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 Art系列專題 NO.1:Zimoun

這次挖了一個新坑,是有關於聲音藝術方面的一些藝術家的介紹,希望給大家展示這樣一個非常新型的一個領域。

在第一期里,我想先闡述一些關於聲音藝術的基本概念、現狀以及一些我想要探討的話題,而後會展示和介紹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部分資料需要科學上網)。

聲音藝術(Sound Art)這一概念出現的非常晚,距今只有30年左右的時間,主要指以純粹的聲音即聲音本體作為媒介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由美國聲音藝術之父威廉·赫爾曼(William Hellerman)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的出現,跟現代主義音樂有十分密切的聯繫(John Cage、Steve Reich等等極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曾經在音樂上的許多實驗與探索啟發了很多後來的藝術家,即使有一些藝術家對音樂一竅不通,對樂理毫無認知 )同時也可以看到達達主義等一些現代藝術流派的影子。但在現在的當代語境下,藝術圈已經厭惡了大量的框架劃分,二十世紀以來我們發明了一大堆的學術分類,有一些將藝術劃分的非常細緻,比如身份藝術(Identity art)、女性藝術 (Feminist art)、錄像藝術(video art)等等,而這些名詞則將整個藝術體系割裂成一個個碎塊。但是實際上,不論何種形態的藝術,其媒介材質確實存在客觀的不同與差異,我們卻可以看到,這些所謂的被「細分的藝術」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時常發生滲透,導致這些所謂的劃分和定義失去了一些意義。但在這裡的話,我為了方便討論還是會直接的使用這一名詞來進行指代。

所以我想在此明確的一個點是,這次專題所選取的藝術家,僅僅是大量的運用聲音這一媒介進行創作的人,或者是運用聲音運用的比較好的藝術家,借他們的作品去討論關於聲音作為藝術的一種媒介的表達效果和意義,以及它存在的狀態和一些固有的屬性。而非討論什麼是聲音藝術,討論如何分門別類我覺得是不必要的,或者說,作為一個非藝術史編纂的人士,這樣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反藝術的。

聲音在藝術上的運用現在還處於一個很初級的階段,還存在很多很多的可能性,過去的數千年歷史人類在音樂上的成就自然不必多說,但拋開音樂性,聲音這一材料直到近代才被深度的進行挖掘與研究,在今天技術條件、藝術體系都日漸成熟的條件下,運用聲音的作品才開始嶄露頭角,我們可以期待其未來的發展。

上面廢了這麼多話實在是抱歉。不過因為這一塊非常的新,所能獲得的資料也很有限,我希望如果有研究這個方向的,或一些對音樂有研的朋友,如果覺得有偏頗或者錯誤,希望能直接的在評論中向我提出。

接下來開始介紹本系列第一位藝術家:Zimoun。

Zimoun是一位年齡並不算很大的藝術家,1977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現工作生活於瑞士首都伯爾尼,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運用一些簡單的物體,製造運動裝置來發出一些聲音,所有的聲音全都是即時產生的,大部分作品都不會採用「播放」的形式。

由於他的作品的數量非常的多,所以我選取一些比較典型的出來討論。

-----------分割線-----------

60 medical infusion sets, water, fire,

metal sheets 20x20x4cm

Zimoun 2013

這件作品製造的是水在突然遇到高溫後,汽化的一種聲音,房間內掛滿了吊瓶向下滴水,每一個吊瓶下對應著一塊不停被加熱的金屬板,水滴落到金屬板上會發出「滋」的一聲,是無序的,純自然的一種聲音。

這種方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即對聲音進行堆砌,準確的說是對發聲源進行堆砌,並讓它們在同一時間進行運動,它所選取的聲音都非常的有意思,我認為他選取的許多的聲音都是我們每日都在接觸卻總是忽略掉的。同時大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一種聲音,即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會把這些聲音代入到不同的生活場景之中。聽到上面這件作品,你會回憶起什麼樣的場景呢?

我們再來看幾件跟上面這件屬於一個類型的作品:

317 prepared dc-motors, paper bags, shipping container

Zimoun 2016

對紙袋進行充氣和放氣,通過大量紙袋的變形進行發聲。

198 prepared dc-motors, wire isolated, cardboard boxes 30x30x8cm

Zimoun 2012

利用198個小馬達帶動一根鞭毛一樣的東西不停的拍打一個方形紙盒,製造出一種密集的聲音,我個人覺得很像雨點落在塑料材質上。

127 prepared dc-motors, sticks 30cm

Zimoun 2015

由127個裝置組成,每一件裝置都有一個馬達,帶動一根鐵棍子旋轉,每旋轉一圈會使得木棒擊打一次地板,非常像某些工廠或者作坊里發出的無序的、重複的聲音。

20 prepared dc-motors, 81 cardboard boxes 70x70x70cm

Zimoun + Hannes Zweifel 2014

裝置由81個懸掛的箱子組成,頂部有一些反覆運動的鉤子,扯著這些箱子無序的來回晃動,製造出碰撞和摩擦的聲音,有點像在室內關門關窗,而外面在下雨。

以上這一類作品,都是通過發聲聲源的同類堆砌,來產生一種情境感,場域性,這些單一的聲音能夠勾起許多人將其與自己所體驗過的生活場景進行類比,而後甚至會在腦海中延伸出畫面、故事情節等等,所以與視覺上給人的經驗不同,聽覺經驗可能會更加通泛,能夠抽象掉大量的具象信息並且進行整合,最終在腦海中形成一把打開這些記憶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這些聲音本身,當聽到這樣的聲音時,不自覺的會觸動這些記憶,甚至是夢境的瞬間——時常會有一種我好像在哪見/聽過這樣的東西,但是自己確實沒有「親身」去體驗過。這樣的感覺我相信會有不少人有感受過。

所以聲音相較於更為具象的視覺圖像能夠打開更深層次的感官,可能在一些抽象的感受上,一些人類通泛的經驗上,利用聲音這一媒介進行表達顯得更加直接與有力。

他的這一類作品還有很多,先不在這裡一一闡述了,接下來來看一些另一種類型的作品:

36 ventilators, 4.7m3 packing chips

Zimoun 2015

這件作品利用了很多泡沫塑料填充物(大概是填塞易碎快遞的那種),堆在室內,然後底下有放置一個個大風扇,不停利用風力來「攪動」這些塑料,像是不斷翻騰的浪濤(發出的聲音也很像水流)

64 ventilators, 98m2 polyethyleen foil 0.08mm

Zimoun 2015

一個巨型布面,在頂部和底部各裝上了一排風扇,同樣是利用風力去對布面進行影響,布面在變形的過程中會發出聲音。

150 prepared dc-motors, cardboard elements, cardboard boxes 13x13x13cm

Zimoun 2014

不停在格子里顫動的一些板子,頻率比較高,會製造一種敲打的感覺。(把幾隻發情的貓丟進柜子....?)

以上這幾件作品我認為重點是在結合視覺元素來表現聲音,當然,前面的那些作品在視覺上也非常的鮮明,但那是因為他採用了堆砌這一手法,重複的物體大量的呈現,是會被動的造成視覺上的一種觀感,而他展示出來的目的更多的是讓你看清楚即時發生的聲音與運動的物體之間的關係,又或許是為了證明其並非是「播放」。

而這三件作品則是產生了有指向性的視覺經驗,我們可以結合其呈現的「畫面」及聲音去獲得感受。當然,這些東西不是一刀切的一種劃分,我想說的是在這幾件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方向的側重,他在這幾件作品上,明顯相較於其他作品更加重視聲音同視覺語言的一種結合。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些與空間產生互動的作品:

329 prepared dc-motors, cotton balls, toluene tank

Zimoun 2013

在這個廢棄的化工建築內部,裝上了許多小馬達,帶動一根彎曲的鐵絲進行旋轉,底部裝上一個小球,不斷的對建築的內壁進行一個擊打,以此製造聲音。但由於是一個封閉的大型空間,這些聲音會被反射來反射去的,塑造了聲音與建築之間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

86 prepared dc-motors, felt balls, 619m steel wire 1.0mm

Zimoun 2015

設置了大量的馬達來帶動一個小球旋轉,對一根根很長的鋼絲進行摩擦,同樣的也是在讓這些聲音同建築本身對話。

除了現成的建築之外,他還自己製作了非常多有趣的空間。比如

186 prepared dc-motors, cotton balls, cardboard boxes 60x60x60cm

Zimoun 2013

200 prepared dc-motors, 2000 cardboard elements 70x70cm

Zimoun + Hannes Zweifel 2011

236 prepared dc-motors, wire isolated, cardboard boxes 41x41x41cm

Zimoun 2011

不一一列舉了。這些作品都非常巧妙的、直白的表達了聲音同空間之間的一種關係,當我們在不同形態的空間中,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同時在空間的內外,我們也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空間對於聲音傳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空間的形狀、大小、材質,都會對聲音產生影響,而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同於光線的直線傳播,聲音一種以「波」的形式傳播,會繞開障礙物,甚至穿過障礙物,但是穿過和繞過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根據我們的經驗和體會,其實還能夠通過聲音去反推空間的形狀、材料、大小,而有時這些經驗反而會誤導我們,所以會非常的有趣。將這些屬性用於表達的一些實驗,會極大的豐富藝術的語言,藝術家可以利用更多有意思的效果來進行表達。

最後,再來看看兩件在Zimoun的作品裡顯得比較特殊的作品以及一些他做的非常好玩的「小玩具」

先來看那兩件比較特殊的作品:

24 sound contributions in an automat

Zimoun 2005

前面我有提到Zimoun大多數的作品聲音都是現場發生的,而非錄製播放的,但這件作品是有24個可以打開的格子,每一個格子里都會播放一種聲音,當你打開之后里面的聲音就會傳出來,而關上則是沒有聲音的。觀眾可以隨意的開合這些「聲音盒子」,任意的組合,這有一點像remix的思路,但是並非是讓你進行作曲。而這些聲音似乎是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生產出來的聲音,或許這些聲音其中是有一個內在的主題的,但因為了解有限,所以也不得而知了。

25 woodworms, wood, microphone, sound system

Zimoun 2009

這件作品則是用麥克風放大了木頭自然乾裂的一種聲音,一種我們平時無法聽見的聲音,但是有趣的事情在於,聽起來很像下雨的聲音。這在Zimoun的作品裡僅此一件,當然也可能是他只展示了這一件,他之後的作品重點回歸到了製造聲音上,而非去放大這些微小的、隱蔽的聲音;不過換一種角度來看的話,實際上後來的作品也有很多是在放大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比如堆砌,比如利用空間。

接下來看一些好玩的「小玩具」:

一根會在地上瘋狂抽搐甩動的鞭毛.....

5根綁在一起會在地上瘋狂抽搐甩動的鞭毛.....

一桌子瘋狂抽搐甩動的鞭毛...

然後停掉了....

一堆會高頻振動的小馬達(跳....跳...........?)然後會撞在一起以後會亂跳(對不起我太污了真的看笑了)

還是剛剛那個跳..哦不,小馬達,放到了盒子里,會瘋狂的亂跑,撞在一起以後還會改變方向繼續亂跑。就像下面這個圖一樣。

(蝌...蝌........?)

我有不好的預感

師父我要戴著這個去尬舞!

(兩個盒子上有不停敲打盒子的兩個裝置,裝逼專用耳機)

當然了,說這些小作品只是一個玩笑話,其背後還是對聲音本身的一種嚴肅的思考,不過是通過一些比較有趣的方式來進行呈現。

我們可以發現,Zimoun的作品很親民,觀眾可以沉浸其中,可以切實的感受到作品所要傳遞的東西,或許和他是自學的有關,沒有學院的一些條框來限制他,並且透過他的作品,我們也能很清晰的看到聲音與音樂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

聲音本身就是具有承載信息的能力的,並非一定需要經過編排的音符,Zimoun的作品在探討的就是聲音本身的可能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很多的聲音,實際上承載著我們大量的記憶與感受,而作為一位藝術家,借用這樣的媒介進行表達,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更直白,更有力,更容易被人所感知自己表達的意圖。同時,觀眾的感受受到自身經歷體驗的影響,個體之間感受到的東西會有很多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豐富了作品的價值。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聲音更加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更強,對於表達很抽象的「感覺」、「記憶」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媒介。

從學術角度來看待這樣的作品的話,Zimoun的作品大都呈現一種試驗性、形式性,其更多的價值還是在於對於媒介與形式的發掘,為聲音藝術未來的發展作出了很重要的鋪墊,將是後人們借鑒思考的重要對象。他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地方在於,他拋開了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僅僅是依靠最為簡單直接的物理運動來生產聲音,其重心是自然音源的本體上的。

現在Zimoun的作品時常在很多新媒體藝術學院教授學生時提及,並且他的年齡,在藝術家裡並不算老,我們有理由期待他會創作出在學術上有更大突破的一些作品,同時希望未來幾年能在中國看到他的展覽吧。

PS: 鑒於本人懶癌晚期+各種事情時忙時閑,所以本系列是不定期更新233333。(我才不會給自己下deadline呢)

相關鏈接:

Zimoun個人主頁

Zimoun wiki

本文所列舉的所有作品全部都可以在Zimoun的主頁里找到視頻展示,本文的圖片也是來源於Zimoun的主頁或視頻展示截圖。

Have Fun


推薦閱讀:

About Art|她有著最濃的眉毛,和一顆最淡然的心
把槍與玫瑰交給人群,把靈魂獻給藝術的女人——瑪麗娜 · 阿布拉莫維奇
人物丨世界最貴女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
90後藝術家如何在當今社會發展?
現在文藝圈有哪些真正稱的上「德藝雙馨」,基本是公認的藝術家?

TAG:艺术 | 声音艺术 | 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