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五)-北京
系列第二篇——洛陽,請戳: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16390
系列第三篇——開封,請戳: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48322
系列第四篇——南京,請戳: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75694?refer=wenyu
這是本系列的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
最早建都於北京的,當追溯到西周分封諸侯國時的燕國,燕國存在了近八百年,直到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此後北京實際上一直作為守邊之地存在,是漢人王朝抵抗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基地之一。唐之後,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紛亂,太原石敬瑭叛變後唐,盡獻燕雲十六州於契丹,換取支持,建立後晉,由此開啟了長達400餘年的少數民族政權佔據北京的局面(到明朝被終結),契丹建立的遼、女真建立的金都先後以北京作為陪都。蒙古入主中原後,建立元朝,以北京為大都,這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大一統政權以北京作為國都。此後元朝末年,烽煙再起,朱元璋剿滅群雄,北伐蒙古,結束了蒙古以北京為國都的統治。雖然朱元璋定都南京,但在朱元璋去世後,朱元璋的兒子——一直以來奉命守邊的燕王朱棣以北京地區為根本,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將國都又遷回了北京,自此以後明朝始終以北京作為國都,這是第二個以北京為國都的大一統王朝。明末,在農民起義軍衝擊下,崇禎皇帝自盡,吳三桂投降清朝,清軍入關,此後掃滅農民軍、南明政權,建都北京,這是第三個以北京為國都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從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軌跡來看,政治中心整體上是自西向東移動(經濟中心則是從北向南移動)。秦漢、隋唐這些大一統王朝都是以西安、洛陽為首都,到北宋以開封為首都,到了元朝,基本奠定了以北京為首都的局面。
古人比喻建都關中(西安&咸陽)為高屋建瓴之勢,建都洛陽、開封為宅中圖大之勢,建都北京為挈裘之勢。關中地區位於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俯瞰中原,故稱高屋建瓴之勢;洛陽、開封地處中原,四通八達,故稱宅中圖大之勢;而對於北京來說,所謂挈裘,就是提衣挈領之意,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後文會給出解釋。想對北京及其地形具體的闡述,就避不開討論與其關係最近的河北。本文中後續提到的河北均指廣義的河北,即包括今天河北、北京、天津地區。
由於河北地區南北狹長,所以在南北方向上呈現出三個層次: 1. 北部地區:以北京為重心,向西穿過太行山對應山西北部的重心大同; 2. 中部地區:以正定、河間為重心,向西穿過太行山對應山西中部的重心太原; 3. 南部地區:以邯鄲、鄴城(今臨漳)為重心,向西穿過太行山對應山西南部的重心長治。而由於河北地區位置的特殊性,處在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的相鄰地帶,河北地區的戰爭也常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1. 漢族內地政權(割據勢力)之間的鬥爭; 2. 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鬥爭。對於漢族內地政權之間的鬥爭來說,對於河北南部、中部地區的爭奪是關鍵。南部的邯鄲、鄴城是門戶,中部的正定(又稱常山)、河間是中軸,奪下兩地,則河北地區大抵平定,即使北京還未拿下,此時北京也只是邊陲之地,已成孤城,進據北京只是時間問題。鄴城、邯鄲、正定都是西恃太行,南面大河,同時又都是山西、河北之間往來通道的關口,所以都是戰略要地。戰國後期,秦伐韓之野王,絕太行道,於是韓國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地區)舉全軍投降趙國,引發秦趙長平之戰,此一戰基本奠定秦統一之大勢,秦國佔據長治、太原,搶佔井陘(太原通往正定地區的太行山通道之一)、滏口(長治通往邯鄲地區的太行山通道之一),為日後兩路出兵合圍邯鄲奠定基礎,在後來的統一全國戰爭中,秦先據邯鄲,河北門戶洞開,向北剿滅燕代聯軍,使得燕王倉皇離開北京,逃往遼東,於是北方大定。東漢末年,曹操在北方遇到最強勁的對手就是來自河北的袁紹,官渡之戰後,曹操只是迫使袁紹退兵,直到袁紹病故後,曹操才起兵佔據鄴城,平定河北,後來則以鄴城作為封國魏國的國都,曹丕篡漢後,雖定都洛陽,但仍以鄴城作為陪都。南北朝時期北齊還曾以鄴城為國都。隋文帝楊堅篡權,取代北周自立,北周大將尉遲迥在鄴城起兵反抗,這也是楊堅在篡權過程中遇到的最激烈的抵抗,但最終尉遲迥在鄴城城外被擊敗,於是河北望風臣服,而楊堅為了避免日後河北再出現不安的因素,下令徹底搗毀鄴城城牆,此後鄴城逐漸失勢。對於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鬥爭來說,對於河北中部、北部地區的爭奪是關鍵。北部的燕山險要是抗擊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屏障,一旦丟失,內地頓成門戶洞開之勢,此時尚可以依據中部地區的太原-正定-河間一線,憑藉雁門關、滹沱河建立一定的防線,北宋在沒有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就是這麼做的。而如果連中部地區也失去,那麼少數民族政權的鐵騎面對的就是一馬平川的大地,漢族政權再難抵抗騎兵的驅馳,北宋也是亡於丟失太原、正定等中部重鎮之後。
而北京作為國都出現,恰恰就是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鬥爭的結果。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以北京為國都,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一旦形勢不利,還可以撤回塞北。而從進攻方向來看,以北京為基礎,背靠燕山、塞北作為自己的大本營,西奪太行險要,搶奪井陘、滏口等通道,則可進據山西太原、長治等地,據有山西,則關中屏障丟失,只要再爭奪黃河渡口,西渡黃河,即可躍入關中腹地,則山西、陝西大定。河北一線,往南爭奪邯鄲、鄴城以為門戶,則兵臨中原、山東,在中原和淮北之地可一路驅馳,將戰線向南推進。經營關中、漢中以奪巴蜀,經營中原以奪荊襄,經營淮北以奪淮南,在此基礎上平定東南,則天下大定。這就是所說的建都北京的挈裘之勢,就是提衣挈領之意,抓住衣服的領子,拎起整件衣服。以上就是關於北京要說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