帝王的花園」,難道住在其中便會有種後宮三千的尊貴感?
其實並沒有。
從各住宅小區的價格來看,大多數取名含「苑」的小區現均價分布在0-6萬元/㎡之間。
儘管也有類似「翠湖天地」這種位於新天地的高端樓盤,執著將三期名字分別命名為雅苑、御苑、嘉苑。但是,負責撐高房價的黃浦、靜安、長寧三個區都少見「苑」字小區身影。
如果離開市中心,到達嘉定、奉賢、閔行等均價不太高的區域,立馬會襲來一大批花苑、景苑、豪苑、名苑……
排名第二看起來挺低調的「園」,興起年代與「苑」字相似,但是它打入了高端市場,成功成為當下6萬元/㎡以上各個價格段小區最愛後綴名。
可能是壕們更熱愛這種樸素直接、實事求是的名字,均價超過10萬元/㎡的高端住宅中,「花園」與「別墅」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
高端樓盤的開發商們還真是實誠,保證所見即所得,買下確實就是住著花園跟別墅。
在數量上略低於園,上了點年紀的「村」,承載著更多老上海記憶。
從建國後到90年代初建造的老小區,基本都叫做某某新村。這個某某可能是所在地區或路名,也可能是某個行業。如果小區規模太大,還要按數字來劃分,比如長橋新村就從長橋一村一直數到了長橋八村。
新村裡生活氣息很濃,濃烈到一定程度,便成就了彭浦新村這樣的火爆夜市。
在寶山、楊浦、浦東幾個區買房,房源中會出現許多來自各個「村」的老年房。
看修飾詞,「中華金花海」是主流
更能代表大家獨特審美趣味的,是小區類別名前面那一串可以有更多選擇的「某某」。
上海的小區取名花樣挺多,使用了1541個單字,其中就有356個字全市獨一無二。
不過看看詞頻排名,還是有一些規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排在開發商最愛修飾詞榜首的是「花」。走在上海,可以看到各種花園、花苑、花城……
對「花」的熱愛是怎麼興起的呢?這得益於其擁有花園這一片語的天然優勢。
上海灘當年林立了各式各樣花園洋房,這樣的住宅名字不會太花哨,前半截往往是主人的名字或姓氏,後面直接跟上公館、住宅、別墅,或者索性就叫某某花園。老洋房的時代過去之後,花園這一命名方式暫時沉寂下去。
不過到了90年代,商業住宅開發時代來臨,「花園」開始成為第一代房地產開發商們鍾愛的小區名,懷著對居住地環境似花園的美好祝願,此後20年,「花」字一直佔據著心頭好TOP 1。
可是,近幾年新開的樓盤,可能已經不太主打虛無的花團錦簇社區生活,「花」字被慢慢捨棄。
出現頻率排名第二的「華」字,沒啥片語裙帶關係爬到這個位置,顯示出開發商們對這個詞的真正喜愛。
主要是熱愛它的兩種涵義:
一是代指中國或漢族,比如中華、新華、建華、嘉華、華夏……
一是指榮華、繁盛,比如華庭、華亭、華盛……以及華麗家族。
排名第三的「海」字,憑藉「上海」與「海上」兩個詞強勁實力,成功在滬上住宅小區中站穩腳跟。
不過,即使是這樣愛國而又文藝的上海群眾(開發商),也不能免俗地愛著「金」,其出現的次數與「海」字相差不大,無非就是大家熟悉的金色、金地、金華……當然也有比較形象的,比如金葫蘆、金蘋果等。
只是,上海90年代以前建成的住宅,幾乎沒有在名字中用到過這個字。
跟前面幾個可以輕鬆追溯到歷史前輩的字相比,「金」就真的是伴隨著房地產商這個概念而產生的「俗物」。
附攻略:如何僅看名字就能辨別豪宅?
如何僅看人家住房地址就能精準實現豪做朋友(咦)?
DT君本來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以均價10萬元/㎡以上來定義豪宅,這樣的小區有89個,看看這樣的小區命名總結出規律不就OK了?
萬萬沒想到,這些小區的命名,並沒有啥特別明顯的規律,89個小區命名使用了170個單字。而出現頻率排名靠前的那幾個字,跟其他價位的小區也沒啥差別,簡直低調。
此路不通轉看房屋總價,果然有收穫。
一句話就能總結出上海豪宅們的品味:上海高爾夫花園別墅。
以上,不謝。
(聯繫本文作者唐蒂姆:tangyeqin@dtcj.com)
推薦閱讀:
※我和上海時裝周有個約會
※上海深坑酒店建設難度大嗎?
※上海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魔都到底」魔」在哪裡?
※從喜茶的排隊現象,看出了人性的什麼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