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小貴金屬印記背後的大故事

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講到了一個話題「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金和銀只不過是自然界之中的兩種稀有金屬,他們本身並不是貨幣。

貨幣是一個歷史範疇,早在貨幣出現前就有了金銀,所以金銀天然並不是貨幣。

當商品交易發展到等價物逐漸統一的時候,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往往自然落在金銀身上,這是因為金銀一小塊的價值就很高,無生命、易分割、便於攜帶和鑒定成色,具有許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優勢。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身上,貨幣就產生了。

當金銀被當做貨幣被使用的時候,其「鑒定成色」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很容易理解,要是你賣給別人一個商品,收到的金銀純度卻不夠,那就是虧本了嘛!所以「以驗證金銀幣中的貴金屬含量」為目的,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實行了幾百年的貴金屬鑒定和管控。

金銀這種貴金屬材料除了作為貨幣使用以外,還常常被用於珠寶、銀器和手錶。因此,對於這一類的物品,國家也會納入鑒定和管控的範圍在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貴金屬的手錶上看見印記的原因。

常見的印記一共有四個,分別是:

「所在國貴金屬印記」

「貴金屬純度印記」

「共同控制的貴金屬印記」

「廠標、責任印記」

在上面這塊勞力士遊艇2的錶殼後蓋上,已經分別進行了標識。(原諒我的垃圾拍攝能力,將黃金給拍成了不鏽鋼)。

貴金屬純度印記

眾所周知,黃金質地柔軟。這種金屬雖然可以做成錶殼、表扣,但是很容易損壞。所以現在除了某些為了噱頭的品牌會使用純金來製作以外,幾乎全部的品牌採用的都是以黃金為主體的合金材料。

在這種合金材料中,最流行的就是75%的黃金與25%的其他金屬的混合體。這樣比例的合金材料,被稱為「750」或者「18K」。這兩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正是黃金占合金的比率為千分之750,或者稱為二十四分之18。

從左到右依次為18k黃金、18k紅金、18k白金、PT950鉑金

75%的黃金的混合體會因其他金屬的種類和比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顏色和硬度。

其中18k白金中另外25%的其他金屬一般是鎳、銀、鈀、錳等,這些金屬的加入可以讓黃金的顏色變成白色。

而18k紅金的顏色來源則主要是金屬「銅」,人們已經習慣用不同的編號來定義其色度的變化,3N紅金(成分為75%純金、13%銀、12%銅),4N紅金(成分為75%純金、9%銀、16%銅),5N紅金(成分為75%黃金、4.5%銀、20.5%銅)。可以看到,加入的銀越少而銅越多,則其色澤也越來越偏紅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見在某些品牌的印記處理上,除了有代表純度的750,還有代表其所用18k金配比的「N係數」。

值得注意的是,18K紅金會因品牌、產地的不同而有區別。甚至同一品牌的同一款表也有輕微的色差,因為合金的製作會有批次問題,不可能保證完全一模一樣。

使用18k黃金、18k紅金、18k白金的,一般標註的印記就是「750」或者「18K」。而高貴的鉑金卻是一個例外,它標註的是「PT950」。其中PT是「Platinum鉑金」的縮寫,950是純度的含義。

所在國貴金屬印記

對於貴金屬的鑒定和管控,每個國家都不一樣。他們都是各自使用自己的貴金屬控制規章,具有獨立的取樣、測試、標記和技術要求。

因為我們聊的是手錶,所以這次我們主要講鐘錶大國「瑞士」的貴金屬印記。

現在瑞士使用的貴金屬印記官方名稱為「head of a St. Bernhard dog」,中文翻譯過來就叫「聖伯納狗頭」。

在1995年以前,瑞士要求在貴金屬手錶上打上印記以區分不同的原材料。黃金表需要打上「女王」頭像,而使用白銀的則需要打上「鴨子」戳記。

1995年以後,瑞士修改了關於貴金屬使用印記的標準,規定只要是貴金屬(金、銀、鉑、鈀)手錶都要在錶殼上蓋有「聖伯納狗頭」。不少表友看見「聖伯納狗頭」就以為是黃金,但實際上人民幣4塊錢一克的白銀也算「貴」金屬。

對於「聖伯納狗頭」印記來講,並不是隨便亂蓋的。在瑞士,它完完全全受到法律的保護。「聖伯納狗頭」印記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連尺寸也不例外。一共有兩種「聖伯納狗頭」,一種是大狗,尺寸是2毫米寬、1.6毫米高,另一種是小狗,尺寸是1毫米寬、0.8毫米寬。

在瑞士,對於貴金屬的檢測由聯邦海關總署下面的辦公室和辦事處負責。目前他們一共有40個檢測師,每年負責超過100萬件的貴金屬物品的檢測、評定。為了劃分責任,每一個下屬的辦事處的狗頭印章都是有細微差別的

在高倍的放大鏡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聖伯納狗頭」印記的右下角有一個字母「G」。這個「G」所代表的就是當初給這個錶殼進行貴金屬檢驗和鑒定的「Geneva日內瓦」辦事處。

以上就是瑞士各地的鑒定機構分支的縮寫代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著高倍放大鏡看看自己的手錶是哪個地方認證過的。

在此之前,「聖伯納狗頭」印記的印章都是手工雕刻而成,非常地精細。蓋在貴金屬之上,我們可以看見明顯的凹凸變化,甚至連狗舌頭和毛髮都能辨識出來。假表的貴金屬印記往往做不到這麼逼真,所以不少表友都是依靠印記去辨別手錶的真假。

但是在這幾年,出現了一種新的印記添加方式——激光雕刻。

這種「聖伯納狗頭」印記已經出現在了歐米茄、伯爵、名士等品牌之上。其雕刻的深度非常地淺,很容易被磨損掉。同時,因為是激光製作而成,極大地增加了被仿冒的風險。目前,在國內就有後做表扣等貴金屬附件,然後打上這種激光版本的「聖伯納狗頭」冒充真品。危險係數很大,都不知道瑞士佬是怎麼想到。自降難度讓人去偽造!

另外,「聖伯納狗頭」印記並不專用於瑞士本土生產的貴金屬手錶。除瑞士以外的國家、地區的手錶在瑞士本土銷售也得去進行檢測和評定。

共同控制的貴金屬印記

光瑞士的貴金屬印記已經夠麻煩了,歐洲還有不少的國家。所有這些國家技術和法律要求妨礙了貴金屬製品的跨境貿易。經過1960年代的長時間討論,1972年11月在維也納簽署了「貴金屬製品管制和標誌公約」(名稱縮寫為「霍爾馬克公約」或「維也納公約」),並於1975年生效。

在這一份合約裡面,各國達成協議用公正的天平去標註貴金屬。上面的數字代表貴金屬的純度,而天平的外框則代表不同的貴金屬種類。比如鉑金就是棱形外框,黃金就是兩個重疊的圓形。

廠標、責任印記

除了需要在國家內部、國家間兩個層面對貴金屬材料的手錶進行監督和管控以外,其原始生產商也在監督範圍之內。

貴金屬材料物品的原始生產商需要在瑞士首都Berne伯爾尼的貴金屬中央控制辦公室申請一個「Responsibility Mark 」,翻譯過來就是「責任印記」,簡稱「RM」。

常見的「責任印記」就是這種,外形來源於金屬加工使用的「鐵砧子」或「鎚子」的外框,裡面套一個數字。不同的數字就代表不同的生產廠家。

比較麻煩的是,由於「責任印記」的形狀和外觀幾乎沒有約束條款,只要它不和官方標誌、其他已經註冊的責任印記、註冊商標或品牌名稱或國際組織的縮寫相似或相同就行。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責任印記」。除非你是行業內部的老司機,否則根本不可能記清楚到底是哪個工廠生產出來的外殼、表扣、錶帶。

除了那些造型奇葩的「責任印記」以外,一些鐘錶品牌已經可以自產外殼等貴金屬附件,所以他們常常會使用帶有明顯品牌標誌的「廠標」去申請為自家的「責任印記」。比如上面這個「責任印記」就是來自「勞力士」,和品牌的皇冠商標差不多,只要稍微有點鐘表常識的朋友就能認出來。

對於「責任印記」,瑞士的管理也是異常嚴格。一旦申請了,「責任印記」在20年內是不能更改的,以防有人經常改動造成誤解。即使某一「責任印記」的生產公司、工廠發生了所有權的交接,也得去Berne的貴金屬中央控制辦公室進行變更。一旦出了問題,就可以很快找到直接負責人。

小小貴金屬印記背後有大故事,除了故事以外,印記對我表友們來講還有一定的作用。比如通過印記的完整程度來推測手錶是否經過了打磨、手錶的真假.....

注意提到的這個辭彙是「推測」,而不是確定。鐘錶的貴金屬印記因為時間跨度太長、涉及國家太多、以及絕大部分是手工戳蓋的,也有全新真表的印記模糊、重疊戳蓋的情況發生,所以導致並不能單靠印記去確定一個手錶的狀態和真假。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微博「芯隨表動」 公眾號「芯動鐘錶」

有態度 有深度 有溫度

接地氣的鐘錶自媒體

但願不是更新最慢的

轉載、合作,聯繫郵箱 watcheco@163.com

推薦閱讀:

grand seiko的歷史和現狀是什麼?各位大大對此品牌的認識是什麼?
漢米爾頓與浪琴你選哪個?
德表歷史大起底—— 格拉蘇蒂小鎮及朗格、格拉蘇蒂原創、Nomos的愛恨糾纏
賓格手錶是山寨瑞士品牌嗎?據說始於1853年。
Incabloc避震器,為什麼逼迫勞力士就範?又怎麼幫助萬國贏過積家?

TAG:手表 |